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的创新研究
2023-09-01林秋
林秋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全面教育和发展也面临更为多元化的要求。而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进落实的背景下,家园共育这一模式也在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彰显出特有的价值。作为一种具有互动性特征的幼儿教育方式,家园共育已开始在诸多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充分调动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主体的基础上,实现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能进一步达成幼儿全面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对“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的创新进行针对性研究。
关键词:双减;幼儿园;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4-0045-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逐渐被大众关注。而为了优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双减”政策也得到全面落实和推进。但现阶段,部分家长仍未对“双减”政策形成正确认知,依然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及理念教育,教育内卷状态极为严重,某些恶性教育竞争不仅增大了幼儿的负担,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发展。而在国家提出“双减”政策的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必须云集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充分落实推行该政策,在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压力,在减轻幼儿家庭负担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1.幼儿园家园共育的主要内容
所谓幼儿园家园共育,简言之便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园这两大教育主体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避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出现缺位问题。家园共育是一种具有互动性和创新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不谋而合,家园共育体的构建不仅能让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更亲密的合作,还能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协同教育,让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的共识和认知,从而实现科学育儿。而在推行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必须综合分析教学任务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成长规律等特征,进一步优化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协作方式,在构建家园共育载体的基础上,对家长的幼儿教育活动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幼儿园和家长发挥统一合力,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从实践角度出发,家园共育的主要内容以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及综合使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创造优良的育儿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等为主。总而言之,家庭共育的提出主要是加深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在二者之间构建一座有助于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的桥梁,将两者进行紧密连接。通过家长幼儿以及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分析不同幼儿认知学习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让家园共育的效果得到优化。
2.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开展的积极意义
(1)丰富幼儿成长体验
不管是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还是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来看,这两大教育场景为幼儿所提供的教学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随着家园共育模式的推行,幼儿的成长空间得到充分完善。家园共育共同体的构建能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实现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幼儿便能在成长过程中充分感知学习的魅力和乐趣。而在制定幼儿家园共育发展方案过程中,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必须充分关注幼儿成长体验,例如,可以在幼儿园内举办家长助教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学习,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拓宽幼儿教育空间
家园共育共同体的构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而二者的结合也让幼儿教育空间及范围得到了充分拓展。在家园共育模式的帮助下,幼儿能不断拓宽自身的思维,幼儿教师也能针对幼儿的不同学习能力,调整其教育培养方案,探索和创新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幼儿教育活动变得更加丰富。
(3)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部分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往往过于关注幼儿技能知识的获取,从而忽视了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这也导致其教育理念与儿童学习及发展指导要求出现明显的偏差。而随着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家长能通过和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明确幼儿培养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幼儿教师也能对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教育观念,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参与度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这一教育主体的职能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但随着家园共育共同体的构建,家长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家长参与度的提升不仅能让幼儿的学习体验根据趣味性,也会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筑家园共育方案拓宽幼儿成長学习空间后,幼儿的思维也将不断突破,家园共育内容的融合性更能让幼儿获取到更多学习的机会。
3.“双减”背景下家园共育共同体构建现状及问题
(1)幼儿园问题
第一,教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幼儿教师必须在减轻幼儿负担的同时,提高幼儿教学的效率,让幼儿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现有的幼儿教师队伍在进行幼儿教学时,往往更关注幼儿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整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并未深入把控幼儿的心理健康,明确其成长规律倾向。大部分幼儿园所招聘引进的幼儿教师大多年纪较轻,实践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并不会深入剖析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情感导向发展。在这些年轻教师眼中,减轻幼儿学习负担的最佳方式便是组织幼儿玩游戏,幼儿教育“提质增效”的要求被忽视,家园共育的预期效果及目标也难以达成。
第二,未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在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过程中,为了充分实现幼儿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让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能及时对幼儿的学习状态以及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幼儿园必须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相关平台,为幼儿园和家长的互动打下良好基础。但现阶段,部分幼儿教师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也并没有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及时的家园交流。部分幼儿教师并不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此外,部分幼儿园并未投入充足的资金资源进行信息设备的配置,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需求便难以满足。
(2)家长问题
第一,教育理念和时代发展脱节。
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园和家庭这两大教育主体能形成及时的沟通互动,彼此之间支持和配合对方的工作,进而优化幼儿教育的效果,让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便利。若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知程度不足或其对家校共育的合作存在抵触情绪,则家园共育的效果必然无法达到预期。但现阶段在推行家园共育过程中,仍有部分幼儿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限制,认为幼儿的教育职责应由幼儿园全部承担。其并没有正确理解家园共育的精神,也没有意识到幼儿园和家长合作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久而久之,家园共育模式的推进趋于形式化。
第二,家长急功近利。
受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意识的影响,部分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保持着浮躁且焦虑的状态。某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便是让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因此,在选择幼儿园时,对那些开设了识字教学、字母拼写以及算术教学的幼儿园更为青睐。要注意的是,幼儿的智力水平往往存在个体偏差,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不相同,如果家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盲目地向幼儿灌输相关的知识内容,便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以及幼儿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第三,家庭内部交流不畅。
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过于忙碌,往往难以及时参加家园交流活动。即便幼儿教师想与家长沟通幼儿的学习状态,家长也很难抽出时间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家园信息便无法实现有效传递沟通不畅的情况,也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因为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状态并不了解,所以家园共育模式的推行也存在诸多困难。
4.“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共同体的构建对策
(1)深入挖掘各方资源,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在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过程中,幼儿园可对家长的家庭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依据家长不同职业的不同表现特征,对家长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幼儿个体的发展往往直接受到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必须把社会和家庭也带到幼儿园教育中,让幼儿园和幼儿家长达成家园共育理念,让幼儿家长主动支持幼儿园的决策。而在进行幼儿园日常课程教学时,幼儿教师也可在分析不同家长职业特征的基础上融入日常课程教学活动中。以“我是小警察”这一活动的开展为例,幼儿教师可以邀请在公安局工作的幼儿家長亲临幼儿教学课堂,为幼儿们讲解警察的日常工作状态。这样不仅能拉近幼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丰富幼儿日常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2)优化沟通效率,增加家园交流机会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是以临时谈话、家长会、公开半日活动等形式进行。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幼儿园为沟通交流的主要输出处方,而家长只是被动接受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所传达的相关信息。但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家园共育模式的作用,优化家长和幼儿园的沟通效率,幼儿园还可通过构建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游,建立微信讨论交流群等方式,增加家长和幼儿园的交流机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构建与幼儿教育要求相符的家长委员会,在明确各个家长不同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幼儿的不同带养人群,提高幼儿家长在家长委员会中的参与比例。其次,可定期组织幼儿和幼儿家长开展亲子游活动,拉近幼儿与家长之间距离的同时,创造与幼儿家长面对面轻松交流的机会。亲子游可以每周一次的爬山,每月一次的公园游活动形式为主。最后,积极创建班级微信讨论群。通过微信交流平台,家长委员会的各个成员可可积极探讨自身的育儿观,打破幼儿教育的时空界限。
(3)丰富互动形式,展现家园共育活动的趣味性
为提高家长在家园共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创新丰富互动形式,让家园共育活动的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现。现阶段,部分幼儿园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所选择的形式依旧过于传统守旧,以幼儿教师为主导,家长参与互动的频率也并不高。部分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甚至流于形式,无法展现其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幼儿园可以高效利用各方资源,改变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听形式,以更为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吸引家长的注意。此外,在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时,也不可将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家长的接待方面,与其关注家长对家园共育活动的评价,不如提高活动形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家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育活动中。
5.结语
对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家庭的教育氛围,家长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幼儿园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身心发展。所以,仅依靠幼儿园或家长单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必须充分明确自身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承担的职责,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不仅能帮助幼儿园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也是构建家园共育共同体的目标之一。而家长是否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也直接关系到幼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幼儿园以及家长必须形成通力合作,对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的策略进行全方位探讨及研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推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逐渐受到大众关注。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和家长更应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顺利推进家园共育共同体的构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莎.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家长课程内容优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2]范清华.幼儿园家园共育研究[J].亚太教育,2022(03).
[3]郭秋霞.幼儿园家园共育积极互动的实践探索[J]. 家庭生活指南,2019(07).
[4]穆仁宇.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制度化的可行性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