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的对策研究
2023-09-01刘惠音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能更好地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哈尔滨市要大力提升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内涵;精神文化;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89-03
近年来,哈尔滨市为了加速城市发展,改善营商环境,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实现了大跨步式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期待和愿景将更加强烈,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引领社会文明升级,提升文化事业发展,使文化产品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展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覆盖城乡、社会参与、服务均等的公共文化体系,从而在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与此同时,哈尔滨市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输出,从而让更多的群众都能平等、均衡地享受公共文化发展红利。目前,哈尔滨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文化供给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和逐步升级,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强大支持。
(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积极完善并认真执行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制度的政策,深入推进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同时,积极推动市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如此,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并为全市进一步做好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打造文化品牌和特色惠民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并将“送文化、种文化、享文化”有机融合。一方面,大力建设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服务项目,定期配送和更新图书,不断丰富哈尔滨市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音乐节、哈尔滨冰雪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更从主题特色上凸显了哈尔滨市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富有哈尔滨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尤其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一方面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民间文化协会等部门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基地通过开展扎实的科研调研等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時,加大对全市文化资源的调研、普查和梳理工作,对全市民间传统文化,如地方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相关内容开展了大量的普查和调研工作,为构建全市优秀文化传统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四)不断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供给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十分重视提高广大百姓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以家庭、社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为主要供给对象,每年都组织开展大量的公共文化活动。政府还积极鼓励并支持新闻出版、文化团体、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更多地为全体市民提供文化服务和演出等公益性活动,创新举办全民文化活动季、基层文艺演出、新春文化庙会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近些年来,哈尔滨市还积极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培育群众文化团体,组织群众开展示范展演和节日民俗活动。同时还积极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更好更全面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二、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哈尔滨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与北京、成都、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比较薄弱,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服务理念、供给服务水平和供给创新性等方面,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配套设施还存在薄弱之处
与《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相比,哈尔滨市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尤其南岗和道里两个区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通过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已经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县市的均衡发展。但从全市范围看,文化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十分明显。譬如《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中要求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等进行规划建设;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哈尔滨在区县设立的图书馆、文化馆数量少、设施不完备,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还不能完全达标。与此同时,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比例不少于1/3;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两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这些标准也都不能够完全满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二)缺乏优质的文化产品供应,尤其在精品文化供给和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哈尔滨市每年为全体市民提供的各种文化产品应该说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但是在供给质量和层次上还有待提升。尤其当下,文化内容和形式日新月异,人们的意识和思想也一日千里,但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却良莠不齐,进步缓慢,无法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相匹配,因而导致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目前,哈尔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的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还比较薄弱。生产和创造的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重复性较高,创新性不足,尤其能够代表城市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产品不足。文化精品的供给也数量少、层次不够,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参差不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大众和基层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但目前哈尔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农村地区很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高。第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弱。第三,哈尔滨市的民俗文化在开发和利用以及产品转化等方面做得不够细致。
(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人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先锋,更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近些年哈尔滨市文化类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尤其区域间、城乡间的人才层次、储备等各方面差距较大。即便是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很多公共文化类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的困境。因此“十四五”期间,如何能够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最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三、积极提升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
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哈尔滨市要大力提升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导向,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核心竞争力,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发展的奋斗目标,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哈尔滨市必须转变思路,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第一,市政府部门要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下,切实履行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第二,政府部门还要从供给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管理,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从传统的单一中心供给模式向多中心的供给模式转变,尽快打造成供给主体多元、供给机制健全、供给队伍专业、居民有效参与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第三,充分借鉴和学习先进城市经验,打造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如群众性文化活动供给模式、文体融合供给模式、阵地建设供给模式等,从而改善目前全市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内容单一的现状。
(二)加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推出特色鲜明的服务项目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市政府部门应结合哈尔滨市文化特色,培育并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这也是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必要途径。第一,着力打造独具魅力、影响广泛、具有时代价值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哈尔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可以依托哈尔滨的知名文化品牌,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将这些公共文化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第二,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积极从文化、红色革命、生态养生、养老健康等业态去拓展旅游项目,不断深挖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层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第三,积极利用哈尔滨独有的北方地域特色文化,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尤其对具有传承价值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如著名的方正剪纸、双城皮影戏等民间民俗艺术,这些都是哈尔滨城市民俗文化的瑰宝,必须给予充分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辉。第四,打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同时鼓励加强精品创作,注重挖掘提炼本土文化,推动小品、小戏、音乐、舞蹈、视觉艺术、文学等创作多面开花,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文艺创作、艺术人才培养的投入,尝试争取成立艺术类冠名基金或冠名奖励,促进文化全面繁荣。
(三)以对外交流为平台,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引进、传播,提升文化供给的多样化
哈尔滨应积极利用好自身的地缘优势,通过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全市对优秀文化产品的引进和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文化供给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积极办好“中俄艺术家大联欢”“东北亚文化艺术博览会”“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等品牌活动。还可以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传播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对外交流活动。从各个角度、层面提升全市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托哈尔滨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引进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上多做文章,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也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进而丰富全市公共文化供给,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服务,因此政府在资金方面必须给予充分保障。第一,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把公共文化建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充分保障文化产品供给所需资金落实到位。第二,保障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以及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等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第三,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坚持公益性优先的原则,不断提高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第四,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基层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从而构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
(五)加大人才的选拔任用、引进和培养
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必须从提升人才质量入手。在培养、选拔和任用等方面着力提升质量,加强科学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多方面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更上一层楼。第一,加强基层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充分挖掘并积极利用好民间艺术人才,让他们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大军中,为基层文化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构建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队伍,为公共文化供给提供智力支持。第二,加强对文化创意、文企管理、媒体融合、网络信息服务等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三,加强对公共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拓宽渠道,并切实做到政策落地、落实。第四,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起常态化培养机制。“十四五”时期,应该根据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争取每年都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闫平.公共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2).
[2]龚正龙.健全体系,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N].河北日报,2023-01-15.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3-03-09
作者简介:刘惠音,副研究员,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老龄社会、社区建设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