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诗歌阅读教学实践
2023-08-31屈树新
【摘 要】诗歌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占比虽少,但其语言生动、想象丰富、韵律优美、意味隽永,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用适合诗歌的阅读方式解读诗歌,创设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思维层面的学习活动,通过提炼主位结构,发展观察能力;识别衔接手段,培养辨析能力;梳理诗歌意象,培养归纳能力;鉴赏诗歌修辞,发展推断能力;评价诗歌与作者,发展批判能力;表演并创作诗歌,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诗歌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50-04
屈树新 / 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昆山 21530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2021年度)“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初中英语可视化阅读工具的应用研究”(B/2021/02/23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将其定义为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并从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思维能力的学段目标。
阅读教学是培育思维的主要途径。“小学和中学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诗歌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占比虽少,但却是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
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诗歌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诗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能成为大多数教师自觉的教学意识和行为。部分教师把诗歌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成辨认文字符号、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的过程,这导致学生不能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无法厘清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运用已有的常识去预测、判断及推理,也无法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基调,更谈不上欣赏诗歌和创作诗歌。
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Reading板块的阅讀文本“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首以四季为主题的英文诗。该诗韵律优美,是一首现代的、自由体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生活片段和事物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对四季的体验和感受。本文以这首英文诗为例,从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层级,阐述如何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观察与辨析
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在观察与辨析思维层面的学段目标为:能发现语篇中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辨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能辨识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判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发现同类型语篇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类型语篇的结构特征;能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诗歌类语篇,标题简明易懂,并且都配有与主题相关的插图,有利于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基于课程标准,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标题与插图,预测诗歌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诗歌的宏观主位结构,帮助学生快速且有效地识别作者要谈什么及谈的顺序。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辨识诗歌独特的语音衔接手段,帮助学生辨析诗歌类语篇特有的表层结构特征,体会其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一)提炼主位结构,发展观察能力
“主位结构框架可以使读者清楚地认知作者的话题范围和篇章片断的安排”[2],“篇章主位结构的安排给篇章确定发展框架时,第一个句子的主位往往是发展中的纲或篇章主题,其余各句的主位围绕这个纲形成流程图式发展趋向”[3]。
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浏览全诗,观察诗歌的标题、插图,预测诗歌的主题。其次,带领学生圈画每个诗节中第一诗行的主位,提炼该诗的主位结构框架,验证之前对诗歌主题的猜测,厘清行文的逻辑顺序。最后,要求学生给没有插图的诗节选择合适的插图。
“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首有四个诗节的诗歌,提炼每个诗节首句中的主位可得到该诗的主位结构框架,即Winter days—The days of spring—Those sweet memories of summer days—Then autumn leaves。通过观察主位序列,学生能清晰地识别作者要写的主题就是四季,行文的逻辑顺序是四季更替的顺序,即时间顺序。至此,学生验证了读前的预测,也厘清了该诗歌文本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并以此把握住作者的目的、思路流程或序列,借助于主位结构框架快速准确地认识篇章信息结构,以最贴近作者发展思路的方式进行解读。[4]
(二)识别衔接手段,培养辨析能力
节奏和押韵是诗歌独特的语音衔接手段,体现诗歌外在的结构特征。诗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强烈标示的节奏。“节奏是由语音的轻重构成,英语音节区分轻重音,所以节奏明显,英语诗歌更是以相当整齐的格律而彰显铿锵之美。”[5]“由多音节构成的单词,必定有一个音是重读的,而对于单音节来说,它的重音并不是由读音规则确定,而是由它的词性确定。”[6]实词属于需要重读的词,虚词属于需要轻读的词。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诗歌基本都是自由体诗,不严格讲究格律,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词性和音节,标注重读的单词及音节,识别诗歌的主要节奏模式,体会诗句的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诗的基调。
“Seasons of the year”这首诗的每个诗行音节数大体相当,最少有七个,最多有十一个,而且每行的重读音节基本上都是四个,是一首以四音步为主的短诗。“四音步诗行常采用朴素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感情,主要采用圣歌、歌曲、歌谣等诗歌形式。而且有时候为了使诗行不至于太过单调,诗人常常改变诗行的节奏。”[7]在这首诗中,作者在多处改变诗的节奏,使整首诗读起来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传达四季变化的轻快节奏。在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根据音节提示朗读全诗,感受其节奏的律动,并识别该诗令人愉悦的总基调。
英语诗歌的押韵以英语单词的音节读音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读音规则对音节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押韵。[8]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9]
“Seasons of the year”全诗押尾韵,每两行押一韵,按照aa,bb,cc,dd的次序押韵,构成联韵。第七、八诗行以非重读音节结尾,属于阴韵;其余诗行以重读音节结尾,属于阳韵。阴韵令诗读起来或轻快或幽婉,阳韵令诗读起来强劲有力。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该诗的押韵,辨析押韵的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该诗的音乐美,即抑扬顿挫的节奏,伴以富有变化的韵律,令整首诗浑然一体,尤如一首四季交响曲。
二、归纳与推断
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在归纳与推断思维层面的学段目标为:能提取、整理、概括稍长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思想和观点,判断各种信息的异同和关联;能根据语篇推断人物的心理、行为动机等,推断信息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能从不同角度解读语篇,推断语篇的深层含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10]意象是诗歌类语篇中的关键信息,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基于课程标准,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鉴赏诗歌的修辞,推断其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梳理诗歌意象,培养归纳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11]意象的种类很多,有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等。“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也正是运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先把词语还原为生动的意象,继而通过意象的构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2]
在“Seasons of the year”这首诗的第一个诗节中,作者从天气、植物、动物三方面描述冬季的景象。在第一、第二诗行中,“full of snow”和“forget to grow”能对读者的视觉和动觉产生影响。在第三、第四詩行中,“birds fly far away to find a warm and sunny day”既包含动觉意象又呈现触觉和视觉意象。对冬季不同场景的事物描绘所构成的意象交替地组接在一起,使读者产生事态同时发生的感觉,将读者带进一个寒冷却恬静的冬季。在该诗节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用树状图梳理意象,判断其类别。然后带领学生调动全部感官,在意象的指引下一边朗读,一边展开想象,进入冬的意境,感受作者眼中冬天的美。
(二)鉴赏诗歌修辞,发展推断能力
诗,尤其是英诗,修辞意识极为浓厚,修辞的方法是主要运用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13]在诗歌的语言中,常出现比喻、排比、拟人、设问、反复、夸张和拟声等修辞格。“修辞格,无论是单独使用,综合使用或是混合使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所记述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哲理阐述得更加深刻、透切,使感情抒发得更加真切动人。”[14]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修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学生的推断能力。
在“Seasons of the year”这首诗的第一、第二个诗节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在第一个诗节中,作者把植物的放缓生长描述为忘记生长(“forget to grow”)。在教学时,教师提问:Which is better,“forget to grow”or“don't grow”?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式,分析此处拟人手法的好处。学生一致认为“forget to grow” 更好,因为“forget”一词巧妙地将冬日里毫无生机的花草树木赋予人的行为,不仅道出了冬日植物生长放缓的事实,而且从侧面描绘出冬日的寒冷和静谧。相比之下,“don't grow”不仅与冬季植物生长放缓的事实不符,而且语言表达平淡寡味,更显冬季的萧瑟和了无生趣。随后,教师让学生在这首诗中寻找其他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并说说它的好处,借此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很快找到第二个诗节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 then hide from April showers”,并认为此处的拟人修辞手法将春的生机勃勃展露无遗。
在第三个诗节中,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对夏季的体验。“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通感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各个感官的感知相似点进行感觉挪移,用描写甲类感官的感觉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觉。”[15]在该诗中,作者将味觉感受巧妙地迁移运用到抽象意象“memories”上,通过描绘一系列夏日场景,向读者展现对夏日的甜美记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问: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 days? 引导学生关注“sweet”一词的含义。教师追问:Can you taste your memories? Why did the writer say that those memories are sweet? Are your memories all sweet? Can you give an example? 通过以上问题链,引导学生推断作者对夏日记忆冠以“甜蜜”一词的原因,即夏日的甜蜜滋味源于作者记忆中的人和事。接着,教师呈现春日繁花似锦的图片,让学生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述春天,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判断能力。大部分学生选择“noisy”来描绘上图中的春天,学会用听觉感受去描写视觉感受,基本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格的用法。教师再问:Do the picture and “a noisy spring” remind you of any verse in a Chinese poem? 借此激活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中国诗的图式,建立中英诗歌之间的意境和情感的关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激活,异口同声地回答: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批判與创新
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在批判与创新思维层面的能力目标为:能针对语篇的内容或观点进行合理质疑;能依据不同信息进行独立思考,评价语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说明理由;能根据语篇内容或所给条件进行改编或创编。
在诗歌阅读教学的读后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究诗歌类语篇的主题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设计主题讨论活动,评价诗歌及作者,培养学生的质疑和辩证能力;还可以设计读后改编、独立创作、艺术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一)评价诗歌与作者,发展批判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敢解,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尤其是要敢于提出质疑文章标题、文本信息、作者观点等的高层次问题。[16]
在本课例中,教师要求学生评价诗歌的标题,并说明理由。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个不错的标题,因为它高度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随后,教师问学生能否想出一个更好的标题,并给出理由。有学生认为,其自拟的标题“Seasons of life”比原标题更好,因为诗歌描述的四季也是人生的四季,春季之于少年,夏季之于青年,秋季之于中年,冬季之于老年。教师高度评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感悟力,并补充道: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教师追问:Do you like the poem? How do you find the poet? Why? 引导学生评价诗歌及作者,并阐述理由。有学生回答:I like the poem very much because it sounds like music and shows the beauty of life.I think the writer must be a very cheerful person.She must be a very good watcher because she can always find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people.
评价诗歌和作者的活动都是开放式活动,所有问题都不设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阐述理由。在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中,学生的批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表演并创作诗歌,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习得语言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开展模仿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训练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将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课内延展到课外。[17]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歌唱、舞蹈、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表演诗歌,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所学诗歌,独立创作诗歌。通过表演诗歌和创作诗歌这样的读后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已有经验进行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本课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取诗歌中的某一个诗节,尝试给它配上合适的曲调,然后演唱出来。课堂上,学生积极尝试,有学生选用《雪绒花》的曲调演唱了第一个诗节,将大家带入静谧、恬静的冬季,还有学生选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演唱了第二个诗节,完美演绎充满活力的春日。学生在诗歌的表演活动中,激活自己头脑中与诗歌内容关联的音乐图式,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后表演出来,形成诗歌文本新的图式,加深了对诗歌的认知。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What's spring/...like in your eyes?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思考并口头描述自己眼中某个季节的模样。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仿照所学诗歌文本,创写一首诗歌,描述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学生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本课教学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完善课堂上写的诗歌,并给自己的诗绘制插画。该作业旨在将绘画这种艺术形式融入诗歌创作,再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阅读教学的任务。[18]诗歌作为一种阅读素材具有其他文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包含语言知识,更蕴含丰富的想象及情感。[19]在初中英语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语篇,把握诗歌类语篇共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创设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三个思维层面的学习活动,用适合诗歌的阅读方式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6):5.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7.
[3]同[2]66.
[4]同[2]65.
[5]杨立学.英诗艺术作品的存在美学研究[J].外国语文,2014,30(4):18.
[6]聂珍钊.论英语诗歌的重音与重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8.
[7]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68.
[8]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5.
[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75.
[10]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22.
[11]同[10].
[12]汤卫根.试论英诗意象的艺术构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8.
[13]廖永煌.英语修辞特点浅谈[J].福建外语,1995(1/2):30.
[14]同[13]33.
[15]王丽.通感辨:文学修辞与艺术体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2.
[16]李冬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0(4):19.
[17]汪向华,苏殷旦.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43(8):36.
[18]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7):84.
[19]孙俊.基于学科素养的英语诗歌教学实践:以Seasons of the year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8(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