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建瓯太保信仰浅谈
2023-09-01程嘉敏
程嘉敏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0)
建瓯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中上游,别名“芝城”。四周群山环绕,已有1800多年历史。东汉建安初年设建安县,唐改设建州,宋绍兴年间改建州为建宁府,固有“八闽首府之称”。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设县名瓯宁县,南宋绍兴年间,改建州为建宁府,后于1913年,撤建宁府将建安、瓯宁两县合并统称为建瓯县,后称“建瓯”。[1]
建瓯太保信仰始于北宋,兴起于明后期,然其鼎盛时期则是在清朝成丰年间。现今太保信仰还广泛流传于闽、浙、赣、粤,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可谓历史悠久,影响力颇大。太保信仰的形成是在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建瓯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的,太保信仰在继承了闽越文化中的信巫事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文化和孝文化。在建瓯太保信仰通过各种显圣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各种显圣故事体现了太保爷的神力之大,法力无边。太保信仰中尊崇九十九位太保,百姓亲切称其为太保爷。
一、太保信仰的形成背景
关于建瓯太保爷的来源版本较多,但无史料记载,皆为口述传流传下来的故事,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皇帝敕封说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闽王王审知之第十三子,建州节度使王延政在建州建立殷国,开设科举考试取进士九十九名。是时,闽王听闻张天师于建州布道想试试天师法力,一大臣上报龙鞍岗洞内有妖物,闽王得知便命张天师前去龙鞍岗斩杀。待到龙鞍岗后张天师掐指算出洞内非妖物,但皇命难违只好施法斩杀。可怜洞中九十九位新科进士被奸臣所害,骗至洞中无辜惨死。只一人被削去一足回去报信,后因流血过多而亡。闽王得知后念九十九位进士枉死,便将他们封为太保,为首者为萧榛世人称其萧公太保,于建瓯小松镇龙鞍岗立庙祀奉,后风俗渐开。[2]
(二)萧氏祖先说
北宋末年,南朝梁武帝萧衍之与其弟萧衡兄弟不和,最终萧梁王朝因内斗而破国。亡国后,萧氏家族人们流落各地,唐朝末年,其中一支迁往了洛阳之郊,这一支族人也就是小松龙鞍岗萧氏始祖。当年,萧氏后人萧榛与其胞弟正值壮年,不甘屈于人下一心想复辟萧梁王朝,于是广交天下文武人才,试图自己组建军队,与朝廷抗衡。结交异姓兄弟百人,萧榛自封“冲天太保”,其余弟兄也以“太保”自称。当时唐王朝的护国天师听闻密报,便暗中监视萧榛一行人的其一举一动。一日,以萧榛为首的众太保齐聚于洛阳之郊一处山洞内,张天师得知便趁此时机上山做法。洞中九十九人被斩杀,只一名叫萧铿之人因在洞外,被削去一足回去报信,但因流血过多最终亡故。
萧氏族人听闻后纷纷四散而逃,其中有一支一路南下入闽,在“蛸窜村”如今小松镇落脚生活。当萧氏族人小松繁衍至第四代时土地便不够耕作了,于是一部分人到了如今龙鞍岗附近的枇杷村开垦田地,将开垦出的土地命名为萧长垅。一天夜里,萧氏四世祖梦见萧榛。只见萧榛乌面紫须身着蟒袍对其言:今龙鞍岗上有许多血柴,是萧家死去众人心血所注,后人可将其砍伐变卖,但需取其中银钱于龙鞍岗上立庙,供奉吾等死去兄弟。次日,四世祖便将梦中所闻讲与众人,众人听闻纷纷进山伐血柴,卖得数白金后于龙鞍岗上建庙,为萧榛等众太保塑身立象,供奉至今。
(三)洛阳萧氏说
该故事曾记于小松萧氏家谱,原是唐朝时,一名为萧保山者,广结异姓兄弟想要起义谋反。后驻军于洛阳龙头岗上,被朝廷发现谋反之心后,朝廷便派法力高强的张天师前去施法。是时正逢众将士在挖掘地道,张天师便施法将地道封住,将以萧山保为首的九十九位将士都闷死于地道内,只一人在地道外被削去一足。死去众人化成冤魂到天庭面见玉帝,得玉帝垂怜封死去九十九位将士为太保,代天巡狩。萧山保后人为保命,四处逃亡,其中一只南迁入闽,行至小松时见此地山清水秀,有坐高山地形神似洛阳龙头岗,便决定在此地生活,后将该山命名为龙鞍岗,为了纪念萧氏先祖,在此地立庙。[2]
以上三种故事来源虽不完全一致,在故事情节上却有很多相似的之处。故事中所立之庙为现龙鞍岗太保庙的雏形。这些故事传说中太保爷在最初只是一位凡人,因后人对死去祖先的缅怀与追思而为其立庙供奉。又在缅怀中将其逐渐神化,具象化,便形成了如今的太保信仰。
二、太保庙宇
现建瓯市市区包含各乡镇村,共有三座太保庙,其中以小松龙鞍岗太保庙为首。
(一)建瓯通仙楼太保楼
建瓯通仙门俗称长桥门,背眺黄华,面临东溪。其历史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系建州八景之一。通仙门太保楼的由来,原是咸丰年间,太平军意欲攻建宁府萧公太保显圣,保全了建宁府城,于是后人便将通仙门城楼更名为太保楼。
(二)建瓯坑里太保庙
坑里太保建于民国年间,泥墙木架,砖地瓦盖,规模不大,只有一座太保殿。奉祀萧公太保,“文革”时神座被毁。1993年新建的太保殿,前廊棂门木雕十二生肖,中座八米“黑脸萧公大帝”。
(三)小松龙鞍岗太保庙
龙鞍岗太保祖庙坐落在建瓯城北小松镇龚墩村吴墩自然村龙鞍岗。庙宇始建北宋。观主殿供九十九位诸尊太保,配殿有观音殿、大奶殿、孔子殿、华光殿、附戏台、寮房、厨房及望月亭、迎宾楼、望郡亭等建筑,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系闽北著名朝圣地。
三、太保爷神职
(一)财神
在建瓯人们认为太保爷比财神爷更加灵验,商贾们皆供太保爷,在萧氏始主的传说中相传当时筹建太保庙是以卖“血柴”为资金筹筑的,而在建瓯方言中“血柴”与发财为同音。后又有传说故事,清末民初瓯宁县治下水吉镇(今划归建阳)有李米贵其人,在家供奉太保,在太保爷的护佑下,李家生意茂盛,发家成闽北首富。[3]以及小松镇李园村张德安(小名米仔糖)做柴发财送銮驾全副和田段苗产等求财发财的故事。于是生意人最信太保,认为其可保财运亨通。
(二)保护神
太保可保平安,原是与两个传说有关,1922年吴墩村吴樟凯家,白天晴天后门山倒塌,把整个饭间堆掉,幽时箕孙女年方三岁,坐在饭间凳,上觉得有位鸟面紫须,蟒袍金袍之人,将其抱至外厝佛桌之下,后安全无事。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建宁府在东门挖坑道,准备炸城,萧公太保此时显圣,保全了建宁府城。于是民间便将通仙门城楼改称太保楼,祀奉太保,流传至今。至此太保爷可保平安一神职便广为流传。[3]
(三)文曲星
太保可保升学顺利,可保仕途顺利。原是九十九位太保在飞升之前乃是新科进士,皆是文人学士,而太保又是皇帝亲封的官职,九十九位太保皆是朝廷官员。所以人们认为太保爷是有保升学仕途顺利这一神职的。
(四)送子
一直以来太保送子是建瓯人民十分深信的太保爷神职。拜太保可送子这一神职一直广为流传。在坑里太保庙主殿太保像两侧各放置了两个红杉木大木雕,其形为众多身着肚兜的小童子托举一个巨大金元宝,结合前文所说太保送财送子,这两个木雕便很形象生动地反应了这个特点。
四、建瓯太保信仰的特点
(一)太保信仰具有地域性
在中国,民间信仰遍地生花,不同的地域形态环境所形成不同的民间信仰,各种神明崇拜皆维系着人们的精神向往。而形态各异的民间信仰又构建出不同的社会地方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颇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感。
各种信仰的差异其产生源头都和地域环境差异有关。如建瓯玉山镇,因山中多猴该地便产生了齐天大圣信仰。闽南沿海地区以海上捕鱼为生,危险非常,后便有湄洲岛女子林默飞升为仙名为妈祖,保出海平安平定风浪的神话故事。妈祖因此成为闽南沿海地区的保护神,是闽南地区十分重要的神明信仰。
不同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又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民间信仰。在建瓯七月初七为太升天之日,因此这天也是太保庙会。从七月初一开始一直到初七太保各太保庙香客络绎不绝。坑里太保庙龙鞍岗太保庙内皆建有戏台,在庙会期间请戏班唱大戏给太保爷看场面热闹非凡。而其他也供奉萧公太保的地区,在太保形成背景与庙会时间祭拜仪式上与建瓯都有很大的差异。
萧公太保虽在闽、江、浙、赣、粤、台湾和东南亚都有流传,但各地太保信仰是有所不同的,南平上洋村太保庙内所奉萧公为萧法明,闽南泉州的富美宫内所奉萧公太保为萧望之,台湾、东南亚萧公太保的分灵多达两千多处,但所奉萧公不为同一人。各地庙宇所奉萧公虽不为同一人,但究其源流,皆是萧氏一脉。也许信仰之初众太保庙内供奉皆为同一人,但随时间流逝,庙宇在迁移分灵添灶的过程中便出现如今的不同,这些都是萧公信仰地方性特征的体现。
(二)太保信仰具有延续性
在建瓯民间关于太保的民间故事仍有很多,太保信仰源于北宋,历经多年,不仅没有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9年建瓯太保信俗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建瓯太保信仰得到官方的又一认可。人们以太保为柴窑命名,希望能得太保护佑能烧制出上等的盏,并将烧制出的经典色彩命名为“太保绿”这也是太保信仰在生活中的体现。
与此同时,近年来太保庙的管理也在不断走向正规化,庙宇建造从最初的高山小庙到如今的巍峨殿宇,管理人员从之前的一人分饰多角,总揽总包到现今成立了专门的理事会,其分工明确分别设有总管、副总管、会计、出纳、事务长、物资采购、保管、记工员、消防治安、工程管理、殿前管理等多个职位,对庙里的大小事物进行明确的分工管理。
建瓯还成立了佛教协会,以加强了对于民间信俗的管理和保护,正规化的管理,这也使得太保信仰可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太保信俗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据了解2021年小松太保庙出资聘请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教授为其编撰专著,资料的汇编出版也进一步加强了太保信仰的可延续性更加有利于太保信仰文化的传播。
(三)太保信仰具有经济性
坑里太保庙位于建瓯城区边缘,环境优美地势辽阔。其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开辟人工湖,开设水上娱乐项目,并于太保庙旁开设了多个假日山庄,许多香客前来祭拜后在此用饭游湖,坑里太保庙周边毗邻建瓯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因此太保庙假日山庄便成为许多学生郊游团建的首选之地。同时坑底太保庙还有出售太保小像,供香客们请回家中供奉,人们可根据需要进行购买。太保佛经①的出售也是坑里太保庙一笔经济收入。香客们会购买太保经,将佛经烧化以求太保佑家中众人。
《建瓯县志》有记载:“龙安岗,在宜均(沂滨),地高峻。俯视郡城,祀萧公太保”[4]小松太保庙,位于建瓯城北小松镇龚墩村吴墩自然村龙鞍岗,于高山之上,地势偏僻,早年山路难行。后随着太保庙显圣事迹的不断传出,太保爷的名气不断增大,越来越多香客慕名到小松太保庙许愿捐钱捐物,如今通往小松太保庙的山路已由泥路变为宽敞水泥公路。每年庙会头香与第二炷香都会对外进行公开招标价高者得,标中者于庙会头天至庙中过夜,零点便将提前用红纸封好的香炉揭开,供上香者上香许愿。届时众多经商者都会前往太保庙进标头香,庙会当日许多香客会前往太保庙祭拜许愿,并捐赠大笔善款,届时人潮涌动场面十分壮观。若许愿成真,便需要亲自前往太保庙还愿,若本人不能亲自到场则需至亲替其到庙内还愿,还愿时或捐钱,或捐物,物品钱财金额皆无具体要求,许愿时许了庙里什么届时便按当时许的还愿即可。更有相传从前做庙祝都须有当地靠山,且只能做十天半月,就得让位他人,其收入之丰胜过官肥。种种可见太保庙的吸金能力之强。
(四)太保信仰具有群体多样性
在建瓯无论男女老少,皆或多或少受到太保信仰的影响。在建瓯太保信仰主要内涵为财神,次要内涵为保护神,因为九十九位太保爷身前为文武双全的新科进士,因此还有文曲星保升学求职等内涵。正因为太保爷神职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信仰群体的多样性。人们认为太保爷有求必应可保万事万物,遇事皆会祈求太保的保佑。不同群体所求不尽相同,但皆因信仰太保爷能有求必应而到庙中烧香祭拜。
结语
太保信仰是建瓯土生土长的神明信仰,在建瓯人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太保信仰无处不体现着建瓯的风俗文化。之所以能在今时今日仍是建瓯人民的主要信仰,和信仰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人们信太保、供奉太保,皆有求于他,因人们相信其能有求必应,太保信仰方延续至今。笔者走访了建瓯通仙门太保楼、坑里太保庙、小松太保庙,发现三座太保庙关于太保信仰正规书面化资料记载皆十分稀少,许多太保传说,还只停留在口头流传的阶段。现流传的几种太保信仰来源传说,也是在众多版本传说基础上融合而成的。翻阅建瓯民间信仰的相关文献也只有只言片语提到太保,这与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匹配,太保信俗缺少学者对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这不利于太保信仰的传播与传承。
在当下我们应加强对太保信仰的保护及研究工作,利用好太保信俗这一建瓯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强宣传力度,对太保信仰相关的故事传说进行收集与整理,对太保庙宇进行维护与修葺,扩大太保信仰的影响范围,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性,在太保庙的基础上发展相关旅游业及其他第三产业,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太保信俗独特的经济性,与文化性。
注释:
①此佛经非佛经集,是用黄纸揉搓成长条状,在进行一定的色彩装饰后,由佛经诵读者拿于手中,对其进行多次的诵读后制成的附有经文保佑的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