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学习故事探讨
2023-09-01陈赛玉张玲玲
陈赛玉 张玲玲
摘要:学习故事是一种过程性评估方式,注重呈现幼儿的完整学习过程,备受幼儿教育领域的关注。文章立足于幼儿园数学领域的核心素养具体培养指标,以学习故事的“注意”“识别”“回应”三个环节,“感兴趣”“参与其中”“坚持困难或不确定性”“与他人沟通”和“承担责任”五种倾向作为学习评估的分析依据,全面、深入分析幼儿A的数学操作活动片段,总结其学习故事中的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建议幼儿园充分利用学习故事促进家园合作和教师专业发展,逐步提升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数学学习;学习故事;注意;识别;回应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3-01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数学益智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价”(课题编号:JAS221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核心素养在幼儿园阶段通常被称为“核心经验”或“关键经验”。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团队成员在其著作《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中提出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的具体概念包含空间关系、图形、数运算、集合、数数、模式、测量、数据分析、数感等9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又有2条~3条具体的核心经验。为便于理解,书中对每条具体的核心经验又给出详细解释,并通过案例对每条核心经验进行相应分析。这样,核心经验的具体内涵就清晰呈现出来。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估方式,注重呈现幼儿的完整学习过程,是培养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习故事理念,引导幼儿与数学操作材料进行充分互动,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以此让幼儿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特有图式[1]。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的机会,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幼儿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本研究中的學习故事案例为幼儿A操作数学材料的全过程,特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片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重点聚焦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引导幼儿在数学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以此发现幼儿的学习倾向,发展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学习故事的内涵和五种学习倾向
学习故事是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玛格丽特·卡尔教授研发出的一种叙事性评价体系。作为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的主要评估形式,学习故事非常强调过程性评价,力图让幼儿的每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得见[2]。幼儿的学习故事有“注意”“识别”和“回应”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注意”。观察是一切活动指导的前提条件,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评价幼儿某个活动之前,要先仔细观察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一时期尽量不去打扰幼儿的活动,避免破坏幼儿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二个环节是“识别”,即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分析,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为接下来的回应做好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回应”,即教师在详细、深入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学习故事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对观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发现幼儿的学习倾向。学习故事涉及的学习倾向有五种,分别是“感兴趣”“参与其中”“坚持困难或不确定性”“与他人沟通”和“承担责任”。这五种学习倾向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故事的目标,教师以学习故事的形式描述幼儿构建自己学习环境的过程,可进一步加强和确认幼儿的这些学习倾向。本研究中的学习故事案例均按照“注意”“识别”“回应”这三个环节和五种学习倾向,并结合幼儿园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培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描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学习故事实践运用
本案例中的学习故事是从一次课堂实录中截取的片段,聚焦幼儿A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在活动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教师的干预措施以及干预成效分析四个方面。首先以描述的形式呈现幼儿A与数学操作材料的互动过程,以此对活动现场进行完整的认识,然后分别按照学习故事的三个环节,结合学习故事实录进行具体描述与详细分析,最后分别从幼儿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倾向的获得两个角度来探讨幼儿A的数学学习成效。
1.学习故事实录
教师要求幼儿利用拼盘里的五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开始,幼儿A没有信心,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见状,教师不断地鼓励:“好好想想,不要着急。”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A不停地对数学操作材料进行组合和旋转。教师也持续鼓励:“有点感觉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这时,幼儿A大约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的二分之一,初见平行四边形的轮廓。教师还在继续鼓励:“小A,你已经接近成功了,加油。”拼完四个图形后,幼儿A手里还剩下一个大三角形无处安放,教师再次鼓励幼儿A:“你勇敢地放一放,大胆地尝试。”这时,幼儿A却犹豫了,把三角形移走了。教师启发幼儿A:“换个角度拼一拼。”幼儿A换个位置摆放三角形,依然没拼成功,突然崩溃地“啊”了一声,并把材料迅速打乱。眼见幼儿A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教师赶紧安慰:“小A,咱们继续拼,再尝试一次。”这时,有的幼儿已经拼好了。幼儿A重新把数学操作材料摆回之前的样子,依然多出一个大三角形,并试图把它放在图形的右边。此时,教师启发幼儿A:“这个是平行四边形吗?再尝试一下。”幼儿A尝试把三角形放在图形的上面。教师又问:“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行吗?”幼儿A又把三角形放在图形的左边,这时其实已经非常接近平行四边形了,只是幼儿A没注意到,以为又没成功,于是迅速把三角形放到图形的下面。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幼儿A手里的三角形依然无处安放。这时,旁边又有幼儿拼图成功的消息传来,幼儿A顿时不知所措,无意识地把大三角形随意旋转了一下,将其放在图形右边,无意之间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然后发出激动的欢呼声:“我拼好了!”
幼儿A一开始进行的是随意拼图,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在这个阶段过早干预。当幼儿多次尝试依然不成功,并不耐烦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干预,但提示仅限于启发“换个角度拼一拼”。幼儿A悟性很高,先把三角形放在图形的右边,然后是图形的上面、图形的左边,最后是图形的下面,但是围着图形转了一圈后依然没有成功。当其他幼儿拼图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幼儿A失去了耐心,但依然没有放弃努力,无意间的一次旋转竟然拼成功了。在这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幼儿A领悟到了教师的启发,每个方位都做了尝试,但是忽略对三角形本身进行旋转的尝试。幼儿A第一次把三角形放在右边没有成功,是因为三角形没有经过旋转,不符合空余的位置要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比较模糊,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干预方式除了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尝试机会外,也会让缺乏坚持的幼儿在反复尝试之后产生挫败感,甚至可能放弃整个活动。由此可见,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准备不同的干预方案,以提升指导效果。
2.幼儿园数学领域学习故事三环节具体分析
(1)注意:观察幼儿。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观察是一切干预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3]。在本案例中,教师要求全体幼儿用桌面上的五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五个图形分别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两个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起初,幼儿A望着眼前的五个图形不知从何下手。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A开始尝试着翻转图形,一开始是随意地翻转,慢慢地把四个图形拼出接近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最后剩下一个大三角形不知放在哪里。在教师的指引和鼓励下,幼儿A在右边、上边、左边、下边四个方位进行尝试,由于经验不足,失去了两次拼成功的机会。一次是将三角形放图形右边的时候,没有对三角形本身进行旋转尝试,导致图形错位。另一次是将三角形放图形左边的时候,这时已经接近平行四边形的完整形状了,但幼儿没有认识到,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方位的尝试。当幼儿A即将完全失去耐心的时候,再次拿起图形,旋转后放在右边,无意之中成功了。
(2)识别:理解幼儿。完成观察幼儿的活动之后,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理解幼儿的活动过程和幼儿对环境作出的反应。作为观察者,教师起初也期待每个幼儿都能尽快成功,但其实,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以幼儿A的活动实录为例,幼儿A的操作并不特别顺利,而其他幼儿不断成功的信号对幼儿A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刺激。这种压力一方面可以激励幼儿A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幼儿A产生挫败感,最终放弃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A也有崩溃的时候,但在教师的鼓励下,其并没有放弃尝试和探索。在同伴屡屡成功的压力下,幼儿A最终凭借自己坚韧的品质独自完成了操作任务。所以,理解幼儿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去解读,还要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问題,理解幼儿所经历的问题和周围同伴给予的压力,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好准备。
(3)回应:支持幼儿。经过观察和理解两环节之后,教师要对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干预[5]。这一环节非常考验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智慧。干预不能太过,也不能太泛,过度干预,效果会适得其反,而太泛泛的干预则缺乏针对性,使幼儿不知所措。在本案例中,教师的回应贯穿幼儿A操作的全过程。由于担心幼儿A遇到困难就退缩,教师根据幼儿A的操作情况不断鼓励并提示。仔细研究发现,教师的介入语非常宽泛且不精准,仅仅是“大胆尝试”“换个角度试一试”,这对幼儿A来说指导意义不明显。尽管幼儿A按照教师的意思尝试了四个方向,但依然没有成功,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此时,教师也没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最后是幼儿A又一次尝试后突然成功的。教师忽略了指导幼儿在改变三角形摆放方位的同时对材料本身进行翻转。从另一个角度想,教师的模糊干预也有益处,那就是可以给幼儿A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使幼儿A在不断尝试中锻炼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但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过于模糊的干预措施会使其在面对新的操作材料和新的问题情境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因频频操作失败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幼儿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案。
3.幼儿园学习故事学习成效分析
(1)数学核心素养的获得。本案例中呈现的学习故事是以黄瑾、田方主编的《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所列出的核心素养为分析依据。学习故事中涉及的有关“图形”的核心素养如下。1)通过对图形特征的分析和比较,帮助幼儿定义和分类图形。2)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图形或分解成其他图形。3)图形变换包括移动、翻转或旋转变化等。根据第1条核心素养,幼儿A要把五个形状与大小不同的小图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这就需要幼儿A分析、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PPT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引导幼儿A先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对材料进行操作。但幼儿A并未认真观察PPT中呈现的平行四边形。这也为幼儿A之后经历的挫折埋下了伏笔。第2条核心素养指向图形的组合或分解。幼儿A的操作任务是把五个小的图形组合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为此,幼儿A不断对图形进行组合、分解。这是学习故事中幼儿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活动过程。第3条核心素养指向图形的变换,此次学习故事中的图形变换是指图形的翻转或旋转变化,是幼儿操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案例中,幼儿A在教师的不断鼓励和提示下,对图形进行多次移动,多次尝试失败后,最终通过无意间旋转大三角形获得成功。这一核心素养获得的前提是幼儿的不断尝试、试误,同时也说明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移动、翻转等具体技能的训练。
关于“空间方位”的核心素养如下。1)空间方位可以帮助幼儿确定方向和位置。2)重视描述位置和方向的方位语言,例如前、后、上、下、左、右、近和远。3)大脑中的视觉图像可以用来表述方向和位置。对第1条核心经验的获得,教师不断提示幼儿A“换个角度拼一拼”,让幼儿A尝试变换不同的方位。对第2条核心经验的获得,幼儿A在教师的提示之下进行左右和上下的尝试,即使教师的介入语言比较模糊,幼儿A也基本领会了其中的要点。对第3条核心经验的获得,教师在PPT上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轮廓,幼儿A并未认真观察。但平行四边形的视觉图像已经存入幼儿A的大脑,而从幼儿A在几乎成功的时候突然拿走图形来看,其对平行四边形的印象并不深刻。总之,从幼儿A充满挫折的操作过程可以发现,其对“图形”和“空间方位”涉及的核心经验均已经历或获得。
(2)数学学习倾向的获得。关于“感兴趣”学习倾向,一开始,幼儿A对操作材料有些迷茫,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才逐渐对操作材料产生兴趣[4]。随着一次次失败,再加上其他幼儿不断成功信息的刺激,幼儿A显得有些不耐烦,但又不甘心失败,于是凭借自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最终完成了整场操作。关于“参与其中”的学习倾向和“坚持困难或不确定性”的学习倾向,幼儿A在教师的鼓励下,不停地试误、操作,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关于“与他人沟通”学习倾向,幼儿A虽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说一句话,但一直都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操作。可以说,幼儿A的悟性很高,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思。关于“承担责任”学习倾向,幼儿A在全程的操作中尽管不是特别顺利,但没有想过放弃,一直都在坚持,直到最后完成整场操作。由此可见,幼儿A在充满挫折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五种学习倾向。
三、幼兒园学习故事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利用学习故事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园可以通过学习故事与家长分享幼儿的个人成长经历,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因此,幼儿园可以借用学习故事架起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回顾在幼儿园的重要经历。这不仅可以密切亲子关系,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同时,家长也可利用学习故事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幼儿园教育可持续发展。
2.利用学习故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习故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识别”问题的专业敏感性。在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不能远远地望着,或者做其他事情,而要参与其中,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以专业的敏感性准确识别幼儿遇到的问题。第二,教师要有理解幼儿的“同理心”。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提出合适的干预措施。第三,教师要具有高水平的干预能力。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教师要迅速想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第四,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幼儿进行更持久的观察和个别的干预。教师不能只对幼儿在学习故事中的“哇塞”时刻进行观察,要把幼儿若干个“哇塞”时刻串联起来,综合评估幼儿的个人成长经历。这个过程能反映出教师的持久观察和干预的成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俞雪晴.“具身认知”理念在幼儿园微数学活动开发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3(04):44-46.
[2]张丽.快乐的操作有效的学习———幼儿园中班《做客路上》数学教学启示[J].教育艺术,2021(11):50.
[3]林巧容.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20):6-7.
[4]黄瑾,张宁.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信念、领域教学知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05):16-22+15.
Exploration of Kindergarten Learning Stori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Take the Areas of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Chen Saiyu, Zhang Lingling
(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Longyan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Learning stories is a process based assessment method that focuses on presenting the complete learning process of young children,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pecific cultivation indicator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in the areas of mathematics of kindergarten, the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segments of child As mathematical opera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three links of "atten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of learning stories, five tendencies of "interest", "participation", "persistence in difficulties or uncertainties",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and "responsibility" as the analysis basis of learning assessment, summarize the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ir learning stories. On this basi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kindergartens fully utilize learning stories to promote home collabora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radually improving childrens core mathematical competence.
Key word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mathematics learning; learn stories; attention; identification;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