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与园冶之趣
——浅析张岱小品文的书画美学与园林美学思想
2023-09-01李虹宇
李虹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100089)
一、张岱与晚明美学思想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六休,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所以张岱常常自成“蜀人”。又署“古剑”(绵竹古属剑州)。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诸说不一。张岱出身“累世通显”的望族,张岱先辈高曾祖父四代人,都爱好文艺,能诗善文,可谓文学世家。张岱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必然也会受到熏陶,于是他对于诗、文乃至绘画、造园等艺术无不精通。
张岱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时明代社会已经入晚期,朝野局势日益昏暗。但偏偏在这一团昏暗中出现了史称“晚明思潮”的明末文化繁荣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三次文化思想高峰。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与阳明心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观点,指出良知就在人们的本心不必向外去寻,这一定程度将人们从程朱理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种影响波及文学方面就是动摇了之前“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当阳明心学兴起之后,人们写作的视线开始从“载道”上转移,大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儒家之道”以外的东西,比如说个人的“情”。王阳明之后的学者又进一步的发展其学说,比如之后的王艮就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这一观点比王阳明的更加激进。于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新的文化现象。没有了理学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先从居住环境开始,计成的《园冶》开启了人们对于园林美学的探索。其次,商业的繁荣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晚明思潮”的繁荣。例如晚明的书画美学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在叶朗教授主编的《中国美学通史》这一部书中就这样谈晚明时期书画界的状态:“晚明绘画,呈现的是一个派别林立、争议纷起的景象。产生这样的景象,一则是绘画的商业化运动的结果,因为商业竞争的意识不仅强化差异特色,也促成团体运动;一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运动达到了这样的历史总结性阶段……”①由此可见商业的繁荣也推动着书画美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张岱就生活在如上所描述的这样一个各种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再加上本身就敏而好学,他一定不会对书画美学、园林美学等这些新出现的思想置若罔闻。据记载:
张氏自高祖张天复起,就开始建造私家园林,以后代有兴造,有砎园、天镜园、表胜庵、不二斋、众香国、巘花阁、悬杪亭、筠芝亭、镜波馆、苍霞谷、万玉山房、南华山房诸胜,另外在杭州西湖还购置寄园。张家又喜欢收藏古董珍玩,张岱叔父张联芳,字尔葆,是江南一大收藏家,与嘉兴项元汴齐名。联芳又精绘画,与董其昌、李流芳等并称于时,其婿即大画家陈洪绶,自幼从其习画,得其衣钵,洪绶与张岱是知交。②
从上边这段话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楚得到的信息是:张岱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少对于书画美学与园林美学是很在行的。下边我们有必要简单地梳理书画美学和园林美学的发展脉络,以便我们后边研究张岱小品文中的相关美学内涵。
书画美学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北宋郭思编的《林泉高致》就集中论述了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在书中郭熙具体指出了中国画的“境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晚期,中国绘画艺术极度繁荣,这表现为流派众多,如当时盛行的“南北宗论”。书法也一样,从甲骨文算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到了晚明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除了号称书法四大家的邢、张、董、米,此外还有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等等,他们的书法或流美、或雄健、或端丽,总之各具风格。晚明书画美学的繁荣自然也引起了晚明小品文中关于书画艺术的美学思考,如对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艺术中的技与艺、真与幻、虚与实、神与法、雅与俗的关系……相关的作品有徐渭的《书评》、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陈继儒的《书画史》等等,可以看出书画美学的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小品文的创作之中。
中国园林起源甚早,而自明代中叶起,造园才逐渐形成风气。顾启元说金陵诸园,“大抵皆正、嘉以来所创”,前此朝廷“约饬文武官员家不得多占隙地,妨民居住,又不得于宅内穿地养鱼,伤泄地气,故其时大家鲜有为园囿者。”苏州园林也是兴于是时,嘉靖名士黄省曾说:“今吴中富豪皆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窍嵌空为绝妙,珍花异木,错映栏圃。虽阎闾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晚明时期造园之风盛行,晚明士大夫向往园居之乐,所以他们建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私人园林,光建造园林还不够,这些文人雅士还要将自己的园林写于笔端,以便后世之人进行追忆,所以生于后世的我们才能看到众多描写园林亭阁的小品文。相关作品如祁彪佳的《寓山注》、谢宏祖的《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等等。专门作文描写个人的私家园林也是晚明文坛一种独特的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园林美学对于文学创作的渗透。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书画美学和园林美学的影响已近不仅仅是停留在各自的领域里边了,他们的影响早已向外延伸涉及了文学的领域,可以看出晚明已经有许多的文学家开始将自己的写作目光投向书画、园林等新的领域,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在文章中谈及自己的书画理论、描写自己的私家园林。这样看来才华横溢的张岱在小品文创作中应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美学理论的影响,下边我们就详细探究一下张岱小品文中的书画美学以及园林美学的思想。
二、张岱小品文中的渔樵山水
从明代中叶到明清之际,山水画与山水记同步发展,其波澜升降与思想文化潮流大趋势是一致的。④这一现象造成了晚明山水记与园林记成为文人抒发性灵、表现审美意趣的一种重要文体。但是正如吴承学在《晚明小品文研究》一书中所说:“晚明山水小品与园林小品,两者关系密切而又有所区别。其相同之处是游玩和评赏,但山水小品的对象是大自然的山水,而园林小品的表现对象则主要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亭台楼阁等”⑤所以本文就把张岱的山水小品与园林小品分开来探究。这一章节主要来探讨张岱的山水小品与书画美学的关系。
张岱本人精通书法、绘画和篆刻,他的亲戚朋友中如张联芳、陈洪绶、姚允在、王思任等都是著名书画家。张岱是否擅长绘画如今已不得而知,因为没有他的画稿传世,但他一定是精通书画理论的。其《琅嬛文集》中有很多书画的题跋,如评吴镇之《跋梅花道人画竹卷》,评徐渭之《跋青藤道人小品画》,评张联芳之《题仲叔画》《题葆生叔画》,还有关于书法方面的《跋王文集隶书兰亭贴》《跋谑庵五贴》,又有记画之文如《姚简叔画》等等。可见张岱对于书画美学诗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下边就辑录一些张岱书画题跋中的语句以便了解张岱关于书画美学的观点:
1.盖谓得其烟云灭没,便是米家神髓也。(《跋蓝田叔米家山》)
2.故此画皴法如猥毛倒竖,棱棱砺砺,笔墨间夹有剑戟之气(《题仲叔画》)
3.天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跋谑庵五贴》)⑥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摘录张岱的书画品评来归纳张岱个人所认同的书画美学。从张岱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自然意象,例如“烟云灭没”“猥毛倒竖”等等,可以看出张岱喜欢用一些自然的景象来形容画作,因此继续归纳就可以得出张岱的美学观点,他崇尚的是那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他不喜过多的人工雕琢,讲求无心而成的一种返璞归真之美。张岱将这种书画美学观应用到自己的山水小品当中便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下边分析几篇张岱的山水小品文就可以看出其独特魅力。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西湖梦寻•西溪》)
五峰森列,架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若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西湖梦寻•五云山》)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⑦
《西溪》描写了枯瘦的古梅和雪映芦花之景。张岱笔下描写的梅花突出的是那槎桠的枝干,他并没有写梅花的红艳,这样的古梅简直就是元代王冕《墨梅图》的文字注解,不重梅花的形而重神,那瘦劲的梅花枝干凌厉如剑戟,张岱在《题仲叔画》中说“笔墨间夹有剑戟之气”,实则他自己描写梅花的文笔仿佛也夹有剑戟之气。在《五云山》一文中张岱描写了五云山周边云蔚烟霞之景,因山的四周被长江环绕又有西湖在侧,因此云气升腾,江上的小船来去如同出没于烟波之中,这若隐若现之景有一种含蓄朦胧之美,这不就是他赞赏的“烟云灭没”的“米家神髓”吗?《湖心亭看雪》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张岱仿佛是在用文字作画,一切都隐于雪雾之中,这真是他自己所讲的“无心落笔的妙书妙画”。
从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书画美学的理论对于张岱以及他文学作品的影响,张岱写了许多书画题跋,说明他有着深厚的书画理论并对于书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些书画理论对于张岱小品文的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他小品文中对于山水的描写就如同一幅幅反复皴染出来的山水画,并与他的山水审美思想交相辉映。
三、张岱小品文中的园林美学
明清时代,私家园林走向鼎盛,尤其江南一带,更成为园林之薮。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许多学者还专门写有著作去论证自己的园林美学观点,著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前文也已经介绍过张岱的家族自高祖起就开始建造私家园林,这样的家族风气也必然会熏陶张岱的相关审美。据记载,“属于张岱所有者(指其家族所建的私人园林)大概也有三五处。主人常年读书优游其间,久而久之,对园林的结构、营造、布置、陈设皆了然于胸,遂通造园之道。此外还饱览绍兴、杭州、南京、镇江、扬州、瓜州、苏州、无锡诸地的江南名园,因对造园艺术了解愈深,创作了许多文字清雅、意境隽美的园亭小记”⑧
下边我们就通过张岱具体描写园林的小品文去探究其园林美学的思想。张岱有一篇小品文《筠芝亭》:
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⑨
筠芝亭是张岱的高祖张天复所建造,张岱在其小品文中不吝赞美之情对筠芝亭进行了评价。其笔下的筠芝亭好似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这就如同计成《园冶》开篇所讲园林精在“体”“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如此才所谓“精而合宜”者。张岱是否读过《园冶》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文章中我们我们可以看到有《园冶》中的审美观点。
再看张岱的另一篇园林小品《于园》:
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⑩
张岱在这篇园林小品中主要谈的是园林的“奇”,首先描写石坡植满树与花,这是一“奇”,接着又描写池中绝壑,这又是一“奇”,在这石与水的“奇”中还形成了实与虚的对比。这里张岱将景物布置上升到了实与虚的哲学高度。这样的观点容易让人联想到文震亨的《长物志》中的内容“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11)石与水的布置要有新意,正如文震亨所讲“要须回环峭拔”,张岱笔下的于园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通过上述对于张岱园林小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的是园林美学的思想确实是影响到了张岱的创作。不管是计成的《园冶》还是文震亨的《长物志》,他们大多是仅仅提出了鉴赏的理论而没有给出具体的例证,而张岱创作的大量园林小品文恰好就像这些园林美学理论的注解一样,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园林美学理论为张岱的小品文提供了新的精神内涵,张岱的园林小品文又反过来丰富了园林美学的理论。
结语
前文分析了张岱的小品文与晚明书画美学与园林美学的关系,我们会发现他的小品文确实受到了这两种美学观念的影响。他将书画美学的理论运用到山水小品的创作中使得自己小品的意境深远就如同一幅水墨画。他将园林美学的理论融入自己的园林小品文中同时又用自己的园林小品文去丰富园林美学的理论,使得二者相得益彰。正是这些新元素的加入才使得张岱的小品文别具特色,赢得后世品读着的广泛称赞。
注释:
①叶朗.中国美学通史.6,明代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72.
②夏咸淳著.张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01:4.
③夏咸淳著.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250.
④夏咸淳著.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250.
⑤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54.
⑥(明)张岱著,云告点校.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6.01.
⑦(明)张岱著.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5.
⑧夏咸淳著.张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01:60-61.
⑨(明)张岱著.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5:12.
⑩同上.
(11)(明)文震亨撰;胡天寿译注.长物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