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为例

2023-09-01琳,汪

关键词:书院困难资助

陈 琳,汪 淼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南京 211815)

2020 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助进入“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策略性调整,立足“大思政”格局统筹推进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掘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是要义”,“精准”已经是指导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精准资助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精准资助是资助育人体系的关键,是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的高要求。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依据“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的原则,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一、澄园书院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

澄园书院秉承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构建了基于“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并在书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一)全力了解经济状况,精确识别资助对象

一是要有效运用网络填报系统。学生在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该系统与生源地民政部门信息对接,可为核实填写真实性提供一定的支持,有助于建立学生线上的资助管理档案。二是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依据《江苏省学生家庭经济信息采集量化指标体系》,参考量化分值,同时结合学生个性化的家庭状况,通过电脑端对量化分值进行调整。三是要发挥认定评议小组作用。成立书院、班级两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严格组织构成,班级评议小组由班委和不低于本班人数10%的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考查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根据量化分值和定性指标,开展民主评议。

(二)丰富资助育人内涵,精准帮扶资助对象

高校资助工作肩负着扶贫和育人任务,“学生资助应聚焦于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人力资本核心要素提升,让贫困家庭子女也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1]。澄园书院坚持资助育人导向,资助与育人并重,做到助人铸才,努力实现“扶困”“扶志”与“扶智”的结合。

1.扶困:坚持普惠与特惠结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益。依据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一方面,以学生贷款为主体,以各类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经费为两翼,灵活性地对资助项目进行整合,实现经济困难生资助全覆盖;另一方面,实施专项临时补助,为家庭突发变故、疫情地区、突发受灾地区的学生开展特殊困难临时资助。在各类助学金评选过程中,不采用一刀切的简单评选方式,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受资助情况,并将活动参与度、勤工助学参与情况等方面纳入量化管理,具体分析学生情况,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

2.扶志: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自强成才。在资助工作中,严格评选程序,保证评定及推选公开透明,让学生对评定结果信服,让资助工作本身就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真实地填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拒绝失信行为。重视学生品德培养,开展感恩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如“暖冬之旅”“苏乡永助”等资助育人主题活动,通过征集短视频、短音频、书法作品、资助育人好故事等方式,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氛围;同时开展各类自强励志活动,推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励志成才之星等,弘扬典型事迹,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强精神。

3.扶智:开展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澄园书院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摸查学生就业能力,鼓励并组织经困生参加核心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为建档立卡、低保等困难学生申请求职就业补贴。面向经济困难学生,搭建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就业结对帮扶,个性化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就业积极性和就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三)构建资助保障机制,精细管理资助工作

1.建立贫困生数据统计表,实施动态管理。书院将学生基本家庭经济状况认定量化表、贫困生贷款信息及资助信息等整理建立学生档案,了解每位学生资助状况,并及时更新每位经济困难学生的所获奖助学金情况,形成数据统计表。每学期初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变化,复核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好转或其他不符合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情况的学生及时调出,新增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实时更新,以便更加精准掌握学生信息,精准资助。

2.规范资助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管理。书院资助工作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发挥书院、班级两级评议委员小组作用,认真审核材料,再经过学校终审和公示,保证审核认定程序规范。其他奖、助、补等资助项目,按照资助制度要求,建立自主申请、初审、复审、推荐、公示等流程,受助学生的认定申请及各类奖助学金纸质申请材料做好档案留存,以备随时抽检。

3.加强资助队伍建设,提升精准资助工作效能。书院重视资助队伍建设,支持资助专员参与业务培训。同时,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学生各类工作队伍,实现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分析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使各项资助政策能够契合新时代学生实际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

二、资助育人主要成效

为了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了解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成效,对症下药补齐工作短板,做到“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完善涵盖扶贫、扶志与扶智的资助育人体系,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开展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情况的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在专家指导下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设计制作完成,有221 位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占澄园书院经困生总数的75.68%,调研对象范围广,数据真实性、科学性、目的性强。

(一)管理机制较健全,学生满意度高

资助工作中机制的完善使得资助工作有章可循,近年来,澄园书院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资助程序,因资助工作不规范而引起的学生投诉为零。在2021 年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中南审获评优秀。据问卷调查统计,在对书院整体资助工作的满意度上,47.5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7.06%表示满意,4.98%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几乎无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学校及书院的整体资助育人体系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满意。

(二)扶贫工作全面覆盖,资助资源较合理配置

家庭经济困难生每学年可获得国家助学金,每学期还会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等资助项目,同时书院设置有特色的资助项目,如为异地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路费补贴等补助。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生所接受的资助方式数据显示,70%的学生接受过路费补贴,40%的学生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20%的学生接受过学费减免,12%的学生接受过临时补助,8%的学生接受过其他助学金,经济资助全面覆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形式多样,资源配置较为合理。

(三)扶志工作成效显著,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澄园书院采取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帮扶和教育引导措施,让经济困难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和学习,在精神上摆脱“贫困”。根据调查统计,有95.02%的学生都参加过书院的资助育人(如:自强之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欢度节日等)活动,其中,74.66%的学生觉得受到启发和教育;有18.1%的学生觉得活动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2.26%的学生为了综测参加;4.98%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书院的资助育人活动。可见,澄园书院的资助育人活动的覆盖面比较广,大多数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近年来,澄园书院涌现出如“2018 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豪磊,“2019 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邢健,“2020 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励志成才之星”张其梅等优秀典型,在广大贫困学生中树立榜样。

(四)扶智目标部分实现,职业能力显著提升

澄园书院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阶段性学业和职业生涯指导,“双困生”数量减少,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国家奖学金、审计长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获得者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三年来贫困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大多进入银行、事务所、大型名企等单位,就业质量较好,成果显著。

三、当前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根据书院资助工作实际情况的反思和梳理,以及书院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情况的调研数据,发现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资助认定工作有待完善

学生提供的收入、医疗等贫困证明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且困难信息较为复杂,如何在认定时综合考量还存在一定难度。工作中也发现个别学生有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符合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调查显示,221 名学生中有217 名学生是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再根据实际家庭情况提供证明,还有3 位学生表示是自己写,很容易开到证明;有1 位学生表示,靠关系或者花钱就可以开到证明。由此可见,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是真实的家庭情况,但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仍存在漏洞,高校在学生经济困难的认定方面须进一步提高精准度,加强审核。

(二)亟待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调研中关于“除了经济方面的资助,你还希望得到哪些方面得到帮助”这个问题,数据显示,79.19%选择了就业和创业指导,47.96%的学生选择了沟通交流能力,31.67%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团辅,31.22%的学生选择了学业帮扶,7.6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经济困难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帮扶需求,比较集中体现的是就业创业、专业深造、交流、心理、学业几个方面。目前,在扶志和扶智方面,书院积极组织了各类相关活动,但是暖心类主题活动较多,成长、技能提升类活动还是比较少,且育人活动没有成体系,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三)尚需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会因为经济贫困而出现个性与心理上的负面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压力之外,往往还存在着思想、心理以及能力上等多重困难,如自卑心理与自尊心理交织、初级需要与高级需要并存、个体发展与家庭需求伴生等多重复杂问题”[2]。为探究详细情况,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关于“是否会因为物质贫困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有33.48%的学生表示不会情绪低落,有61.9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还有4.52%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可见,家庭经济贫困会对部分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经济困难的学生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关于“在被资助后的感受”,据调查,有50%的学生选择了有心理负担;30.1%的学生选择了自卑;没有学生选择“理所当然,贫困就应该得到资助”。可见,诚信感恩教育的资助育人活动效果较好,几乎没有学生有“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但是有部分学生在受资助后心理负担重,出现自卑和压力大的情况,在资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建设和正向疏导。

四、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举措建议

(一)完善贫困生量化测评,提升资助精准化

针对目前存在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要综合考量学生家庭各项情况,完善量化测评模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学生户口性质、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受教育人数等多个复杂情况,适当调整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采集指标分值。其次,要增加对学生真实消费水平的了解,高校可以结合校园卡消费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班级民主测评,以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生活水平变化,运用大数据实现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二)掌握贫困生情况及需求,落实个性化帮扶

资助育人体系不仅要精准认定,更要精准帮扶,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资助工作者对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设计资助育人活动。当前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准确记录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每学期受资助信息,同时将受助学生的学分绩点、综合素质测评、参与勤工俭学情况、心理状况、获奖情况等纳入电子档案,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了解学生各方面成长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贫困生需求评估,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开展谈话与调研,更详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状况及在心理疏导、职业能力、学习辅导等方面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各种层次的需求,指导学生设置个性化成长计划,帮助学生实现由初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满足,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三)创新资助育人活动,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

打造完善的、系统性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建立长效的资助育人机制,在以往的资助育人活动的基础上,围绕学业指导、品格培养、素质提升、心理疏导等方面进一步打造品牌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项目目标和能力提升计划,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学生覆盖面;同时完善评估机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收获和成长,调整和完善育人提升工程,切实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四)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资助工作专业化

充分利用家、校和社会资源,着力建设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协同助困机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为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项目和名额,尤其是可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校友返校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新创业指导,还可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增强核心竞争力。校内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部合作,面向经济困难学生,举办心理成长的训练营,开展心理团辅和个体咨询,针对“双困生”现象,可邀请心理专业教师指导心理个案,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注重增加与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联系,走访特困学生家庭,走访可结合学校招生宣传范围,既可传达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还有助于深入了解受助学生家庭更真实的经济状况,实现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书院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朵云书院黄岩店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白鹿洞书院记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