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视觉设计语言视角下的乡村建设

2023-09-01王清李曼叶洋滈

佛山陶瓷 2023年8期
关键词:融合性艺术审美美丽乡村

王清 李曼 叶洋滈

摘 要:通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视觉艺术内涵与应用的阐述,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乡村振兴视角对乡村农场进行多角度探讨。借助艺术视角的手段,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探讨其表现出的融合性和审美性特征,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的新借鉴与尝试。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设计;美丽乡村;融合性;艺术审美

乡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建设的统筹兼顾离不开艺术设计媒介,艺术设计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着文化历史的发展推进。视觉艺术以塑造物态化的艺术品,打破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沟通屏障,以形象、直观、感性的视觉语言传达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视觉艺术既可以为乡村“塑形”,打造艺术、生态、文化、智能、精神的丰富场景,也能助力乡村“铸魂”建设“乡里、乡味、乡情、乡健、”浓郁的美丽乡村。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农场设计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而乡村风貌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时,要立足于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妈妈农场为例,此农场处在地震带,生活着20位来自困境家庭的孩子,农场地处偏远,生活环境简陋杂乱。虽然我国农村正处于建设期,但城市享受的公共服务与之对比妈妈农场为代表的乡村处在社会资源、公共服务不平等,为城乡规划发展保持一致,应注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设计。此外,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实践的重点环节,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农场孩子们的生产、生活。以妈妈农场为首的乡村留守儿童可以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茁壮成长,帮助村民生活环境优美、羌族民俗文化得到重视和保护,缩小城乡间的资源差距,进而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就是以《梦想改造家》第八季里,最后一期为案例,以留守在绵阳偏远乡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改造来切入乡村建设时的视角,从艺术与对象的关系上,多角度分析妈妈农场经設计改造后的艺术视觉设计呈现和设计方面的问题。

2视觉艺术在农场改造中应用的特征

2.1融合性

纵观人类活动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艺术一直都是以一种强烈的“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方式与其他文化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的乡村有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机美”、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有着悠悠历史岁月的“沉淀美”。农场以北川山区当地,表面虽然附着时间斑驳,但还能保持着青绿的青片石,以当地羌族独特砌筑工艺方式累积成石墙。当这些独一无二的“美”在经过设计改造之后,激发着视觉艺术运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审美、艺术技艺进行层层解读,融合表现乡村文化自身得天独厚的“美”。 视觉艺术与乡村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以当地羌族家庭中独特的木质结构建筑为联结,如图1,从而平衡人、自然与建筑的动态关系,为人居生活带来进一步思考与启迪。

2.2审美性

审美体验的参与模式使人们把环境理解为由各种动态力量组成的背景。我国乡村的美不言而喻,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绝不应仅停留在挖掘乡村美和传播美的形式上。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视觉艺术的运用不应是单一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美的发掘与传播上。视觉艺术应发挥现实主义精神,用“再现美”的艺术视角帮助村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发扬浪漫主义情怀,用“艺术美”的作品重塑村民正确的审美观念;守望理想主义信念,用“艺术美好生活”的效益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和自信。

农场的整个的设计是从北川的云雾缭绕的地理环境结合公益组织大鱼云海名称的意义出发的,层层叠叠的云象征了妈妈的温暖的怀抱,就如妈妈农场的初衷守护每个孩子,农场户外的飘逸的云朵雨棚与北川群山一般的连廊不仅具有诗意美感,且为场地的建筑之间增加了联系。同时半户外的空间体系,即使天气变化,户外休息玩耍也不受到影响,体现着设计思维、用户思维、人性化设计。一进入农场,首先看到的雨棚是结合了云朵形态的雨棚,如同妈妈的怀抱,坡屋面源自孩子心中家的原型,完成提供庇护家的隐喻,串联起整个场地的建筑与自然。尊重一草一木,给予平等的关怀,在情感安顿之后仿佛又回想起第一次驱车进入北川的那一天,眼前那延绵起伏的山与山间漂浮的云。

3视觉元素的设计

3.1空间体现

用户的需求和愿望是设计项目的基础,优先考虑人类与建筑环境的互动,设计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情感联系和情感体验,理解地方文化、生活习惯、群体信仰等,激发设计表达这种共性的空间。

比如空间规划和风格主题以山川云海为主题,再以图案、光影、色彩等元素进行添加应用,在各种条件因素的加持下,将空间立体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将整体设计达成浑然一体的感觉。设计师们从功能与情感出发打造出可居可卧可游的云海休憩空间,为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不同体验。设计师运用巧思在母体构建中汲取灵感,柔和包裹的建筑腔体在摆脱了平直、弯曲或曲折墙画构成的单一体块后,对于孩子的个人空间还设计了洞穴,将这些孩子们的个体从创伤的现实世界中暂时剥离开来,以遗世独立的“他界”。 这些设置使得体验被带到了人类的尺度,带来了家的舒适,孩子们可以在“室内”创造一个时刻,为个人量身定制。

3.2色彩的应用体现

色彩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色彩的视觉传达形式并不是单一性的,而呈现出多元化,其表达方式的应用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利用颜色的明度、饱和度以及不同的搭配来调整设计的特点,不同的搭配调节设计的特质,给受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从而达到传递信息、传达情感体验、传播文化的目的。在设计师眼中,颜色是情绪的具象展示,设计师根据孩子们和农场的日常需要针对房屋功能的不同作用使用不同颜色。农场整体偏向纯净的浅色,大量运用米色,暖色肌理漆面一体化拥抱场地记忆,柔软的材料予人以安全与亲密感。女生区会客厅将场所与庭院进行连接,在切片的腔体中产生对话、联系。拱券手法的运用让空间多了份柔和的意象,带有情绪性倾向的绯红让整体气氛充满恬静与细腻。而男生会客厅运用治愈的色调与木作质感作为譬喻妈妈温暖怀抱的载体港湾,充满着淘气与活力。

3.3面的应用体现

在此次设计改造中,面的应用体现在很多维度。停车广场地面当作是一个面,由直线或规则曲线组合而成,入口广场处圆形棋盘、停车场、活动区的圆形蹦床既具有直线的秩序感,让面的应用更加丰富多元,形状不规则,形状无定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自由性。整个广场具有很强的造型特征和鲜明的设计语言,营造出一种流畅、独特的视觉感受,利用了空间,点线面相互影响形成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视觉感受上均衡,赋予广场悠闲的愉悦氛围。

4视觉美视角下的原则的应用

4.1对称与均衡

在农场外观与内部的设计中,对比手法能促使建筑外观元素给人更加明显的视觉冲击。云朵状的雨棚弧线,在视觉上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有秩序的动态美;和农场洗衣区对称硬朗的直线条形成反差,它是一种秩序、庄重、有条理的静态美的对称,起起伏伏的檐廊打破了黑色坡屋面的沉闷与乏味,形成一个随意、联结的序列。将动态美与静态美的耦合,在视觉上可以使人产生对称与均衡的审美感受以及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4.2对比与和谐

室内展示演讲区,纯净柔软的白色云灯再次出现和椭圆形的软包“岩石”坐垫,色彩和质感上给人稳重沉浸式的美感、和谐感。整个设计充分利用了设计技巧、手法、形式,将建筑单元内的各种要素进行协调,使局部与整体、要素与要素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节奏感。

在景观上,乡村景观的聚合起到了重要意义。对于农场来说,它可以帮助观众在此次改造中直接获得具有淳朴的乡村印象,它可以为与振兴战略一脉相承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传递出特有的意义。在本次改造中,设计师将乡村景观作为一个景观符号,让观众在本次改造中感受到其所蕴含的乡村气息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由于农场面积较大,设计师不仅对生活区域进行了多功能改造,还严格根据当地气候及形成自然生态的闭环链,实际上,不仅实现了自我造血的种植区,空间还增设了多功能生态园。将各功能区功能融合、串联,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5 结论

乡村是民族发展绵延的重要依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承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借助视觉艺术的手段,将艺术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艺术与乡村、艺术与村民的多重融合,丰富了在地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农场村民与孩子的参与主动性和能动性,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为我国地方创生、巩固脱贫攻坚成功、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机制。为美丽乡村和休闲乡村的建设积极开展艺术乡建实践项目,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为地方居民提供了理念和观念认知,为地方创生带来新视野。通过设计融合乡村带来艺术创新模式,以设计赋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过空间设计、产业创新等方式,构建地方艺术场景;通过空间再造、产业重构、文化重塑等方式,构建地方艺术场景。同时赋能地方留守儿童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提升村民和孩子艺术素养。新时代乡村建设需要新的视觉艺术赋予乡村建设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美川.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4):55-58.

[2]董占军. 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66(1):101-108.

[3]门坤玲,鲁晓军. 回归"真善美"的乡村建设探析——以无锡市阳山镇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为[J]. 艺术百家,2017(3):225-226.

[4]江凌.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21,50(5):46-58.

[5]梁添凯. 环境艺术学科背景下的村落遗产保护分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视角[J].艺海20(5):136-137.

[6]苏海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以L市Y镇P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3(12):1-4.

[7]彭凌玲,李航. 視觉美视角下建筑外观设计探究[J].城市建筑,021,18(14):97-99.

猜你喜欢

融合性艺术审美美丽乡村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创新技术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