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与崇高

2023-09-01梁松林

书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妙悟崇高白菜

梁松林

梁松林,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创作高级研究班任课教师,广东省“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我于2009年开始创作《白菜》系列作品。第一幅作品取名《平凡小像》,为平凡造像的意思。以平凡的白菜为形象,立意于“平凡而精彩”:平凡亦可发光,平凡人也能活出精彩。

白菜古名“菘”,“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陆佃《埤雅》)。白菜被赋予了崇高的品格而为人所称颂,自然也成为文人和画家喜爱的题材。元代吴镇画了不少以白菜为题材的作品,其中一幅上有题画诗:“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淡中味。”反映出吴镇甘于清贫自守的隐士态度,以及居于底层而心安性定之意志。其“咬根”精神也代表了 “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因作品是纯水墨的形式,特别适合表达这种质朴的内涵,此类作品遂统称“墨菜图”。此后,以白菜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出现不少“墨菜图”,其中有借白菜来表现百姓疾苦的作品,传达出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小小白菜,寄托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崇高理想及情怀。当代画家齐白石亦喜画白菜,有作品起名为《一清二白》,喻示高洁清廉之品格,富有意趣。可见,平凡白菜一直被賦予“不平凡”的意蕴。值得关注的是,这时创作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齐白石既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传统文人,又是生活在新时代的画家。他的画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表达出其特有的“老农情怀”。这已非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范畴了,白菜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审美内涵。我画白菜,亦当有新内涵。

纵观前人画的白菜,大抵是与原型差不多大小的,形象与真实白菜差距不大,通常采用工笔或写意的方式。然而,如果重复此模式,既难以出新,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表现方式。创作须不走前人路,独辟蹊径,力求戛戛独造,所谓“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非是为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白云守端禅师偈颂)。我画白菜,力图不局限于传统“墨菜图”的语义范畴,也不依赖文人画通过文字来表达画面意旨的形式,而是靠纯粹的形象塑造来说话,强调视觉表达的直观性。总之,我画的白菜在图式及意蕴上均不同于前人,凸显独创性。

我画的白菜,和我的山水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以山水画为主修方向,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创作了一系列和崇高主题相关的作品。1993年,我创作了《秋碧》,表现常青树四季不凋、不随波逐流之品格,以碧玉比之。2004年,我创作了《根》,表现强悍久远的生命力和沧桑历史感。这幅作品中已经出现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跨界”迹象。2017年,我创作《静谷微澜》,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追求“浑厚”的审美境界,即追求形象的丰富性和笔墨的深厚感。这是在临古、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实践历程中反复探索出来的。当代画家,追求“浑厚”的审美境界的,当首推黄宾虹。黄宾虹89岁时自题山水画云:“唐人刻露炫丹青,北宋翻新出性灵。浑厚华滋本民族,画山古训忌图经。”把“浑厚华滋”作为民族精神来追求,这本就是一个塑造崇高境界的过程。黄宾虹用他一生的实践来铸造这个境界。我自接触山水画便喜爱黄宾虹的作品,或许,这就是一种“性相近”。他的艺术理念及审美境界,对我来说,就如独自夜行时指路的明灯。

多年实践经验告诉我,在山水画里面,浑厚的审美追求相对容易表现出来,皆因山水有巨大的空间可供发挥。然而,对小小的白菜,则不易表现。这不单涉及技巧及艺术形象的积累,还要进行从山水到花鸟跨学科语言的转换。窃以为,这离不开审美境界的修炼,更需要悟通的智慧。这里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来探讨:“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雄浑,亦属“浑厚”审美范畴,属于和“优美”相对应的“壮美”。这是崇高之美。我以为,雄浑境界,“反虚入浑”是前提,是总纲领,是总目标,即境界层面首要“务虚”,因为虚空才是无尽宇宙的寓所。虚怀若谷才能包容万物,“入浑”则是浑然一体归于混沌的至高境界。而“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就是在造化万物中观察、感应物象,探究物理,扩充眼界,为打破物象之间的藩篱而悟通真境打下基础,此属于“方法论”范畴。进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实现心物一体,此涉及“认识论”范畴了。“积健为雄”则可视为自我能力的不断积累提升,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在司空图的这个论述中,境界上的宏观与微观、客观和主观是统一的,符合主客观意识的认识及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雄浑”美提供了标准、方法和思路,同时又营造了中国文艺理论特有“妙悟”式语境,使我们对此境界回味无穷。司空图的论述给我的启发:不能执着于白菜有限的客观形象,白菜和山水之间,从一笔一墨的微观表现到整体意象的宏观塑造,此间大有可为,需要打破物象的界限,以“浑厚”之审美观照,妙悟浑然一体的圆融之境,方得无限之可能。康德在他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说:“悟性是崇高的。”他将崇高和人的性灵相联系。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之说,以圣贤之崇高地位为山水画理论设置审美高度,进而指出“山水以形媚道”,道出了山水画可以让人感悟大道的审美功能。这无疑意味着山水画的审美是基于崇高美境界层面的。这说明不管东方和西方,人们对崇高感的认识都有相通之处。画山水画,离不开对性灵的修炼,离不开感悟崇高的审美观照。而以此复观万物,则可“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话虽如此,具体到创作,则需要反复探索和尝试。我在作品《平凡小像》中,以纯水墨的形式追求朴素与单纯的美; 同时结合了山水画的浑厚语言及境界,以小观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寓山川之气象于小小白菜,欲使之不平凡,使之有大气象。

《平凡小像》整体呈端庄、平正之象。其首要之处是构图,选择白菜直立之姿,或居于画面中间,安稳如山;或矗立于画面的下部,画面上部大部分留空,以显稳重沉着,产生“接地气”的感觉。在创作中,我强调以浑圆厚重之 “笔”勾勒而弱化渲染皴擦,甚至有些主要的根茎部分只见轮廓而其他部分大面积留空,简无可简,计白当黑,纯粹地“以笔立形”。与此简洁形式相对比的则是:把层次丰富和形象复杂的描写放在叶子部分作为重点集中表现,在构思中以山川、海浪之形融入白菜造型中,使山水和白菜融为一体,是进行“浑厚”表现的关键。如此,方可得大实大虚、大繁大简、气象博大之境,使崇高与平凡浑然一体,引发观者遐想。

艺术创造,讲究“迁想妙得”,需要奇思妙想。然而,这是苦苦追寻的过程,可谓苦中作乐。贾岛云:“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这说明为艺一途,非经苦修,岂可轻言妙悟。之前有关山水画之探索积累,为我的白菜题材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当以此继续激励自己砥砺前行。

我创作白菜题材绘画,开始并没有考虑太多。有时候关于题材的选择,似乎有偶然性,但是又有必然性。之前我创作的好些作品,都是具有崇高美感的,同样,《平凡小像》也具有崇高美,只不过它的基底是 “平凡”。

我们常歌颂平凡,皆因平凡与崇高在平凡人的身上也能实现统一。我在《白菜》系列中,以白菜表现人间况味,各有喜怒哀乐,各有升降浮沉,然而也各自精彩。

《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佛理也蕴含了有关平凡和崇高的智慧—平凡与崇高的转换在一念之间。

中国画学习,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分科之界限,此乃学科研究及学画的方便法门。然而,艺术创作,岂可自设界限而作茧自缚?

白菜与山水,孰大孰小?画白菜,使我打破禁锢自身思想的桎梏,拓展了题材的界限。而对山水画的学习与修炼,让我在感应造化的过程中观照内心,以求“澄怀观道”。吾师贾又福先生有赠言勉励我:“天趣在手,万化归心。”佛家也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禅语,何尝不是指向万化归心的圆融妙悟境界?吾以此自勉。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妙悟崇高白菜
一棵白菜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无名的崇高
画说“白菜”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