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赜

2023-09-01苏勋强李银兵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心

苏勋强 李银兵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重要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和思想文化领域中,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发展壮大。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需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导向,凸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01-0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一切,始终牢记为民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牢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美好生活的成果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为民初心和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一条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1]保障人民群众吃穿住行用各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得到巩固壮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我们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在我们党的历史中非常清晰明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涌现出一大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的好干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党的宗旨性质的发展和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被赋予更新更丰富的内涵。

2013年6月,我们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党内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为人民做实事。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来开展,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2013年8月,我们党又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革命、建设、改革,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时期都一直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治国理政实践不断深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二)在思想文化领域丰富和发展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号召广大劳动群众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文化宣传口号。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等方面工作,坚持为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进行思想文化方面宣传,这些思想文化载体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来引导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2]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要为工农服务的思想。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3]文化建设最终落脚点是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我们的研究要真正做到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天职。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民和人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人民的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脱离于此,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就会被人民所淘汰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切工作都要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在实际工作中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建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思想文化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思想文化领域更加需要完善。应对挑战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思想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事业发展为了人民,思想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力量,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凝聚人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活动,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壮大

从经济建设领域来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是我们党始终追寻的目标。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实力落后,人民群众都吃不饱穿不暖,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所有物质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的劳动所创造和决定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发展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到重要位置,要始终记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奋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二、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观点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里、新中国成立70多年里、改革开放40多年里,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4],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力量。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离开人民我们将会一事无成,只有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需要我们弄清新问题的特点,针对新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有效化解社会发展矛盾。化解社会发展矛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阻碍因素,体现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有差距。我国发展总体态势是好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阐明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另一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解决了怎么发展的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没有人民就没有这美丽富饶的江山,这江山就是在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创造出来的,不能忘记老百姓的巨大作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想着百姓的安危冷暖,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二)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要体现在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践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在战争年代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个人的利益,全身心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奋斗。党治国理政围绕为人民谋幸福目标展开,目标非常明晰,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不忘初心,把为人民造福推向前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要求,也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巨大勇气啃硬骨头,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这份承诺更重要的是心系人民,真正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消除,中国的减贫事业不仅让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也为其他国家脱贫减贫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中国贡献。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接下来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水平,逐步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三)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比较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在地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們党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对贫困群体、落后地区特别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调研,去到贫困地区看真贫扶真贫,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发展成果要让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做的事情。脱贫攻坚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小步,接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这些都表达出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

三、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美好生活期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一)彰显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放在治国理政最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对历史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人民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有。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中蕴含的中心思想是历史的向前发展是由人民创造推动的,历史的走向最终由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决定。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地位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将会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没有人民群众的团结努力奋斗,很难做到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不忘为民初心,牢记为民使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

坚持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价值理念,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胜利。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这启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顺利实现,要始终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实现伟大事业。依靠人民力量的同时,还要把人民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民群众和党坚定站在一起,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善于在党与群众之间建立信念纽带,用共同理想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并积极践行。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根本保障,是成就事业的最澎湃动力,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牢固根基。我们需要全国14亿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并且保障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扬帆起航。

(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导向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立党为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主张,体现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使命担当。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表明执政地位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有力证明,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新时代延展,是新时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没有自己的私心和个人利益,把为人民办实事、解忧愁作为自己的责任义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秉承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不仅要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如此才能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同人民群众一起创造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创造更加富有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需求。党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方面得到了充足保障,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基础,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自我革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动力所在。“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黨的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驱动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源头活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导向,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写照,在为民服务实践中加强党的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为新起点,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凸显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旨归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期盼,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执政理念,党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人民的幸福安康来展开。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实现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人民群众关心什么、在意什么,党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人民群众期望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不断缩减收入差距,我们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分配制度。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分配制度完善的重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更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拓宽收入渠道,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低收入群众有最低生活保障。还要鼓励社会力量来帮助低收入群众,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健全社会保障系统,保障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涉及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问题都是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吃得饱而且还可以吃得好、吃得健康。人民群众的穿衣保暖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不仅穿得保暖,而且款式越来越多样,穿出自信,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幸福感明显增强。教育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都能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人民群众可以依靠技能取得稳定收入,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加强,逐步建成和谐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城乡医疗差距过大的问题得到缓解。养老方面取得十足进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老年人安度晚年。这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深刻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鼓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勇毅前行。新时代我们党要在各个方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无论是经济建设方面还是社会治理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继续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党带领人民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法律层面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同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工作的一项重点,防止脱离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国理政中起到思想引領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发展的全过程,无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都具有重大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心思想,改革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民,站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切身利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始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更强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6.

[3]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531.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2-1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多民族村落文化研究”(22XMZ032)

作者简介:苏勋强,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银兵,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试论大别山精神中的人民性
人民性: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