济南市小宗粮食作物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2023-09-02牛文静吕学义张传义刘晓玲李书霞刘向东李淑敏张学兵
李 凤 高 燕 牛文静 吕学义 张传义 刘晓玲李书霞 刘向东 崔 媛 李淑敏 张学兵
(1.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316;2.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2;3.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山东济南 271119)
谷子等小宗粮食作物具有抗旱、耐瘠薄、生育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1],同时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转变,以及医食同源优势带来的市场需求,谷子等传统作物近年来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2]。 济南市南部为绵延起伏的山区,中部为低缓的丘陵地区,北部多平原, 中间黄河贯穿, 水资源丰富, 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 适宜发展多种绿色有机杂粮。近年来, 全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种植习惯, 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水稻及甘薯、 谷子等特色小宗粮食作物, 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1 发展现状
全市小宗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甘薯、谷子、高粱、绿豆、红豆、豇豆、芸豆等。 2022 年全市小宗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约24.581 1 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204 6 万亩;甘薯春薯种植面积为7.613 6 万亩,夏薯面积为2.065 2 万亩; 谷子春谷种植面积为5.229 1 万亩,夏谷面积为6.524 1 万亩;高粱种植面积为3 767 亩; 绿豆种植面积为793 亩; 红豆种植面积为121 亩; 豇豆种植面积为2 773 亩; 芸豆种植面积为1 090 亩; 其他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共约为1.24 万亩。
2 产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强化宣传引导
农业农村部门在深入调研本地小宗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山区丘陵、水浇条件差、较干旱地区,积极向群众宣传杂粮生产形势、市场信息,以及杂粮种植经济效益, 对杂粮与当前种植作物进行经济效益比较与分析,引导农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把发展优质高效小宗粮食作物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促进小宗粮食生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
2.2 积极培育经营主体
为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全市小宗粮食作物种植推广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支持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流转土地, 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鼓励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农户种植杂粮严格按照合作社要求和标准进行种植, 收获后由合作社按合同订单进行回收。 胡家岸水稻种植基地、济南五洲都市农业有限公司、 济南稼禾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河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园、济南市莱芜区绿果尚康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 怀仁镇数字甘薯种植基地等基地种植规模均在1 000 亩以上。
2.3 坚持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建设
全市小宗粮食作物种植自然环境条件好、 无污染,生产过程中强化高产栽培技术和综合管理,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缓释肥和生物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严格做到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小宗粮食作物品质达到绿色无公害或有机产品标准。 同时,各生产主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生产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产品品牌。 金盆地酿酒高粱试验示范基地注册的“金盆地清米”“金盆地高粱”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有机级别。 水稻、甘薯也有许多无公害产品认证品牌,其中甘薯品牌“薯立方”订单量达2.2 万t。凭借优良品质,济南杂粮及其加工产品销往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
2.4 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在产品销售上,各企业(合作社)积极适应现代销售方式,大力发展电商,开展网上营销,建立了适合自己的销售渠道,积极拓展外销市场。 如传承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和电商方式,将“传承牌”红薯及其加工产品销往东北、 大连、 江苏等全国各地,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3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宗粮食作物缺少政策性补贴, 产业发展与市场依存度高,受政策变化和进出口形势影响大[3],在种植、储存、销售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1)由于传统认知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 除了水稻、甘薯、谷子种植收益稳定,小宗粮食作物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点多面广、产量低、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十分普遍。 加之小宗粮食作物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为扶持发展小宗粮食产业, 近年来全市在山区扶持建设了多家村办合作社, 并针对山区地块分散的特点配套了部分小型谷子播种、收获机械,但从目前来看,仍存在合作社管理能力较差、 部分小宗粮食作物种植仍以分散农户为主、生产管理相对粗放、种植成本偏高、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2)新品种引进、选育滞后。 种植的品种大多为本地品种,且同一品种多年种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不高,品质较差。 名牌产品比较匮乏,传统名牌产品也存在加工能力、 开发力度、 宣传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小宗粮食作物的发展后劲。
(3)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经营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设备、技术水平落后。
4 加快发展小宗粮食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营养和保健, 对小宗粮食作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小宗粮食作物市场前景广阔。 全市不论从自然环境条件, 还是农户种植习惯都有利于发展小宗粮食产业。 因此,为加快小宗粮食产业的发展,把小宗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应采取以下对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一是把发展优质高效小宗粮食作物作为主要粮食生产的重要补充措施来抓, 切实把小宗粮食作物生产规划指导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小宗粮食作物,以期促进小宗粮食作物生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 二是充分开发利用优良品种资源, 保护好当地优质传统品种,对当地优质品种资源做好提纯复壮工作,同时做好对新品种的引进、 示范和推广。 三是推广实用技术,充分提升小宗粮食作物种植效益。 尤其是要大力开发良种资源,加快小宗粮食作物良种建设。 同时搞好良种的栽培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
4.2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扩大小宗粮食作物生产
当前小宗粮食作物品种多,资源丰富,价格好,市场前景广阔。 但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有些杂粮品种种植规模小。 必需提升农户对小宗粮食作物种植效益的认识,加大思想观念的改变,根据农时适时做好对种植户新品种及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种植小宗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增强农户对种植小宗粮食作物的信心,不断扩大小宗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4.3 发展规模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 种植合作社创建小宗粮食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从创品牌、保名牌入手,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品牌优势,以名、优、特小宗粮食作物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小宗粮食作物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集体经营群体,推广小宗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新技术,综合提高产量和品质,积极引导农民扩大订单生产,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能力。 三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小宗粮食作物产业。 一方面找准自身优势,依靠科技,提升传统作物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找准特色,着力培育地域产品。 把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特色品种,按照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积极培育地方性支柱产品。
4.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渠道
一是调研市场,拓宽销路。 加快小宗粮食作物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为小宗粮食作物生产发展服务。 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做好小宗粮食作物规范化生产、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品牌创建工作,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小宗粮食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大小宗粮食作物文化挖掘, 在单一种植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农业元素,打造“小宗粮食作物+文化”模式,不仅在面积上要增量,在品质及附加值上也要提升。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超市、学校、企业多的优势,积极鼓励超市、企业、学校等单位同种植户签订销售合同,扩大销售渠道。 大力发展电商,开展网上销售,扩大对外销售市场。 三是积极培育小宗粮食作物经营主体。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承包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经营。 引进小宗粮食作物优质加工企业,发展精品示范园建设,发挥名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点带面带动当地小宗粮食作物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