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要素 统整合 小说单元阅读教学路径初探
2023-09-01陈茜
陈茜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文体丰富,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小说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采用了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同一体裁的几篇课文编排在一起,进行类文教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类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路径,优化课堂教学。
小说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它围绕着主角的性格和命运进行描写,并且能够运用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挚和深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上第四单元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作品,这次课程将第一次让我们的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这些作品。下面我就以此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材解读
《桥》和《穷人》是中外作家的杰作,它们描绘了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精神世界。《桥》展示了一位村庄领导人在洪水来袭时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人的伟大形象,《穷人》则赞扬了一对贫穷的渔民的善良和勤奋。《金色的鱼钩》刻画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红军伤员而牺牲自己的老班长。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阅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到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所以,整体统筹,方法适切,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路径
这三篇小说篇幅都不长,重点捕捉人物性格中最闪光的亮点来着力“速写”。小说语言简洁却富有感染力、人物不多却个性鲜明、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根据这种文体特色,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抓住情节、人物和环境这小说的三要素,围绕情节的展开、发展、高潮、结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言行和心理活动等描写,理解小说主旨。
1.抓故事情节,整合明晰作品结构
小说的故事通常都非常丰富,它们涵盖了故事的各个阶段,并为读者提供了观察故事的视角。故事的结局往往会引入许多新的想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背景。这种故事的结局既富有悬念,又充满了惊喜,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感。在小说中,故事的主题和主线取决于作家的创意。通过理解故事的架构和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同时重视故事的主题和主线,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整体框架。
如何整合这三篇课文,让学生来抓故事情节,明晰作品结构呢?在对这三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设计以下问题群,让学生进行对比概括:
①这三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发展如何,请你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来梳理一下;②贯穿在这三个故事中的主要线索是什么;③为了推动故事发展,作者设置了很多冲突与悬念,你认为每篇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
这三篇小说都从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一步步将冲突推向顶峰,让人读后内心澎湃,冲击不断。
三篇课文的线索各有特色:《桥》以老支书的勇敢和忠诚为基础,引导群众撤离;《穷人》以桑娜的内心挣扎为主线,围绕收养孤儿的故事,设置悬念,推动故事发展;《金色的鱼钩》则以一只由缝纫针制作的鱼钩作为整篇文章的主线,象征着老班长的智慧和勇气。
三篇课文都是情节曲折,令学生印象深刻。《桥》一文的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学生领悟到微型小说结尾的精妙;《穷人》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内心的不安和忐忑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就着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的情节让学生深深震撼。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从部分到整体,从点到面,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事件经过,抓住关键部分来理清情节冲突,把握小说整体结构。同时通过三篇课文的整合比较,让学生明确了情节冲突在小说中的作用,掌握了阅读小说的方法。
2.抓人物形象,整合剖析性格特征
文学作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是小说中三要素之一。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感悟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身份、阅历等方面分析,可以从人物所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去分析,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为、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说人物比较少,常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性格、情感、思想等展现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有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有重在刻画人物心理的矛盾波痕,有着力抒发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学生学习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关注刻画人物的关键细节,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剖析阅读中认识作家所创作的一个个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三篇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有相通之处: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塑造人物形象。但其中每篇文章也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在教学中,师生先逐文阅读,抓住小说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及段落来品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特点,再将三篇小说整合起来进行对比,找出每篇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特别之处。
《桥》作为一篇微型小说,语言极为简短。寥寥数行就能将村支书在洪水面前的高大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和有些小说中具体细致的刻画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慌乱的人群面前,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三句话,三个感叹号,短短15个字,让人感受到了老汉面对危险的沉着冷静,忠于职守。和《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娓娓道来、细细解释、具体感人的语言描写相比,更加符合小说中此时的环境、事件和人物特点。
《穷人》这篇课文对桑娜的心理描写非常突出。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顺着整个事件中桑娜的内心变化,她的形象逐渐清晰并丰满起来。例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展现出桑娜对贫困群体的深深的同理心与怜悯。
《金色的鱼钩》在刻画老班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方法。文中描写了“老班长的两次笑”和“我的三次哭”。老班长的微笑表达出他对年轻同志的关怀和爱护,而我的三次哭泣则展示出老班长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样的整合对比,使学生对小说描写人物的刻画手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人物特点有了清晰的印象,并感受到了每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3.抓环境描写,整合深化文章主旨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课文的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这三篇小说中,都有多处的环境描写,对小说的情节推动、烘托人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整合三篇课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班内的交流,认为《桥》这一课中,对洪水暴发时的环境描写非常有冲击力,不但让读者了解了小说描写的背景,而且推动情节一步步发展,更是烘托出了村支书的可贵品质。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课文开始部分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语言简洁,修辞恰当,让人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危急,时间的紧迫。让人明白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老支书挺身而出的意义与作用,使得老支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越发伟大。
“温暖而舒适”开篇,描绘了一个渔民家庭的温馨景象。这个家庭的温馨不仅反映出桑娜的勤劳,还暗示着这不仅是一个客观的环境,更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善意的家庭。它给贫困的生活带来了希望。桑娜的小屋温馨宜人,而西蒙家卻阴森寒冷,这种对比使得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桑娜为何要这么做的原因。
《金色的鱼钩》中,虽然描写环境的语句不多,但有时寥寥几笔,却也起到了暗示主旨的作用。如课文23小节中“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这句话,就暗示着在老班长的照顾和努力下,战士们即将走出草地,胜利就在前方。而这都是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他牢记嘱托,不负使命。
总之,环境描写是一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故事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都具有独特的体裁特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课本,理解它们的文体特点,抓住关键要素,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经典小说中学习语言,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