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蒸花糕

2023-09-02李娟银

娘子关 2023年1期
关键词:花糕母亲

◇李娟银

我家乡的元宵节,有一个代代传承、经久不衰的重要习俗,就是蒸花糕。

元宵节与春节最大的不同,往往体现在供桌上。春节时供桌上的供品以馒头为主,三个碟子,一碟五个,最上面一个插一些涂了颜色的顶花。家里条件好的,会加一些水果,水果的清香和五颜六色的顶花相映成趣,是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祭奠和敬畏。而元宵节则要隆重许多。一进入初七初八,每家每户都要忙着蒸花糕、蒸枣山、蒸佛手。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蒸花糕所用的面粉当然是当年新收获的新鲜小麦磨制而成的,“高”与“糕”同音,而且一层比一层高,和“蒸”字合在一起就是寓意“蒸蒸日上”“步步升高”,花糕越高就越吉利。这些蒸食都是用面粉经过发酵制作而成,“佛手”寓意“福寿”,“枣山”代表“早发”,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中国人喜欢用这些谐音讨个好彩头。花糕造型流畅,线条生动,结构清新,出锅后人们会用各种颜料加以点缀。色彩明丽、情趣雅致、寓意吉祥,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一点希望。

据民间传说,这种风俗是对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的怀念。传说明朝初年,黄淮平原发生水灾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山西收成好,人们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驾临山西洪洞县,下令移民,老百姓统统迁居河南。枣林庄人在黄淮平原落户后,仍思念着家乡。每到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枣林人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插上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这种风俗的形成,隐含着一段辛酸的历史,直到现在,民间还有用枣山祭祖的习俗。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把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亲人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体现在了这种寓意吉祥的日常生活之中,装点生活、增添色彩,寄托美好愿望,祈求日子和和美美,光景蒸蒸日上。

记忆中,每年的这个时候,村庄上空,弥漫着袅袅炊烟,家家户户都被一种浓浓的柴火清香包裹着,那是经久不息的烟火气息,那是勤劳执着的智慧气息,家家和乐,户户平安!这个时候最兴奋的要数我们这些顽童了,一年到头,吃惯了窝头就咸菜,喝多了稀粥加捞饭,能吃上白面馍馍,还有甜甜的花糕,想想都觉得美!就连睡梦中也会笑醒。

母亲往往在正月十一二就开始和面,和好的面放到一个大的瓷盆里,用被子棉袄捂得严严实实,然后任其发酵。那时候没有发酵粉,而且北方的正月冰天雪地,正是最寒冷的时候,为了让面尽快发起来,母亲会把面盆放到炕头,或者搁在挨着火炉的一条板凳上,但又不能挨得太近,火炉太旺了就会把面“烧死”,永远发不起来,所以母亲会时不时地去看看、压火、挪盆、试面。经常是我一觉醒来,还看见母亲在弓着腰加煤、挪盆、苫被……面发好了,母亲一早会把发好的面团移到案板上,揉搓排气,加碱试蒸,捏花洗枣,父亲则在一旁生火烧锅,加水添火,搽箅抹油。我则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手里的面团,像变戏法似的一会儿堆成了高高的枣山,一会变成了胖乎乎的佛手瓜,一会儿又是一个双层的大花糕……待水烧开沸腾,母亲把捏好的面塑模型小心翼翼地挪到竹箅上,用一个浅浅的宽口锅盖得严丝合缝,盖不严的话还会在锅周围围一圈麻绳,上面加盖一个厚实的锅盖,不然会跑了气,蒸出来的花糕就发硬发黑还蒸不熟,粘牙难吃又难看。红红的火苗蹿上来,肆虐地舔着锅沿,蒸汽从锅缝里钻出来,厨房里顷刻间热气腾腾。大约半个小时,锅盖一揭开,顿时枣香麦香扑鼻,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又白又暄软的花糕枣山鲜活生动,红枣经过加热,也变得鲜艳欲滴,刺激着我的嗅觉视觉,不知不觉中我的口水流了一下巴……

要说蒸花糕,做起来可不简单。记忆中,除了蒸一些平时吃的普通花糕外,我母亲每年都要蒸一个很大的花糕,放在财神爷的供像面前。那花糕底部是圆的,直径大概二十公分的样子,有同样大的三个花糕摞起来那么大,大花糕上还要点缀一些图案。制作花形图案是母亲的拿手好戏,那面块就像听话的孩子似的,在母亲的手里左一捏右一揉,不大的工夫就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灵动活生生的小动物。有时候是鲤鱼娃娃,有时候是孔雀看牡丹,还有的时候是干枝梅花,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蛇盘兔,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蛇盘兔必定富”。蛇的细长的身体用梳子压出一些花纹,一只三瓣嘴、长耳朵、小巧玲珑的小兔子的脑袋,两个小红豆点缀的眼睛格外灵活,转着圈儿伏在花糕上,栩栩如生,真让人爱不释手。我看得眼馋,总是张着小黑手去抓面,母亲怕丢面不让我动,而父亲总会纵容我胡闹,他会趁母亲去看锅端馍搽箅的间隙,眼疾手快地塞一块边角料给我,然后一脸宠溺地任由我抓、团、揉、摁,可是往往是一块面什么也没有做成,已经被我揉成了黑团团。

等到出锅的时候,兔子的身体一下子膨胀了一倍不止,成了个呆头呆脑的胖兔子,可依然动人,依然可爱。出锅后顶要紧的事是趁热涂色,母亲会把各色颜料提前准备好,红的绿的黄的,有时候面花的细节也可以用颜色来点缀和修饰,那真是争奇斗艳、色彩纷呈。现在想起来,那五颜六色的画面给那个贫瘠的老屋增添了多少色彩。

按我们当地的习俗,正月十六晚上,举家出动,即使不看演出,不观灯,但有两件事是必须的,一是“丢百病”,就是全家出行,把灾病丢掉,希望来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二是“烤花糕”,那天晚上,匆匆地吃过晚饭,小孩儿就拿上母亲早早准备好的花糕,一溜烟地跑去棒槌火那儿烤花糕,说一定要烤够“七个窟窿八个眼儿”,吃了这样烤过的花糕才会不生病,健康安泰!因此母亲会早早地把花糕预备好。

后来,人们不仅仅在元宵节供奉祖先时蒸花糕,家里添丁进口,老人做寿,结婚办喜事等等都用花糕来馈赠亲朋,祈平安,求吉祥,也是极好的彩头。特别是闺女出嫁的时候,女方家一定要给媒人送大花糕,以示最高礼节的谢意。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店铺里各种各样的花糕花馍枣花竞相出售,花样繁多,色泽鲜艳。也有的人别出心裁用各色蔬菜面粉和面直接就做出了五颜六色的卡通面食,取代了以往的颜色点缀,看上去比小时候记忆中的枣馍花糕漂亮了很多。甚至大部分的人家已经取代了蒸花糕当供品的习俗,而代之以各色各样的现成的点心、蛋糕、水果,琳琅满目、色相俱佳。但无论如何,我怎么也忘不了四十多年前依偎在灶火旁边,看着母亲蒸花糕蒸花馍的情景,忘不了那留在腮帮边唇齿间的烟火香气,忘不了那永远也无法释怀的贫穷但温馨有爱的光阴岁月。我又仿佛回到了童年时期,看到了柴火在灶膛里通红的脸庞、听到了锅炉里发出的“扑哧扑哧”的声音,闻到了小麦的芳香和红枣的甜美,尝到了童年时期富有民俗气息的浓浓的年的味道。

烟火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度过;案板上的民俗,就这样一代代传承。写下的这些文字,只为记录那无法忘却的流年光景。一个念想,一份记忆,已经发酵成了一念追思,一种情怀,令我久久回味,久久回味!

猜你喜欢

花糕母亲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花糕
母亲的债
花糕,我爱摆弄
取一朵花入肚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