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迁移、转型:幼儿STEM活动要素与实践探索
2023-08-31谢谦宇蔡迎旗马雯娟
谢谦宇 蔡迎旗 马雯娟
【摘 要】STEM活动是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相关领域整合科学教育的简称。其不仅仅是各学科的简单整合,而是知识内在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文章阐述如何通过行动研究的形式参与STEM活动,在项目式整合、探究与迁移、教师的转型等要素的基础上,围绕相关主题活动实践探索,在主题预设中,促进项目的整合。在实践探究中,激发幼儿经验重构。在引导与支持中,找到教师角色定位。并最终发现整合项目式学习、幼儿知识迁移、教师队伍建设是幼儿STEM活动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STEM 幼儿 学前教育 教学活动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94-06
谢谦宇 / 昆明城市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昆明 650000);蔡迎旗 / 华中师范大学早期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幼儿园教师学习与教育研究(武汉 430079);马雯娟 / 云南昆明市盘龙区茨坝幼儿园,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昆明 650000)*通信作者,E-mail:yingqibo2@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AHA200010)
STEM教育发源于美国,是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相关领域整合的科学教育课程简称。1983年,美国颁布《教育美国人为21世纪做好准备》,标志着人们对STEM研究的开始。随后30多年,美国把STEM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德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响应。2016年,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中明确将“开展早期STEM教育”作为未来STEM教育的挑战之一。其间,格雷特·亚克门将A(Art)元素融入STEM教育,提出STEAM教育,“这里的A不单指的是艺术,还包括美术、人文、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1]。而我国,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这里不管是STEM还是STEAM,都是基于跨学科视野下的学习者问题解决及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为了更多地体现跨学科的思想,本文以STEM活动模式为主,在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探索。
“STEM教育的本質是在众多孤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新的桥梁,从而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是STEM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2]。随后国内掀起了STEM研究的热潮,幼儿STEM教育作为基本教育的起点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幼儿STEM教育以知识整合为核心,基于项目形式让幼儿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交流等复合思维和能力,是指向21世纪公民素养的教育,这不仅与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五大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契合,而且还能在学习思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借鉴。
当前幼儿园教学模式主要以领域教学为主,对整合教学关注较少,近年来,项目式学习、生成性课程、深度学习等逐渐进入幼儿园教学视野,例如有研究者从STEM教育的基本特征入手,理论上阐述了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3]有研究者基于深度学习的角度构建了STEM活动的框架;[4]有研究者认为STEM教育与幼儿学习密切相关。[5]但是绝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整体实践路径的探索。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精华版)》指出,“STEM教育目前在学校实施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教师问题”[6]。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科学素养亟待提升”[7],“以往的教学经验难以达到STEM课程的教学要求”[8]。在具体实践过程中,STEM活动处于碎片化、零散、割裂的状态,活动整合性不强[9],因此,本研究基于项目、幼儿、教师三要素进行理论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学期的幼儿STEM活动实践探索。
一、STEM活动构成要素
(一)项目式整合:STEM活动的基础
STEM活动具有课程的整合性,总目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幼儿自己思考且能通过使用工具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项目式学习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杜威认为真正的知识并不是让学习者被动地在学校学习而获得,而是要让知识通过社会真实活动进入课堂转化得到。“‘做中学教学法的基本要义在于,以学生活动来架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旨趣,在情境化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的各种‘做——观察、实验、探究、劳作、游戏等来组织实施教学。”[10]“做中学”“可以称之为从活动中学习,是基于学生兴趣与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的教学活动”[11]。并主张注重探究动态的、独特而不是“分类学的构建”的问题,现实中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基于当下情景的事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STEM活动则是基于工程、技术、科学和数学的一种整合,一种聚焦于某一学科主题式的学科内的组合。学习者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参与者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紧密合作,深入思考。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切身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而且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素养。而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就是知识整合、经验整合、学习者整合。
(二)探究与迁移:STEM活动的关键
情境探究是STEM活动核心之一,也是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关键,“教育即生活”中基于实际问题情境的学习任务更接近生活世界。探究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活动与体验是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并不适合分科教学,而在于经验体验。体验指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时所获得的亲身经验。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有限,其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12]。“幼儿的内部动机往往来源于情境兴趣”[13],幼儿在情境中产生新认知并同化自身已有的旧知识结构,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冲突时,引发已有认识结构的调整,即顺应。
“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理解的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或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14]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就是在真实情境下与社会互动建構产生,学习只有进入相关的情境之中,学习才具有意义。这样,幼儿的认识的形成基于真实情境的有效迁移,进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15]STEM活动强调的是“真实情境化”,不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构建自身知识的形成,并完成不同情境的知识迁移。
(三)教师的转型:STEM活动的保证
STEM活动强调学科之间的高度整合,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胜任STEM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STEM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STEM整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对STEM教育抱积极态度。”[16]STEM活动内容的建构需要教师多重角色定位,一方面需要坚持“儿童中心”,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发现隐蕴的知识。STEM活动中的教师不仅仅通过指导完整的教学活动来呈现,而是在日常活动如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不断挖掘STEM活动的要素,鼓励与引导幼儿去发现隐藏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幼儿“事实性知识”,而是在遇到各种问题时,能引导幼儿不断思考、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二、STEM活动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活动要素,本文以云南省S幼儿园大班开展一学期的STEM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的形式,展开STEM活动的一系列完整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基于教师的选题,基于《指南》内容,制订符合幼儿发展的教学目标,较少考虑幼儿发展真实经验,缺乏幼儿自身兴趣的体现。而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园里充满着各种STEM教育机会,无论是户外、教室、区角各类活动中。因此STEM活动基于幼儿中心的项目式活动更适合幼儿的发展规律,STEM活动注重学习者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立足于生活,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
本次活动主题来源于幼儿在小花园里发现的一只蜗牛,蜗牛引发全班幼儿的注意,幼儿纷纷围着蜗牛讨论,这时有幼儿提议将这只蜗牛带回教室里饲养,甚至想要继续寻找出第二只蜗牛。借此机会,将这次STEM活动主题定为“我和蜗牛的故事”。
(一)虚拟与真实:STEM活动主题起源
本次研究主题选择主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幼儿的兴趣为主,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确定主题。第二,鼓励幼儿有一定的探索性,STEM活动要求能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真实情境为主。STEM活动是“教师在没有预设教学路径的前提下让幼儿‘遭遇STEM课程,不是让幼儿为‘做而‘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幼儿与STEM课程偶然‘相遇”[17]。这样的“相遇”不仅激发了幼儿动手和动脑的欲望,而且幼儿的无知被用作知识生成的灵感。本次活动主题的确定基于户外活动与幼儿的主动探索发现,一只蜗牛的出现,引发全体幼儿的关注,因此,将本学期的STEM活动主题定为“我和蜗牛的故事”。这样的活动的展开“推进儿童的学习进阶,确保儿童探究的持续性、动态性和生成性”[18]。真实情境是STEM活动的核心之一,也是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关键,教育及生活基于实际问题情境的学习任务更接近“生活世界”,有助于幼儿转化自身经验。
(二)预设与生成:STEM活动目标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是STEM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是科学问题,还是工程与技术问题,抑或如何运用数学的问题,在STEM活动的课程中“这些问题都被一个或一组具体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或问题连贯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学生的科学和工程实践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中才能实现STEM素养的培养,实践是其主要的学习途径”[19]。
STEM活动“我和蜗牛的故事”主题中围绕蜗牛分出三个主线探索:寻找蜗牛、饲养蜗牛、蜗牛乐趣。围绕每个部分提前预设,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兴趣走向不断地生成新的目标。对STEM活动内容选择应从幼儿兴趣出发,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幼儿为主的探索发现,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关注点,跟随幼儿的探索寻找教育的内容,这样的主题活动真正回应STEM活动元素。“我和蜗牛的故事”活动框架见图1。
(三)实践与交互:STEM活动实践开展
STEM活动注重幼儿活动中的学习,鼓励幼儿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方法解决问题,从学习中获得知识。本研究的STEM活动实践主要是通过项目活动开展,依据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决定目的—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定结果四个阶段。STEM活动实践见表1。
1.发现探索:问题的浮现
发现第一只蜗牛后,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继续寻找蜗牛。寻找蜗牛是为了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并结合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预先告知不是目的,幼儿在自由探究中学习理性精神才是应有的追求,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与思考。
幼儿找到了三种“蜗牛”,一部分幼儿认为蛞蝓是没有壳的蜗牛,另一部分幼儿认为蜗牛不会生活在水中。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种动物是不是蜗牛,从而引出下一个子项目活动“了解蜗牛的种类”。通过自主探索,幼儿了解蜗牛的类别,在小组分享讨论中得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疏松、腐殖化的生存环境,从而为后面饲养蜗牛的活动提供知识储备。
2.融会贯通:能力的整合
开展饲养蜗牛活动是为了了解蜗牛的习性,教师鼓励幼儿在实践中思考蜗牛的生活情况,并结合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在家中继续观察蜗牛,并进一步了解蜗牛的饮食喜好和居住环境。
实践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预设建造蜗牛房子的活动,直到一只蜗牛的出逃引发了幼儿的讨论,并且幼儿提出重新为蜗牛搭建合适的房子。教师抓住了此次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如何为蜗牛建造一个房子。“蜗牛房”活动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并整合多种知识能力,谈论什么材料才适合蜗牛的居住与成长,面对幼儿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更是一个引导者,从众多问题中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探索路径。本次活动对于幼儿独立思考提供了真实情境,强化了幼儿自主能力建设,并运用到多种资源整合与协调,有效促进了幼儿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入思考:知识的迁移
“乐蜗”活动的开展基于幼儿的争论,关于蜗牛和蛞蝓谁爬得快?教师决定组织幼儿举办一场比赛。活动中教师没有指定组长,由小组自行商量成员分工,目的是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主协调与合作能力。教师只负责调节,对组内工作不明确的问题或赛道制作的问题进行简单指导。“‘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20]“蜗牛赛道制作”活动见表3。
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让各小组找到自己赛道的优缺点,随后进行二次改良。在小组展示交流中,有小组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本次赛道设计中,例如然然组的赛道是纸筒横向拼接结构,在纸筒的表面粘贴了一层透明胶带,并解释到这层胶带可以在比赛时喷上水,并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纸筒变得潮而软,二是湿润的赛道可以保护蜗牛。幼儿可以把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当中,回应了STEM活动的核心精髓,活动并不是外在形式的组合,而是幼儿内在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
(四)反思与重构:STEM活动评价
STEM活动的核心就是学科之间整合,这种整合不是单一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内容放在一个活动当中,而是学科素养之间有效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形式。[21]
技术主要是通过幼儿使用工具与科学、数学的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幼儿观察蜗牛的活动中放大镜的使用,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通过让幼儿反复使用放大镜,增加学习科学的机会,同时学习技术的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幼儿对科学的理解。在数学领域幼儿也有部分技术的使用,在购买“蜗牛房”之前使用尺子测量观察柜的长、宽、高来判断“蜗牛房”的大小,在蜗牛比赛中使用沙漏记录比赛时间。这些都是数学和科学领域中技术的体现。
工程主要是幼儿分析各种材料、图纸与工程的搭建相结合的内容。例如在搭建“蜗牛房”前对塑料瓶、纸筒、纸盒等不同材料结合蜗牛饲养进行分析如何搭建,搭建中幼儿对搭建图纸的分析和“蜗牛房”零件的拼接,制作赛道时黏合材料的测试,例如透明胶、双面胶、订书钉等材料的使用。“蜗牛房”中的STEM内容见表4。
由表4看到,整个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方面整合到一起,并不是为了整合而去整合。“蜗牛房”的活动重点是在科学方面,语音搜索技术是寻找“蜗牛房”的辅助,活扣拼接的技术是搭建“蜗牛房”时连接亚克力板要用到的技术方法,数学方面的测量是幼儿前期在数学领域活动中单独学习到的知识,事物分类是“蜗牛房”搭建完毕后需要将蛞蝓和蜗牛分配到不同的房间。“蜗牛比赛”中的STEM内容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蜗牛比赛的活动主要内容是在数学方面,幼儿在设计赛道的长度时,结合蜗牛爬行速度思考赛道长度的适宜性。幼儿制作赛道用到的纸筒属于圆柱体,如何将多个圆柱体组合拼接就是数学中几何体的组合,拼接后的黏合材料选择透明胶、双面胶或白乳胶,粘连时如何保持赛道的平衡和稳定都体现了整合性,使用沙漏计时在此次活动中是技术工具,同时,时间计时方法也属于数学方面知识。
由以上STEM活动可以看到,活动中四门学科的整合并不是对四门学科的静态整合,而是要彼此借力,互相渗透,最终不仅看到操作层面的整合,更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整合与知识迁移。
三、结论
(一)体系构建:推进项目式整合STEM开展
STEM不仅仅是技术的整合,而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蕴含在真实情境当中,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达到对知识的掌握。STEM教学的核心不是工程而是问题的解决。为学习者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并探索这些实践多学科学习的核心,是STEM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基于项目式的STEM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及学习效果。本次活动从起始阶段就重视活动的整体性,基于整合式的理念,从蜗牛的发现、了解、体验等层层递进的关系中,结合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展示活动的整体思维。因此在学科整合的项目下,开展幼儿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不仅是形式的整合,而且能够促进幼儿内在知识经验的获得。经过一学期的项目式活动开展,让幼儿从感性经验过渡到理性认知,并基于自身不断地探索,衍生出与“蜗牛”主题相关的多样化活动,自发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升华活动本身,从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思考问题,以上诸多变化正是项目式学习的结果。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科融合的问题解决模式提高了幼儿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STEM教育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STEM素养,实现跨学科教育。[22]可以说,跨学科式教学展现了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知识迁移:全方位促进幼儿STEM素养
本研究中,幼儿通过STEM活动学习,各领域中均有明显成长。在科学领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并进行记录,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技术领域,会使用各种工具(测量工具、观察工具、实验工具),例如放大镜、天平、沙漏、量杯等;工程领域,能够自己设计图纸,根据简单的图纸进行搭建操作,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制作产品;数学领域,具备简单的数量、测量、运算、分类能力,对简单的方位、空间能够进行转化。最后独立制作宣传海报,到其他班级分享。以上成长基于活动的逐步开展,并基于自我探索的内化。STEM活动正是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现,引导幼儿走出低认知结构的“事实性知识”,促进高级思维与元认知的发展。对于认识发展及知识问题教育,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作为人类认知的成果来进行传递[23],而是需要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看成一种与幼儿生长、生成和发展相关联的意义系统。“蜗牛比赛”活动中幼儿能够想到在赛道上面喷水,避免在比赛中蜗牛受伤害,说明幼儿将前期“养蜗”活动中蜗牛生活环境的知识迁移到制作比赛赛道上。这种经验的生成并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幼儿在自我探索与实践中对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三)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的STEM素质
在STEM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时也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同发现新事物。对于教师的角色需要进一步重构,从前台到后台,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让幼儿去感受自主探索的兴趣,这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一种对幼儿信任的体现,一种儿童观的呈现,回归真正的“儿童中心”,是强调回归教师本位和儿童本位主体间共同成长的互助关系。“任何教学方法背后都有相应的知识观基础,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其教学活动都有一个怎么看待知识的问题。”[24]虽然STEM活动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但这也成了设计和开展STEM活动的难点所在,本活动中,从活动设计到活动评价,教师随时保持着“非参与”角色,通过引导幼儿的探索,鼓励小组合作等方式,给予幼儿充分学习空间,共同完成合作式学习新体验。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生活中的STEM要素,激发幼儿思考,回归教育初心。本次活动从主题选择开始,基于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教师一直为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的参与,通過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现,逐渐了解了蜗牛的生活习性,正是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掌握了关于“蜗牛”的知识。由于STEM活动的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如何平衡幼儿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之间的经验价值才是真正的挑战,既要尊重幼儿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又要把握教学目标的积极经验生成,而不是放任自流,如何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如何识别有价值的经验,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8.
[2]叶兆宁,杨元魁.集成式STEM教育:破解综合能力培养难题[J].人民教育,2015(17):62-66.
[3]韦倩倩,陈时见.幼儿园STEM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6):121-126.
[4]雷有光,史大胜,陈雅川,等.探究、整合、迁移: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STEM教育活动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3):117-124.
[5]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精华版)[R/OL].(2017-06-20)[2023-02-01].https://ict.edu.cn/uploadfile/2018/0507/20180507033914363.pdf.
[7]林静,石晓玉,韦文婷.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STEM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109.
[8]杨开城,窦玲玉,李波,等.STEM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22.
[9]高翔,胡露.STEM教育:幼儿园活动开展的新探索——以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的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9):97-100.
[10]屠锦红,李如密.“做中学”教学法之百年演进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95.
[11]田友谊,姬冰澌.重识中小学创客教育:基于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55.
[12]蔡迎旗,王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以角色游戏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3):116.
[13]张宇.主动学习:幼儿园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7):59.
[14]喻平.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21.
[15]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16]丁杰,蔡苏,江丰光,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2):45.
[17]杨晓萍,杨柳玉,杨雄.幼儿园科学教育融入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4):74.
[18]杨晓萍,杨柳玉.超越功利主义: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知识论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20(6):36.
[19]同[2]66.
[20]赖小林,丁振源.“做中学”: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J].教育研究,2005(6):89.
[21]蔡慧英,顾小清.设计学习技术支持STEM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93-100.
[22]赵兴龙,许林.STEM教育的五大争议及回应[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62-65.
[23]郭元祥.确立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4):91-92.
[24]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