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2023-09-01郭佳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

郭佳星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中存在多种语言交流活动,其中大部分以问答方式进行。中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是其教学功底、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集中亮相。本文以余映潮老师《紫藤萝瀑布》、黄厚江老师《孔乙己》教学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归纳法,分析二位老师课堂提问类型、提问层级、提问特征等,得出名师课堂提问具有准确、全面、新巧、深刻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名师课堂提问 探究

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认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作答。”①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孔子“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产婆术”,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水平分类”②理论,可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6大类型:记忆型问题,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辨认或记忆能力;理解型问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应用型问题,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转化、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分析型问题,培养学生文本解读、分析、重组,并发现文本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文本整体之间关系的能力;评价型问题,训练学生基于某一标准对文本进行检验和判断的能力;综合型问题,考察学生归纳、综合、创新能力。前三类属于低层级问题,后三类属于高层级问题。

一.余映潮、黄厚江老师课堂实录

(一)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

1.《紫藤萝瀑布》③课堂实录描述

余老师主要从三大板块引导学生本文解读:三次美读,发现文章之美;自由品读,感受文章之美;浓缩课文,欣赏文章之美。板块一,用三次朗读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一次自由大声轻快地读,并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第二次教师示范指导后学生分别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齐读课文第2、6、10自然段。第三次教师示范后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深情演读。板块二,教师首先以“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品读,然后总结本文的写作主旨、写作手法、品读方法,最后带领学生品读短文《青菜》。板块三,教师先让学生分别画出写整个紫藤萝瀑布的句子、写小花的句子、写情感的句子、点题的句子,然后将课文浓缩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最后激励学生热爱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结束课程。

2.《紫藤萝瀑布》课堂提问描述

(1)什么叫演读呢?就好像你在为大家朗诵课文。(应用型,师答并示范生模仿)

(2)自由品读,说说课文美在哪里?怎么说呢?(评价型,师问生答)

(3)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分析型,师问生答)

(4)这个“紫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呢?(分析型,师自问自答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

(5)前面写那么美好的花,为什么这里还要写那很久以前的、凋零了的紫藤萝?(综合型,师自问自答)

(6)你们看哪些是写“物”的?哪些是写“情”的?哪些是点出它的意味的?(分析型,师问生答)

(7)看出来了吧?哪些是写“物”的?(分析型,师自问自答)

(8)现在我们是在进行浓缩课文的工作,很多同学已经画完了,哪个同学先起来说说?(综合型,师问生答)

(9)嗯,还差点什么呢?(分析型,师问生答)

(10)这是点题的地方,是课文由实到虚的表达,你还有要说的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二)黄厚江老师课堂实录

1.《孔乙己》④课堂实录描述

黄老师以三步走形式开展教学:第一步提问“你对孔乙己最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对孔乙己手的描写;第二步带领学生围绕“排”、“敲”、“蘸”、“伸”、“罩”、“摸”等动词分析孔乙己形象,并结合上下文对孔乙己的“手”进行补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第三步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死去的情景、为其撰写碑文揭示人物悲剧命运原因,然后以蒲松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升华文章主题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留下问题“这节课对你的小说阅读有什么启发?”结束课程。

2.《孔乙己》课堂提问描述

(1)同学们读过《孔乙己》之后,孔乙己这个人物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分析型,师问生答)

(2)能具体说说吗?(记忆型,师问生答)

(3)你们有么有注意作者对孔乙己哪一方面的描写最多?(理解型,师问生答)

(4)作者写了孔乙己的笑声吗?孔乙己笑了吗?(记忆型,师问生答,低层级)

(5)下面我们分工找一找小说中哪些地方写了孔乙己的手?有几处?看是不是描写次数最多的?(记忆型,师问生答)

(6)找的很细致,分析也很有深度,还有吗?(记忆型,师问生答)

(7)能说说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孔乙己的手吗?样子?(理解型,师问生答)

(8)他是跟哪些人在一起喝酒阿?还有那些动词?(理解型,师问生答)

(9)还有哪两个动词也可以联系起来看?为什么?你们觉得最能表现人物命运的动作是哪一个动词?为什么呢?(综合型,师问生答)

(10)能不能把“走”换成“爬”呢?(评价型,师问生答)

(11)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评价型,师问生答)

(12)他的身子是不是趴下的呢?我们能由这个动作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3)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14)可是孔乙己是不是顾客中最有钱的呢?(记忆型,师问生答)

(15)可是孔乙己憤怒的时候会“紧紧攥着拳头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6)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孔乙己手的形状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呢?抄书会使手大而厚吗?想一想什么人的手才会大而厚?(分析型,师问生答)

(17)那么读书人的手呢?孔乙己的手呢?(记忆型,师问生答)

(18)可是后来用手走路的时候,手还是这样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19)还是白白的吗?又黑又脏能看见老茧吗?(理解型,师问生答)

(20)大家还记得小说最后一句话吗?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是不是矛盾?(评价型,师问生答)

(21)假设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综合型,师问生答)

(22)为什么强调“双手撑在满是泥浆的地上,背还直直地挺着”?(分析型,师问生答)

(23)为什么是“冬日”?(分析型,师问生答)

(24)“两条腿不规则地伸在地上”是什么样子呢?“不能称作是手了”又是什么样子呢?可以换用描述性的语言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25)我们来集体想象以下孔乙己死的情景,应该是什么季节?(分析型,师问生答)

(26)为什么是冬天?什么时间?早上还是晚上?什么地点?人们会不会知道?(综合型,师问生答)

(27)再为他安排两个道具,一个手里是?另一个手里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为什么?(综合型,师问生答)

(28)有没有写过碑文?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想一条碑文,并简单说说理由。(综合型,师问自答并引导学生想象)

(29)老师加了依据话“他蜷曲的身躯像一个少了一个点的问号”,知道这有什么含义吗?(分析型,师问生答)

(30)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综合型,师问生答)

(31)如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探讨什么内容?(记忆型,师问生答)

(32)回家想一想,这节课你对小说阅读有什么启发?(综合型,师问生答)

二.余映潮、黄厚江老师课堂提问艺术个性特征

1.余老师课堂提问艺术个性特征

(1)余老师课堂提问总量较少、自问自答次数较多、高层级问题多。教师主要以“主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提问共10次;更加注重在教师示范、引导下帮助学生逐步获得审美体验并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方法,自问自答(4次)占问题总量40%;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所提出的高层级问题(8个)占问题总量80%。

(2)余老师在提问时注重在文章的语言、情感、主旨方面重锤敲击。主要表现为:①抓住关键处,品读语言。老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齐读课文第2、6、10自然段。然后进一步提问学生“自由品读,说说课文美在哪里”,并提示可以从用词、造句、色彩等角度切入。促使学生更细腻地品读词句,更立体地领略散文的文辞之美。②以问促读,探究情感。余老师首先抛出“演读”之问,引导学生朗诵。接着又以“美在哪里”、“说说你的感受”、“什么样的感觉”等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自由品读。最后以“哪些是写情的,哪些是写物的”,引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思考,并因势利导引出文章主旨。余老师将朗读与提问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文本出发,综合分析,逐步深入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2.黄老师课堂提问艺术个性特征

(1)黄老师课堂发问次数多、频率高,高层级问题较多,重视文本。本节课共提问32次,提问总量多且全部都是师问生答,师生互动频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學生对文本的深度分析和创造性解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高层级问题(21个)占问题总量的65.6%;更加注重对文本的把握,记忆型和理解性问题共11个,占问题总数的34.4%。

(2)黄老师的课堂提问以人物形象为中心,抓住细节,关注情节,帮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主要表现在①紧扣人物形象,提出主问题。首先提问“你对孔乙己最深刻的印象”,继而推出主问题“哪些地方写了孔乙己的手?”带领学生围绕“排”、“敲”、“蘸”、“伸”、“罩”、“摸”等动作细节分析孔乙己形象。②开创解读新路径,提出创造性问题。黄老师在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前提下,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写孔乙己手部动作、为孔乙己写碑文,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原因,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

三.余映潮、黄厚江老师课堂提问艺术共性特征

1.提问准确,以教材与学生为起点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⑤,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资料,更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起点。“阅读就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感受、体验”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特定的文体样式,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将文体特点考虑进去,因文制宜,基于文体进问题设计。”⑦同时具体的“这一篇”散文或小说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教师要紧扣“这一篇”课文,创造性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深入文本对“这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一种与使用文阅读有本质差异的阅读方式、阅读姿态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⑧。同时,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学情、合理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紫藤萝瀑布》教学中余老师围绕散文之“美”提问学生“美在哪里?”、“感觉到了什么?”等。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字一句地品,让学生自己获得有关本篇课文的审美感受;《孔乙己》教学中黄老师则是抓住小说人物形象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情境,拉近小说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

2.提问全面,以个别与整体为着眼点

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有一定发展差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级性,合理分配每一层级问题的比例,既要照顾个别学生的思维盲点和思维偏差,又要关注整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深度。多层级把握问题的范围和深度,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并学会演读课文,然后提出较难问题:“哪些是写“物”的?哪些是写“情”的?哪些是点出它的意味的?”,最后迁移阅读《青菜》并带领学生浓缩课文,逐步实现学生散文阅读能力质的提升;黄老师则是先对文中的“手”动作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手”形状,最后以撰写“碑文”提问并对学生人生与梦想进行引导。二位老师的问题设计全面而又有差异性,促进个别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提问新巧,以文本关键处为焦点

高效的课堂提问要依据课文关键处、转折点发出新颖、巧思之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根植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以敏锐洞察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聚焦文本关键处,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评价、鉴赏、再创造,提升自我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余老师在学生理解《紫藤萝瀑布》的美后提出“为什么这里还要写那很久以前的、凋零了的紫藤萝?”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评价和鉴赏;黄老师则让学生想象孔乙己手的样子和死时情景,落脚课文关键处、学生难理解处,以已知推未知,以贴近学生能力的任务易引爆思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4.提问深刻,以高层级问题为支点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层级问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准则或观念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能够根据课文情节、人物等进行改写、补写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位老师老师高层级问题分别占问题总量80%和65.6%,都超过了课堂提问总数的一半。余映潮老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思考浓缩课文并迁移阅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了阶梯式增长;黄厚江老师则提问学生“孔乙己”手的样子、死时的情景,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文章语境对文本进行补写。这些高层级问题设置,使学生在深入探究文本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提升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望本次研究能促进更多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关注课堂提问艺术,并对一线教学有所帮助。

注 释

①洪志雄.有效理答建构智慧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8:54.

②(美)I·W安德森,I·a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回顾[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③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4—22.

④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14—24.

⑤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47.

⑥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94

⑦孟雨.开放式提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⑧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18.

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