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域下语文教学品位塑造的研究

2023-09-01张昌锋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杜甫人生文化

张昌锋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见,促进文化传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教学素材,构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一、追溯背景,渗透爱国意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儒家文化最为盛行。“忠”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在不少古诗文作品中,也蕴藏着忠诚爱国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挖掘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在何种情景下创作诗文,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此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春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浓郁的悲情,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爱,教师可以先给他们介绍作品的背景信息,并引导学生顺势探究。第一步,先介绍本诗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发现,这首作品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当时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让繁华的京都变成一片废墟。后来杜甫安置好妻子,在路上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他看到长安如此凄凉,心中顿时生出了悲怆之情。结合这一点分析“城春草木深”为何用的是“深”而不是“生”,学生能体会到当时的荒芜场景,想象京城四处毫无生机的样子。第二步,让学生拓展阅读,搜索其他和杜甫有关的历史信息,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说说他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杜甫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社会变化,关心民众的疾苦。他们认识到作者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才会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写入诗歌中。第三步,教师让学生基于背景信息和杜甫诗歌写一些鉴赏性的文字,有理有据地谈谈对杜甫诗歌内容、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看法。

挖掘作品的背景信息后,学生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也就不难挖掘出诗歌中蕴藏的思想情感。

二、感悟情怀,塑造积极人格

“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儒家文化对个人思想品德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怀,感受他们的高尚品德。此后,再让学生反观自己的行为,思考有什么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教师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其中的人物形象。“当杜甫面对群童盗窃茅草的时候,为何不采取行动,为何只是倚杖自叹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的生活环境多么恶劣。可是为何杜甫最后还会说出豪言壮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何他会觉得自己就算冻死也心满意足?”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他的积极人格。通过小组探究,学生认识到:“虽然诗人的生活境况很糟糕,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报国志向。他认为困境只是暂时的,迟早能够报效国家。哪怕自己不能做到,他也希望天下太平,百姓能有好日子过,他自己也会心安。”在这番解读中,学生体会到杜甫虽然身陷困苦,但是内心依然积极向上。此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反思,说说作者的人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如有学生认为:“我在遇到挫折后很容易放弃,如今看看杜甫身处万难时仍积极乐观,有一颗心忧天下的心,他的诗给我的感触很深,要向他学习。”

在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诗人的行为正是他们性格的体现,高尚的人格决定了他们未来选择的方向,这启发学生要注重培塑积极的人格,以期在未来能够披荆斩棘,战胜万难。

三、逆向分析,直面人生挑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常常起起伏伏,波澜不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探索主人公在逆境情况下,内心有哪些挣扎,分析他如何面对人生挑战。学生还可以对照自己,找到差距。

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挑出其中体现顺境、逆境的词句,说说作者如何看待人生的境遇,谈谈对自己有什么启迪。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词句,思考作者为何在人生不称意的时候,依然会想着君主。其次,提醒学生要关注背景信息,了解作者的人生是否一帆风顺,看看在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作者面临了什么困扰,他的一生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范仲淹是否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分析,说说在生活中是否有过逆境,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还可以让学生展望未来,说说自己未来还会遭遇什么,该如何直面人生。如有一名學生说道:“到现在为止,我的人生还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大的坎坷。但是,我依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更坚强。只有这样,在以后遇到艰难险阻时,就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文化传承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中国理念,感受中国智慧,体会中国精神。在分析主人公逆境求生的经历后,学生体会到了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人生大智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四、鉴赏语言,理解至爱亲情

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位,教师就要从细节入手,可以让学生细细鉴赏作品中的语言描写,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主人公“说”的智慧,同时也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至爱亲情。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很多词句都蕴含深情,给人质朴而真挚的感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分析一下“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句子,说说从这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她希望孩子能振作起来。她甚至比孩子更敏感,害怕自己无心的话语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深爱孩子且敏感的母亲形象。在学生有所体会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想一下母亲和自己的对话,体会一下在不同情境下,母亲的语言、神态有什么区别。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写成短文,抒发母亲对孩子的爱,从而学会更尊重和爱戴母亲。

文化传承要体现出“外为形象,内为素质”,在学生解读语言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日常语言,掌握表达的艺术,从谈吐入手改变自己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能从善言慧语中得到启迪,不断美化心灵,提升自己的素质。

文化传承是文化在社会成员中接力棒似的纵向传递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化传承视域关注学生的品位塑造,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个人修养。

作者简介:安徽省灵璧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杜甫人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杜甫改诗
人生中的某一天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文化之间的摇摆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