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俗文化的数字化情感互动设计
2023-09-01俞瑾华梁晓霞
俞瑾华 梁晓霞
摘要:节俗文化的数字化情感互动设计能够使人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深入细致地了解节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人们在节日中的共同情感,引起心灵共鸣。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层次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故宫日历》新年文创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氛围感、归属感、参与感、仪式感四个方面的节日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在数字互动设计中提升节日文化情感互动体验的设计方法。传统节日设计应强调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考虑基于情感设计的用户体验。应用视觉符号为用户营造节日氛围感,通过互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从而让用户自发地形成一种节日仪式感,体验并传承节俗文化。
关键词:节俗文化 节日情感 情感需求 数字化设计 互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50-04
Abstract:The digital emo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of festival common culture can enable people to deeply and meticulously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festival common culture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stimulate peoples common emotions in the festival,and arouse the resonance of the heart.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nd Donald A. Normans emotional hierarchy theory,the New Years cultural design of The Palace Museum Calendar was analyzed as A case.Four aspects of festival emotional needs of atmosphere,sense of belonging,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sense of ritual were proposed,and how to improve the design method of festival cultural emotional interactive experience in digital interactive design.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should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users and consider the user experience based on emotion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symbols to create a sense of festival atmosphere for users,through interaction to enhance user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belonging,so that users can spontaneously form a sense of festival ceremony,experience and inherit the festival culture.
Keywords:Festival culture Festival emotion Emotional needs Digital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引言
中國自古以来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农耕文化。先辈通过年复一年的观测和总结,掌握了时节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节日和节日习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与凝聚,并且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是人民的精神寄托。节俗融合在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而且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也渗透于民众生活,形成共同信仰 ,产生了牢固的社会联结。所以节俗文化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民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促使人们由单一的物质需求逐步转向为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期望在庆祝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1]。所以节俗文化的情感化互动设计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深入细致地了解节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人们在节日中的共同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而将节俗文化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互动设计,受众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节日主体参与其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节俗文化的魅力,也为节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与思路,为节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现代境遇
习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文化导向后,传统节日文化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节日形式单调,节日氛围淡薄
萧放教授提出城市节俗有三大特性:公众娱乐、宗教及消费[2]。在当代许多年轻人的眼中,传统节日的宗教性通常体现在约定俗成的刻板习俗以及需要遵守的规矩中,主题显得过于沉重,节日形式也比较单调,具有浓重的道德宣扬特性。而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之下新兴的网络节日,则是突出节日的消费与娱乐性特色,摒弃了一些复杂的宗教性节日形式。主要利用人们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狂欢式的购物与社交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将节日过成“饮食节”“购物节”,起到缓解生活压力的作用。网络节日的兴起无疑对气氛日益淡薄、形式单一的传统节日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盲目消费的热潮不仅冲淡了节日温情,也使节日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变味变质。城市节俗中逐渐消失的宗教性和与日俱增的消费性造成了节俗文化发展的失衡,如果一些传统节日不能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还是固守僵化的形式,那么会逐渐被人所抛弃和遗忘。
(二)文化传播生硬,节俗体验缺失
节日文化空间是需要用身体与心灵去感知的文化场域,在特定的时日与主题中,既要实现人际交流互动,又要满足与神灵的精 神互动[2]。节日文化空间将人群聚合,并在节日互动中从多个方面潜 移默化地不断强化受众的节日情感认同。而在疫情暴发的当下,全国许多需要大规模聚集的节日活动陆续被叫停。大量节日往来的习俗活动都难以开展,现有的节日传播主要以视频展示为主,缺少用户的参与性体验,忽略了用户对节日的情感需求和互动体验。这种环境下进行的节日传播凝聚力差 ,没有形成可感知的精神文化场域,不能真正实现“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3]。即使将具有象征节日意义的视觉元素铺天盖地地重现给观众,使观众对节俗文化有了一知半解的认知,初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但由于节日仪式体验匮乏,这种单方面文化传播也会对节日仪式传播造成降维打击。[4]
(三)虚拟展示受限,节日共情匮乏
文化传播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为“文化是体现于象征形式(包括行动、语言和各种有意义的物品)中的意义形式,人们依靠它相互交流并共同具有一些经验、概念与信仰”。[5]节俗在文化空间中承载着群体共同的情感与信仰,以各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使情感在特定的时间或场景下周期性释放,是情感的仪式化表达,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互联网时代,爆炸式网络信息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大众对节俗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大多是从某一特定方面进行解读,不再讲求完整性和深刻性,难以把握节俗文化的整体架构,不能使人真正获取节日情感共鸣。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网络平台的局限性,人们面对虚拟影像时会存在一定的疏离与隔阂感,难以形成真正“动态的组合的文化空间”[2],感受其中的节日情谊。没有真实节日情感互动的数字设计难以带给大众心理上的情感满足,所以在数字化生活空间中,需要重视节俗文化有效传播,同时重视受众的情感化需求,强化节日共情,形成具有集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空间。
二、节俗体验中受众心理的情感需求及需求实现
节日的情感化设计是在充分关注人们在节日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超越需求[6]的同时,也要满足用户心理在节日体验中的情感需求即氛围感、归属感参与感以及仪式感,不同的心理需求对应着用户不同的情感层次。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的、行为的、反思的[7],也就是说需要从这三个层次的互动式情感化设计来实现用户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如图1。
首先要让受众在本能层进行感知,满足用户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先由一定审美元素造成视觉吸引,“本能层次的图形、文字、色彩、布局等视觉元素,是受众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往往直接影响受众的情感”。[8]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第一印象在潜意识中的诱导性,营造让受众放心投入其中的氛围空间,这一层级可以先从基本功能、视觉、材料、气味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9],初步使受众形成文化认知。
其次在行为层中为了满足归属、尊重和认知需求,就要在节日中创造出归属感与参与感,“确认归属,指个人或群体辨别自己的特色,确认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表达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性,是一种文化——心理归属”。[10]节俗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集体公众性的活动,是以行为为主体的文化形态,有助于促使参与其中的人建立起对于民族文化的心理归属,形成高度统一的文化认同感,这一层级着重从节日的形式、内容以及体验感考虑。
最后在反思层中,通过满足用户精神与物质需求的体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让节日成为用户心目中独特又有意义的日子,产生节日仪式感。在节日文化空间中,仪式“先天具有以‘互渗律为基础的人类想象和情感体验”,而“仪式感是与心灵产生某种呼应的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同时又渗透着与之对应的恐惧感、道德感、和谐感等具有价值表征意义的情感体验”。[11]反思层中的仪式感是节日精神的情感升华,促使受众由文化认同阶段过渡为文化传承阶段,而这一层级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与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回顾自己的体验历程,实现受众在节日中的自我价值。
三、基于情感需求的互动式传统节日设计思路
(一)本能层通过节日符号的应用营造氛围感
在本能层情感设计中,设计首先帶给用户的是初步感受,是在多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带给受众的第一次情感互动。通过对节日元素的打造,节日活动的设置,场景音乐的播放等将人们代入到节日的氛围中。氛围感可以用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营造沉浸其中的感受,进而影响受众内心情绪的“感染场”来进行互动。而节日符号作为节日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特定的代表性,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不同的节日符号,便可营造出强烈的沉浸式节日氛围。
以《2022故宫日历》(图2)为例,主要通过节日元素方面来分析节日符号在新年氛围感中的应用,以及互动设计在氛围感营造中的体现。
从图形符号的角度来说,年历封面的老虎形象是从故宫旗类道具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撷取而来,它张开双翼,在初升的太阳前翩翩起舞,显得威严而喜感十足。《说文解字》中提到“虎,山兽之君也”,老虎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之一,是古代文化审美的符号与象征。“故宫日历”四个字是汉朝《史晨碑》的碑拓,是在向1937年版的《故宫日历》致敬。背景太阳中的“虎”字为魏碑集字,透露出深厚久远的古朴韵味的同时与一旁竖排金字“吉虎迎新岁,山河庆升平”的新春主题相互呼应。图形元素的运用烘托出新年的精神与活力,寓意着吉祥平安,是健康和荣耀的象征。
因此,節俗的情感化交互设计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创造出符合当代社交习惯、审美情趣、价值理念的新型需求,更容易让年轻人产生文化共情,传承节日经典。它既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又展现出新时代下优秀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而互动式情感设计可以通过实现用户不同层次的情感需求,可以有效地实现节俗文化的传播。
结论
节俗文化蕴涵着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所以要重视节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寻求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传达给大众。本文以《故宫日历》的设计为例,探究节俗文化的情感化互动设计思路。在传统节日复兴的背景下,针对传统节日进行设计时,应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考虑基于情感的用户体验。节日习俗本质上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所以应该从多感官入手,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优化在节日中的情感体验[7],为营造节日氛围感、参与感、仪式感,不但要在设计本能层应用显隐性设计吸引用户,人为地营造节日气氛,并在行为层应用多种技术增强用户的节日体验感和参与感,在多方面互动活动中,人们往往能够更高效地传递和传递知识、情感、思想等信息。反思层再次强调设计背后的思考,赋予节日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节俗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基金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8GB132);
2. 2021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课题:陕西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XWLKT202156。
参考文献
[1]李洋.基于文化消费的传统节日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14):264-267+278.
[2]萧放.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宋明以来都市节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0(04):99-110.
[3]Carey,J.W..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Technology and Culture,33.1(1992):200.
[4]赖星星,葛自发.“节日仪式”景观再造——短视频平台的传统节日文化再生产[J].青年记者,2021(06):47-49.
[5][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46.
[6]Maslow,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7]Norman,A.D..付秋芳,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03-108.
[8]赵亚伟. 手机APP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4.
[9]李承华.中国传统节日礼品包装的情感设计[J].中国包装,2009,29(01):46-49.
[10]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2010(01):76-83.
[11]刘碧华.传统节日民俗传承中的可视化设计路径研究[J].设计,2018(06):126-127.
[12]孙敏.沈阳故宫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应用[J].设计,2023,3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