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

2023-09-01衣鸿飞杨伟宏

党政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四个自信新时代

衣鸿飞?杨伟宏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借鉴、历史创新和历史超越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生活水平的不断跃升。其生成与发展过程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的相互关系,是理论与实际、思想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良性互动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四个自信”至关重要,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经验,也是达致目标的重要法宝。“四个自信”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独特优势,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与演进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演进逻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其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果断的行动,勇敢地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挑战,探索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明与文化的关联,走上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此来打破以往西方模式的霸权。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发展更加稳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系列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凝练,又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指向。通过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一、承前启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家的中国特色。” ①“中国道路”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坚实基础。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外来侵略势力的入侵,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和人民困苦,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求救国道路,但都未能找到有效途径。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因此,没有“中国道路”的指导,我们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和进步的认知将无法实现。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段充满活力的历史,它的成功离不开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它的基础,是它的灵魂,是它的动力。我们应该以“中国道路”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应该以“理论层面”“本质层面”为视角,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阶段,它对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并将其融入实践中,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条路不是简单地模仿或者套用其他国家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形成对比,进而凸显中国的优势所在。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的选择有着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③“理论趋向现实”和“现实趋向理论”清楚地表明,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许多思想家曾尝试探索多种发展模式,然而,他们的努力均未取得成功,这也说明,只有坚定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给中国带来一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探索与精心筛选,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探索,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道路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当今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以指引未來的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既体现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又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共同作用,并且受到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影响,尤其是文化根基将成为它的文化支撑。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既拥有极高的超越性,又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它是人类摆脱贫困、实现自由的唯一出路。因此,对于这条道路的深入探索,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极其广阔的时空视野,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也是一个全新的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继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二、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泉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国现代化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类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客观现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泉就是在不断摸索、试验、修正、再试验、再修正的循环往复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随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持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理论的发展还会带动实际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推动社会发展。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进步以及外部的复杂情况的发生,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多样的,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也唯有持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由于它与中国当下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它成为中国实践的指导思想,并且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精神动力必将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现实伟力。

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工人阶级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解放之路。它既体现出一种科学的思想,又体现出一种实际的行动,深入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尽管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理想社会,但它仅仅是一种想象,而不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道德教育、实施温和的改革,以及引导人们走向理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依靠劳动者的斗争、政府的合作、社会的进步,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一直在寻找新的道路。马克思晚年专注于思考“卡夫丁峡谷”的挑战,并将其作为实现“道路”跨越的基础。列宁则借鉴马克思的思想,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以促进俄国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努力解决“道路”中所提出的挑战,以此为基础,“道路”中提出的问题,既满足“实践”的需求,又能够为“理论”提供指导,从而达到辩证统一的效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也表明了中国选择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价值理念,以期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理论武器”向“物质力量”转化的理论指导。从历史发展来看毛泽东思想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迈出了跨越式的步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思想保障。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和挫折,都不应该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不同的国家具有各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只有立足本国国情,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合理运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艰辛而又充满活力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积极探索、持续总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模式,“理论自觉”的理论指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⑤。中国的成就来自它勇敢地挑战传统,坚定地追求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不仅提出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更是在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帮助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三、继往开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开展,实现既定目标任务。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制度将是一种重大的改革,它將改变“阶级斗争”中所描述的历史,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得每个阶层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从而实现公平的分配,并且能够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平等的权利,而共同分享财富也是一种福利。共产主义的制度不仅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权利,而且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全民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柱,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够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带来更多繁荣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这一过程得益于我们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且受到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并且为它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们的政治理念、社会结构、进步速度等,都能够体现出它们的文明水平。因此,制度在促进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还有助于实现我们的宏伟愿景。

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被明确定位,而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通过内部改革,中国希望能够重塑那些不再适用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的前缀和定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差异,即以“经济人”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济,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鼓励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立健全有效的治理体制和提升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一项举措,也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助推器,是一个显著的象征。通过持续的改革,中国正在努力消除一些阻碍国家发展的障碍,并加强对现有体制的健全性审查,从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今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和世界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因为它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也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幸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国家的治理必须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为基础,才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从中受益。邓小平曾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⑦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开始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阶段,这一过渡阶段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息息相关。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制度的成功,不是在消除西方制度模式,而是在提升两种制度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的水平。”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既可以作为一种反抗外部威胁的武器,又可以作为一种吸收、借鉴、融汇全球精华的宝贵财富,其成功实践离不开中国民众的智慧与勤劳的双重推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着中国的制度逻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完整的思想框架,它深刻地揭示出历史的演变规律,并且能够适应当下的实际需求,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符合客观事实,又能够有效地把握好方向,使之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法律效力、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目标,并且能够促进所有人的共同福祉的完善系统。它既体现了“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统一,也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统一。尽管西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但其财富分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少数富裕阶层占据着绝大多数的财富,而大多数民众则仅仅拥有极少的财富,他们仅仅是财富的创造者,而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收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它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更需要通过制度满足人民的诉求,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能,为每个人提供一条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共同出彩,通过生产和社会发展,实现自身的进步和成长。

四、源远流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运用。” 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进入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救亡图存之道,却屡屡碰壁。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儿女历经千辛万苦,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力量。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世界各地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明基础、文化逻辑,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特色”的理论逻辑和制度逻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必将与中华文明的精髓相结合,以实现更加完善的文明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两个结合”,这种结合“既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富有中国特色,也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文化底蕴” ⑩。“两个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碰撞必然产生的两个维度,文化维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现实层面,而且在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中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以其独具匠心的理论框架、价值观念以及精神品格,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明基础。历尽沧桑,中华文明不断发展,以其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坚定的信仰,推动着其不断创新与进步。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而且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加稳定、更加有序,并且不断推进着中国的发展。无论何种文化形态,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以便更好地体会到它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传统文化就无法被“现代”所承载。

中华文明强调以道德和品行为基础,积极影响周边国家,而非以武力对抗。伴随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用“修昔底德陷阱”来预判未来趋势,但中国坚定地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对任何国家施加侵略性的压力或干涉他国内政。尽管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但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只有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才能够真正激发文明的活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国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古至今的飞跃式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文明得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完美融合,从而为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文明模式,使得“中华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壮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如何利用历史经验和创新思维超越传统,也为“现代文明型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更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开启了一段永恒的现代化史诗。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我们必须持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加强治理体系的建设,提升治理效率,并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期获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正在开辟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之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结合理论、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正在迈向一条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充满机遇、充满希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第二次转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世界现代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貢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自身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和外部压力的多重作用下所走出的独特发展路径。它不是简单套用某种固定模板或标准答案,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成果,在坚定“四个自信”、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只有在中华大地的实践中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完善制度改革和理论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调查研究论考”,编号:20JJD710015

注释:

①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⑧辛鸣:《制度哲学的学术自觉与时代担当》,《人民日报》2017年7月10日,第16版。

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0期。

⑨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352页。

衣鸿飞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伟宏系延安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四个自信新时代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