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遗文化现状与保护研究*

2023-09-01吴泓毅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皮影年轻人文化

吴泓毅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回首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民风、民俗资源丰富,一度孕育出山积波委的非遗文化资源。但是历史车轮滚滚,时代日新月异,国内非遗文化面临着由盛转衰的境遇,多数传统文化活性不足,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停滞的困境,甚至一些极具文化内涵的技艺已经化为泡影,后人仅能从书籍、影视中窥探其身影。面对我国非遗文化危机累卵的处境,学界开始注意到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上遭遇的问题,但对于具体如何改变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如何促进非遗文化更好地在未来传承、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却始终争论不休、毁誉参半,有人视若无睹,也有人耿耿于怀。由此可见,当下国内并没能形成一个成体系的非遗文化传承关系,学界学者们在非遗文化的现状与保护上缺乏共识,认知上分歧不断。迫在眉睫的是,现代社会变革节奏迅猛,尤其是在现代化大都市中,非遗文化已如人间蒸发一般难寻踪迹。基于此,加强对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已容不得一拖再拖,亟待制定相应的策略方针来解决非遗文化窘境。

一、中国非遗文化现状考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佐证。随着时代发展,当今非遗文化面临的倒悬之危着重体现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三个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部分现代化都市的建设扼杀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泯灭了其创新的可能。据本人走访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朝阳广场三街两巷的原居民覃大爷介绍,其居住南宁市七十六载,亲眼见证了南宁非遗文化的兴起与衰落。据悉,覃大爷祖父以及其父亲那辈人居住时,南宁地方虽小,但五脏俱全,尤其是非遗文化资源不可胜举,随街可见的非遗文化艺人当街表演,围观观众更是络绎不绝。至覃大爷小时候,南宁市还存在专门表演非遗文化的市场,皮影戏、猴艺、木偶戏等星罗棋布,观影费用保持在一分钱左右,价格亲民且内容精彩,是周边居民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五十年代起,南宁逐步发展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至20世纪80年代后更是快马加鞭。为了筹建现代化都市、现代化文明城市,原本属于南宁地区“精华”的非遗文化开始被贴上“糟粕”的标签,遭遇大面积清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市容市貌。类似于皮影戏、彩调剧、对山歌等非遗文化,往往艺人又唱又跳,嗓音洪亮,音色、音调间的交错杂糅一度被界定为噪音,存在扰民现象,不符合现代化城市需求,也不利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影响城市交通。非遗文化的表演需要场地,艺人们日出挑着担子寻找合适的场地摆摊表演,日落收着摊子踏着夕阳归家,南宁街头巷尾往往就成了非遗传承人表演“绝活”的“风水宝地”。由于收费价格低廉,观演人群往往能将艺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也不占少数,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艺人占据本就狭窄的街道、小巷进行表演的行为严重妨碍了交通出行,致使城市水泄不通,交通一度瘫痪。第三,内容健康问题。非遗文化表演往往以民俗民风、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题材为背景向观众传播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这也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例如皮影戏种类繁多,皮影艺人在表演皮影戏时,其剧本内容是否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传播内容是否积极向上等问题难以监管,稍有不慎便会被加以利用,成为“毒”文化、“毒”思想、邪教等内容的传播路径,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在积极建设现代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南宁市端本清源,矫枉过正,非遗文化传承人在表演中不断遭遇管理部门的驱赶,开始逐渐失去了市场。为了养家糊口,各非遗文化传承人只能放弃这门手艺开始另寻出路,非遗文化也由此走向没落,至今在南宁市区已难寻踪迹。非遗文化消失的现象并不仅出现在南宁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李女士也表示,其儿时逢年过节常见舞龙舞狮表演,斗马也是民族体育公园的特色苗族文化表演,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非遗文化已经被电视机、手机等娱乐方式所取代,当下早已失去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吴先生表示,年少时就算是在市区内,柳州彩调剧也随处可见,对山歌活动更为盛行,一唱一和甚是热闹。然而随着柳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连续数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彩调剧、山歌等非遗文化在城市整治中不断被各种零散的规章制度封锁,目前仅在鱼峰山公园还能偶尔见着。据吴先生介绍,柳州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如今难寻踪影,且无论是彩调剧还是山河对唱,从演员到消费者都是以老年人居多,当代年轻人热衷追捧时尚潮流,更是不会正视这类古老且陈旧的非遗文化,想要传承家族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了非遗传承人稀缺的现象。由此可见,柳州地区非遗传承人以及市场观众几乎均为老年人,且基本都是免费表演,只为娱乐身心,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活力严重不足,当下想要再次见到非遗文化市场重新焕发活力可谓是难上加难。综上所述,中国非遗文化在当代四处碰壁,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政府管理方式过于激进、传承人对非遗文化失去信心、年轻一代传承人稀缺等问题,使得中国非遗文化在当代难以生存。

二、中国非遗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珍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上文通过南宁市、柳州市市民的真实口述,折射出了当今社会非遗文化的真实写照以及兴衰历程,本着降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损失的观点,传统非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已是千钧一发之际。下文将通过当前国内非遗文化面临的危机现状重点思考相关保护策略,由此解决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创新中面临的困境。

1.重新界定非遗文化,改善管理政策

上文对非遗文化的现状考察中提及,非遗文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南宁市因影响市容市貌、影响城市交通、传播内容是否健康等问题被“清理干净”,导致当今南宁地区非遗文化踪迹难寻。基于此,当下若要挽留非遗文化,使其重获新生,必须重新界定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进行分类,严格审核、判断非遗文化优劣方面的归属问题,避免优秀非遗文化被贴上“城市糟粕”的标签。同时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应当摒弃“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应当注重非遗文化的引导工作,合理引导市场,协调开发市场,发挥非遗文化内在价值,借非遗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尊重非遗文化的社会氛围。例如,可以重新发挥非遗文化专属市场的作用,重新划分非遗文化专属集市、特定区域等,开设相应店铺供持有正规手续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使用,并减免租金甚至对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采取免收租金的优惠政策。规范市场规章制度,大力提倡传承人将店铺设立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工作室、非遗文化餐厅等多种形式,由此增加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收入来源,使其能解决生活所需,自然更愿意重拾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的发展前景也更有自信。同时,合理规划非遗文化集市,既能解决非遗文化乱摆摊、堵街道等不文明现象,也能提升城市整体的文化内涵,提升民众的文化底蕴,更有利于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城市。

2.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构建数字化传播链

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搭建完善的数字化传播链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非遗文化传承人、非遗文化市场“老龄化”严重也是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创新过程的一大拦路虎。年轻人的稀缺使得非遗文化失去年轻市场,失去新鲜血液,重新焕发青春愈发困难。当代年轻人追求新事物、追求新鲜感、追求品牌知名度,这是时代趋势造就的现状,也是时代的缩影。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和基于报刊图书、电视电影、无线广播、演艺舞台等大众传播为主的主的旧媒体相互融合,呈现出新旧媒体传播方式上的兼容和互补,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全方位联通、多角度展示的立体融媒体传播体系,使优秀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非遗文化的传播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下社会热衷于直播,尤以年轻人这类群体居多,全民直播热潮将能成为非遗文化传播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相较于依靠书籍绘本、影像技术等模式记录、传播非遗文化,直播间、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有着成本低、传播范围广、制作较易、年轻受众群体多、易形成特色品牌等优势,这为当下面临绝境的非遗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也能成为非遗文化吸引年轻人的有效途径。短视频平台是年轻人活跃的“场所”,例如中国的竹编、皮影戏、榫卯结构、苗族的斗马等一众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非遗文化开始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上现身并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且点赞与收藏者均以年轻人居多。各地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宣传工作者、各地文旅局等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网红宣传”模式,打造城市非遗文化标签,将非遗匠人制作、表演非遗文化过程更细致地呈现在网友眼前,更直接地给予网友提供一种沉浸式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染力颇深。这足以证实构建数字化非遗文化传播链是使得当今非遗文化重新焕发春天的关键所在,是吸引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可靠途径。基于此,各地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加强当地文旅局与非遗文化传承人间的合作,强化舆论的引导工作,致力于打造并不断完善多条不再局限于口耳传播的数字化传播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符合我国当代需求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和发展路径。由此在遵循非遗本真性、活态性的前提下,根据新技术发展与传播学原理,以非遗的有效传播问题为逻辑主线,从非遗数字化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展示形态三个维度,探究非遗数字化展示方式及其适应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模式,逐步推进非遗的智媒化与智慧化传播,[1]大范围推广我国非遗文化特色,协助我国非遗文化能够度过寒冬,冰解冻释,春暖花开。

3.创造非遗文化形式,打造年轻品牌市场

我国幅员辽阔造就了国内各地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形成品牌的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非遗文化缺乏相关文化品牌特色。当前各地区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品牌意识不足,品牌观念模糊,设立与保护方面的力量较为分散,致使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转换率相当低下。当前国内非遗文化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以至于其经济价值难以发挥,市场缺乏活性,更是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据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范国维曾积极寻求非遗文化之间的跨界交流,大胆地将皮影艺术与京剧进行跨界合作,提高非遗文化的活性,打造出了全新的皮影艺术形式。这种集两家之所长创新而成的新皮影艺术形式较为前卫,非常容易唤起年轻人内在的好奇,博得年轻人的关注,这也使皮影戏、皮影工艺技术、京剧这类非遗文化在冲突与交融中以全新的姿态成功与时代接轨。由此看来,当代社会想要为非遗文化“输血”,急需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搭线,促使当地多种非遗文化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逐步打造当地非遗文化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年轻人的品牌忠诚、品牌信任等特性,使非遗文化能够成功融入年轻人群之中。例如,南宁市良庆区凤凰路祖龙ACMALL购物中心中打造了京剧相关文化品牌,将京剧品牌中的脸谱、人物造型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将其融入于潮流服饰、刺绣工艺、玩偶塑造、墙贴等衍生产品中,提高非遗文化资源转换率,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深化国潮热度,开设国潮展区,拓展年轻市场,发挥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同时也借助品牌传播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当代能更好地“走出去”、在未来能更好地“传下去”,使其在当代能得到年轻人进一步的关注,也让更多年轻人发现、了解这类传统文化瑰宝的丰富内涵。

4.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引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想要传承下去,传承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当下社会,无论是在南宁地区还是柳州地区,无论是在市区还是县城、乡镇地带,现有非遗传承基地数量都极为稀少,甚至一个都难寻踪迹。传承基地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传播文化内涵、培养继承人的重要场所,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所在。当下社会,非遗文化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且思想较为陈旧,甚至还仅依靠于“收徒传承”“家族传承”等陈旧的方式传承手艺。创新传承方式、培养新传承人已是迫在眉与,南宁市朝阳广场三街两巷区原“多喜屋”就曾打造皮影戏餐厅加传承基地模式,借此弘扬皮影文化。这类非遗文化餐厅的出发点极佳,但最终由于三年疫情影响、年轻人缺乏兴趣等不可抗拒因素,至今大多都已分崩离析,这无疑给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探索进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至此,打造非遗传承基地更加需要当地政府的充分鼓励、支持与关怀,将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与培养年轻传承人才挂钩,而“引导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这一策略具备可行性。实践证实,当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方式相互关联后,首先能够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优秀内涵的教育功能,其次也能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力量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创新非遗文化。例如,江苏省南京市省级皮影非遗文化传承人张燕林先生就曾与当地教育部门积极展开合作,于2010年在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设立了皮影制作、皮影演出兴趣班,后逐渐发展成为其皮影工艺技术、皮影戏文化的传承基地,这一举措可谓是更好地将非遗文化的传承接轨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娱乐等方面,从儿童着手,从幼儿抓起,能从小培养幼儿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增进年轻一辈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找、发现和培养新的传承人,为今后南京市营造一个理解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尊重非遗文化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基础。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留存下来的瑰宝,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宝贵财富。综上所述,过去种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相关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新传承人稀缺、非遗文化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致使我国国内各地区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创新等多个方面举步维艰,多方位问题亟待解决。当代社会,随着人民思想意识觉悟的大幅增进,加强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当下更应当重新界定非遗文化的优劣,改变过往陈旧的保护观念,引导非遗文化艺人摒弃陈旧观念,合理开发非遗市场,积极加强非遗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品牌,充分借助数字化时代构建的平台来宣传优秀非遗文化,借助学校等场所传承非遗文化,引领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队伍中,为非遗文化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皮影年轻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谁远谁近?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