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巧言令色”

2023-09-01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求真王阳明文人

叶水涛

巧言令色或是中国旧文人普遍的痼疾,一些看似坦率的谈吐,或曲折委婉的文字,其实都包含着掩饰,掩饰内心的卑怯,逃避责任的担当。周作人自认脱俗,可淡然从容地游戏人间,于侃侃而谈中似能化俗为雅。即令日后屈辱附逆,为国人所不齿,也要拼命维护自我的良好感觉。对自己的堕落,他不辩一词,却几次援引“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辱”的故事——“绝口不言,或问之,元镇曰,一说便俗”。好像“他们处世与附敌的一切‘无所谓而又一切都‘深有理由似的”(冯雪峰语)。鲁迅辛辣地指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逆来顺受,苟且偷安,貌似还有许多的遁词和借口。顾炎武感慨说:“一为文人,便無足观。”

中国儒家贬斥巧言令色,主张“修辞立其诚”。“诚”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在儒家的观念中,“诚”指内心的真实和坦诚,及思想的纯粹和为人的正直。诚意正心、光明磊落,是正人君子的基本人格。心底无私天地宽,无须费心献媚讨好,而能增进人际理解和信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巧言令色是一种表面的技巧,而真正的美德在于内心的仁爱之心。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事中磨炼的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传习录》记载:“(徐)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阳明) 文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巧言令色的弊端在口是心非,是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王阳明说:“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即知行合一,实实在在地做事,而非说得天花乱坠。

“修辞立其诚”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也见诸学者的学术风范。历史学家严耕望做学问之认真严谨细致,有如集腋成裘,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他的名著《唐代交通图考》整整做了四十年。严先生的学问是有迹可循的,他也有先入为主的框架,但不是先做论文,而是先做资料长编。有这样的功夫,后人就这个课题而言,想超越他不容易,最多是拾遗补阙。他做《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把所有能找到的佛教庙宇、高僧等,逐一编排。他做《两汉太守刺史表》,排比资料,考订异同。严耕望先生的体会与经验,都浓缩在《治史三书》中,值得阅读。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研究这一个课题,整整做了四十多年,一字一句写了三十本书。从严耕望到李吉林有一个学术共性,即认真细致和踏实笃行,因而能在寻常材料中发明新见解,在新见资料中发现新问题,在发明、发现中开辟新境界。

程颐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懂得巧言令色之不仁,就懂得什么是仁了。“仁者,人也。”教育作为成就人的事业,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性,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人格总是外化于行为过程之中,人格要义的“诚”和“真”,无不体现为人的一言一行。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无不表现为直率本真、知行合一,无任何矫揉造作、虚伪矫饰之情态。大道直行的处世方式与人的个性相关,更与人的价值观念紧密关联,它应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以“真诚”为基本原则,以培养真人为基本目标,与种种虚伪和做作划清界限。这种“真”是道德意识的自然流露,其言行举止无不出自内在的良知。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生命的底色,教师则需要言传身教、立己达人,自觉带领学生求真、向善、崇美。

猜你喜欢

求真王阳明文人
文人与酒
张锦绣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