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超越: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陶艺灯具创新探索
2023-09-01王宁潇孙圣国
王宁潇 孙圣国
摘 要:马家窑彩陶文化作为文旅创新关注的重点内容,其创新设计不仅关注彩陶的造型、纹饰等视觉语言,更重要的应该去挖掘彩陶艺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精神属性等非视觉的要素,与当代人们的审美和消费心理相结合。马家窑彩陶元素陶艺灯具设计的实践对于彩陶文化的传承与价值探索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陶艺灯具;创新设计
1 前言
马家窑彩陶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续的卓越文化遗产,蕴含着古人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索、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就变为了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所见到的马家窑彩陶艺术。对于现代探索中华文明的历程以及新时代的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家窑彩陶文化是甘肃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是目前马家窑彩陶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仅限于批量地复制、仿制生产,单调、重复缺乏创新之意和时代的特点,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不断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对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较小,在工艺品市场中多以纪念品的方式营运。因此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马家窑彩陶文化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探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的产品,拓展文化旅游市场。马家窑彩陶元素介入灯具设计创新,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具体实践,它顺应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及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获得新的活力,在创新中可持续发展、升级转型,尽管目前马家窑彩陶元素被用于陶艺灯具设计在文化创意市场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马家窑文化作为甘肃乃至世界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民族艺术,在灯具文化创新中应别开生面,崭露头角,在文创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此来丰富文化旅游市场。因此,设计者也应当深入了解马家窑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并且以此为内容,在现代灯具形式语言创新中呈现出来,形成独特的甘肃地域文化气质,以彰显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其文化创意产品才可能被文旅市场消费者所认可接受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2 马家窑彩陶灯具的设计要素
彩陶元素的陶艺灯具属于生活陶艺的一种形式,实用功能无疑是陶艺灯具设计的基本要素。《尔雅·释器》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灯)”的记载[1]。最早的镫由豆发展而来,豆是新石器时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祖先在豆的浅钵中置灯芯和油脂来照明,从此这种“镫”流传数千年,人类早期阶段照明是灯具设计的第一功能。“功能,是指客体的某种功效、用途,它反映出人的需求。其中,实用功能属于物质功能,审美功能、象征功能则属于精神功能”[2]。它是“造物活动的物化体现,以‘用为目的服务于人类生活,并以美的形式诉诸人的感官,体现着实用与审美的协调统一”[3] ,就文化创新而言陶艺灯具关注的不仅局限于照明的效果,陶藝灯具的装饰特色、艺术形式、趣味、智慧、品味、素养、文化内涵反而成为生活陶艺灯具关注的重点,这些成为文化创新的价值要素。
其次是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理解的高度,只有站在对彩陶文化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好传统文化的脉搏。当下国内高校普遍在教学、科研、文化创新方面乐于立足于地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马家窑文化纹饰类型丰富,纹饰不仅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是对宗教、自然的崇拜之情。马家窑彩陶体形大方,形态丰富圆润,发展到中期,装饰纹样开始变得成熟,出现了鸟纹、蛙纹、和鲵鱼纹等,这些丰富的纹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为后代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借鉴。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设计师普遍移植母题的文化元素进行装饰语言的创新和形式语言的创造,而今天的彩陶文化创新仅仅是元素的移植和应用显然不够,而应该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深入理解,得其形,彰其神。
3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灯具设计
目前,甘肃彩陶遗址的文化创新主要以彩陶文物仿制复原为主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礼品赠品的方式生产,一般制作配套的礼盒包装,在彩陶博物馆、文创市场销售和传播。而今天的彩陶文创早已脱离了这种仿制的模式,成为现代生活陶艺的一部分。彩陶文化的生活陶艺已经以当代的审美样式介入人们的生活视野,无论对于设计师还是消费人群,都和传统彩陶的材料工艺、艺术内涵、审美范式、功能动机迥然不同,传统的彩陶手工艺品跨越历史时空的转型为当代的设计已经出现了质的区别,当代人仅仅用传承与创新的概念很难承载这个历史遗存的责任,无论是处于功利目文创开发风潮的利润,还是处于传统文化再设计的思考,究其价值的本质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彩陶文化的灯具设计也不例外,以兰州财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彩陶之光耀华夏——CAITAO lAMPS STUDIO的实践活动,正是基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得以策划实施。
彩陶文化元素的灯具设计分为几个层面,首先是坯胎成型的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特点,陶艺灯具设计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多数设计师偏爱借助薄胎陶瓷透光的性能选择翻模注浆的工艺,注浆坯胎比较轻快,利于制作成为薄胎瓷透光度比较高。也可以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雕制作,刻出厚薄不同的纹样,里面打开灯光在外面观赏可以形成虚实不同的效果。另外是透雕的装饰手法,无论用注浆还是印坯的成型都可以通过透雕的方式,让坯胎里面透出光来。总之无论使用哪种手法,瓷胎的内部必须是中空的,而且底部或背面应该留有的孔洞利于灯具的安装。陶瓷灯具的制作一般选用高白泥浆或高白泥作为材料,因为该材料白度高、透明度好,适合做薄胎瓷,体现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在透雕镂刻时须借助纹样的结构,巧用纹样的形态,使其透出的光发挥着点睛的效果(如图1)。
其次是纹样的选择与应用,凸显彩陶文化特色的灯具。彩陶纹样的特征能够体现彩陶的鲜明特征,无论是马家窑、半山型、庙底沟,还是马厂型的彩陶除了形态上的区别,最明显是纹样上的区别,这些纹样尤其是经典的纹样作为公共符号为大众所熟悉,作为媒介通过视觉图像的转移设计成为灯具与观众的信息沟通,为公众所辨识。以纹饰为主的灯具造型,有纹样移植、开光或局部装饰等形式,纹样移植是选择经典或具有特色的纹样进行设计优点容易让受众辨识,保持纹样的整体性。彩陶的纹样具有抽象的几何形态、强烈的形式语言,无论是涡纹、旋纹还是水纹,形成的二方连续、适合纹样在陶瓷灯具上可以适形装饰,移植的纹样再根据坯胎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布局画面。开光装饰手法是构图的一种形式,从建筑“开窗”引申的借义。“早在新石器马家窑文化舞蹈纹盆上,就出现了开光趋向的艺术处理。”[5],开光装饰进行图与底分离,是“为了突出某一形象,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或勾画出某一形状的空间后在该空间进行装饰的手法”[6]。分割出来的形可能一般有圆形、菱形、椭圆、方形、三角等几何形态,开光部分用浮雕或绘画等手法装饰、强调,纹饰作为主要视觉形象能够突出主题特征在坯胎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彩陶文创灯具设计从功能的角度一般分为装饰性灯具和照明灯具。照明灯具作为主体灯具使用,在室内外装饰中设计师借助瓷器半透明的特点,在里面安装度数较大的光源,一般体量大,明度高,安装在适当的主空间位置,起到主体照明的效果。但瓷材料具有透光效果比较弱,易损坏的缺点,一般较少作为主体照明使用,多数设计师偏爱玻璃、亚克力等材料。装饰性灯具是陶瓷灯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关注某局部空间设计,在主体照明的环境中借助陶瓷的纹饰、形态、釉色结合光源色,着力于明暗冷暖对比、营造文化气息、调节空间氛围的装饰效果。影响陶瓷灯光的色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光源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源透过瓷胎薄壁呈现出不同的灯光。其次是釉色的颜色,瓷胎的釉色有青釉、白釉、绿釉、黄釉、灰釉等透明色釉,也可以不施釉,但不能使用亚光釉、无光釉、珍珠釉等不透光的釉料。光源的色彩与釉色混合后如同色彩调色一样,不同的光源透过不同釉色的胎壁构成了不同的灯光,例如黄色的光源透过红釉的胎壁透出的灯光是橙色,透过蓝色釉的胎壁透出的灯光是绿色。而彩陶的纹样可以用高温色剂彩绘装饰,也可以使用釉色去地留形踢刻纹样,坯胎去地留形雕刻的手法或镂刻的手法,目的是突出彩陶纹饰的形态,彰显彩陶灯具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图2)。
4 小结
随着文创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也是国务院文件首次将“设计”和“产业”一词同时放在标题中出现,为推动文创产业的加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给文创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甘肃地处“一带一路”发展的黄金地段,作为文化大省和资源开发利用比率极不协调。目前文旅文创产业不断调整,人们的审美不断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文旅文创产品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艺向现代手工产品转变,市场内传统陈旧的纪念品、工艺品面临着更新换代,如何弥补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设计师基于对彩陶文化内涵的理解、当代审美的经验而生发的思维创新变得弥足珍贵,无疑这种创新实践具有明显的實验特征,文创产品的升级须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设计师、消费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时间的检验,其次文创的设计应具有审美引导性,设计师成熟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可以弥补消费群体审美经验的不足;第三,文创设计可以向智慧型、声光电结合的多功能产品转化。目前,甘肃彩陶文创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文创孵化所体现的知识特征尚不突出,因此彩陶文化创新不仅仅是产品理念的创新,而在管理、实施、市场运作等方面与传统的手工艺品出现了质的区别,因为大数据时代下市场经济在文化传播、经营理念、资源整合方面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发展模式势必在新的生产力下逐渐消解而需要重新建构新的模式来适应这个变革。
参考文献
[1]金晶晶.陶瓷灯具的演变和设计探索[D].北京:2005年清华大学硕士论文.
[2]饶爱君.中国现代陶瓷灯具艺术设计研究[D].景德镇:200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
[3] 方明.手工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8).
[4]罗小聪,黄胜.谈陶瓷装饰中的开光艺术[J].中国陶瓷,2004(12):60.
[5]蔡花菲,于长敏.花开盛唐——论葵口器对开光形制的影响[J].装饰,2016(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