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型关:敢举烽烟解国忧

2023-09-01王文化

党员文摘 2023年17期
关键词:灵丘县师团八路军

王文化

在山西省灵丘县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馆内循环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这里第一次投入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击败一支从甲午战争起就在中国横行的日本侵略军,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此后,没有溃散败逃,没有放弃抗争,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就在这片土地扎下根来,以牺牲捍卫尊严,以信仰唤醒民众,在古长城之上,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潇潇夜雨洗兵马

关于平型关大捷的回忆,常提及一场夜雨。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1985年,86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回忆峥嵘岁月时,犹记得“潇潇夜雨”。

那不是一场诗意的雨。

“乌云越来越浓,大地越来越黑,瓢泼似的大雨终于落下来了。战士们没有雨具,身上的灰布单军装被浇得湿淋淋的,冷得发抖。天黑得像口锅,黑得不敢抬步。每个人拽着前面同志的衣角,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前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上。行军速度慢下来了。我们多希望多打雷闪,好趁着刹那亮光迈开步子往前跑。”

大雨中,八路军将士从灵丘县冉庄赶往平型关前设伏,时间是1937年9月25日凌晨,时任八路军115师686团团长李天佑回忆。

从长征中走来的人民军队,1937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日军已占领平津,侵入山西北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虽努力抵抗,仍节节败退。9月21日,日军第五师团侵占灵丘县城;一日后,向平型关进犯,国民党军33军和17军奉命防守,这时115师赶来,承担了在敌侧后攻击的任务。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师取得了我国抗日战争第一场胜利——平型关大捷

从灵丘县城到平型关口约40公里,是蔚代公路的一段。公路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蜿蜒,115师实地勘察后,决定在最险要的乔沟进行伏击。这里公路通过沟底,两侧壁立,狭窄处仅能过一辆汽车,沟深20米左右,中段长约5公里,是日军从平型关前线到后方灵丘县城的必经之地。一路追击国民党军队的日军毫无顾忌,没有分出兵力控制身后的公路。

日军第五师团骄横已久。甲午战争中,在朝鲜半岛成欢驿击溃清军,打响甲午战争陆战第一枪。

第五师团攻占平壤时也是秋雨之夜,那是在1894年9月15日深夜,对清军来说那是一场血泪之雨:“阴云密布,大雨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如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而敌兵……拦路截杀……势如地网天罗……黑夜昏暗,南北不分,如是,彼来兵,不问前面是敌人抑是己军,放枪持刀,混乱相杀……鬼哭狼嚎,震动田野……死尸遍地,血水成渠,惨目伤心,不堪言状!”

43年后,平型关前秋雨之夜,中国军队冒雨前行,给第五师团布下陷阱。

潇潇夜雨给八路军将士带来不少困难,他们没有雨衣,仍穿着夏装,在泥泞的山路上摸黑急行,1907年出生的田世恩当时在686团任排长,据他后来回忆,“穿的单衣服全湿透了,秋风一吹冻得腿都抽筋……最糟糕的是山洪暴发了”。

聂荣臻回忆道:“湍急的山洪咆哮着,盖住了‘哗哗的雨声。大家只得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手结成‘缆索,或者拽着马尾巴从激流中蹚过去,师里虽有工兵营,也能架桥,但水势凶猛,大雨滂沱,短期内难以成功。”看到有的战士急于过去而被洪水冲走,八路军领导决定,走在后面的688团不再强渡,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天快亮时,雨停了,685团、686团、687团进入伏击阵地。李天佑回忆说:“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天还是阴阴的,冷风飕飕,又不许生火,战士们只有咬牙忍受,让沸腾的热血来烘干湿淋淋的衣服。”

冷雨也给日军带来麻烦,在路边埋伏的田世恩记得“大概是因这路太泥泞,敌军前边有几辆汽车停了,后面的车还在往前挤,人马车乱了套”。

侵略者陷入的远不止是泥泞的道路。

殷殷热血固金瓯

侵占灵丘后,日军就开始大肆烧杀。正值秋收时节,农民舍不得放下地里的庄稼,唐之洼、南梁、东河南……从县城到平型关公路沿线的村庄都惨遭日军暴虐。

时任八路军连长的赵一回忆说,战前他们遇到一位逃难的老太太,揣着死难亲人被日寇割下的一块骨肉,那是她唯一能抢出来的。次日在平型关战场上,“我们连异常地奋不顾身并非出于瓮中捉鳖的喜悦,而是来自无名老人无声的控诉”。

“战士们勇猛地向公路冲去,鬼子东奔西窜,战马惊鸣。然而敌人终究是凶狠的,而且枪法很准,利用汽车和沟坎顽抗……我们的火力压不住敌人的火力,冲上去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来。然而战士们前赴后继地继续前进。”李天佑回忆道,“为了抢占制高点老爷庙,我命令三营不要怕伤亡!猛冲!为了民族的生存,我们必须付出代价!”

田世恩属三营,他记得,“占领了老爷庙的一小股敌人见我们开始往上爬,就一个劲地朝我们射击,机关枪扫个不停,我们就趁他们换梭子的时候,猛往上冲一阵。可是,当我们冲到半山腰的时候,沟里的敌人又涌上来向我们开火,三营长受伤了,可是他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

据李天佑回忆,战斗还没结束,“三营九连干部差不多打光了,全连只剩下十多个人”。经过浴血拼杀,三营占领老爷庙,八路军歼灭包围圈里大部分日寇。与此同时,八路军在腰站等地顽强阻击了日军战斗部队的增援,给敌较多杀伤。

八路军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并打援,歼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八路军自身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仅685团战后报告伤亡人员就达223人。

八路军打扫完战场后,周围村民纷纷到乔沟“捡洋落”,有枪支、粮食、衣物等。入冬后,还有人去沟里鼓捣汽车上的轮胎,汽车工具箱里有扳手、钳子,可人们不会用,就用斧子劈、石头砸,弄下轮胎烧火。

那场胜利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改变远不止是“捡洋落”。

高粱举起红缨枪

平型关大捷后,根据中共中央安排,聂荣臻率115师一部留在晋东北,扎根于人民之中,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灵丘县抗日政府成立,687团政治部主任谭甫仁任县长。11月,灵丘县抗日游击队组建。一批又一批农家儿女在红旗的引领下,走上抗日救亡战场,并承担了建设人民共和国的责任。

“高粱举起了红缨枪,豆角把子弹推上膛,玉米秆抡起了手榴弹,山药蛋布下地雷网。鬼子胆敢来进犯,叫他乖乖见阎王……”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流传的一首歌谣。

世代在华北耕耘的农民,如高粱、玉米般在自己的国土默默生存,日寇劫掠了他们的家园,践踏着他们的生命。国民党军队和政府败退后,在共产党人指导帮助下,他们觉醒、成长,与强敌拼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走向。

(摘自《新京报》)

猜你喜欢

灵丘县师团八路军
灵丘县白崖台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科技兴农
灵丘县农民工收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灵丘县旅游现状及其发展措施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