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汉平原垦区棉花“一增五改”高产栽培技术

2023-08-31董本尧王勇

种子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棉花

董本尧 王勇

摘    要: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棉花生产效益、产量以及质量成为种植户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平原垦区特点,以荒湖农场为例,总结出江汉平原垦区棉花生产“一增五改”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即增挖田间条田沟、改常规棉为杂交棉、改密植为适当稀植、改传统施肥为配方施肥、改3次化控为多次化调、改传统防治为科学防治,以期提高棉花产量。

关键词:江汉平原垦区;棉花;“一增五改”;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4-002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B

荆州农垦各农场分布在江汉平原垦区,共有人民大垸、大同湖、大沙湖、六合垸、太湖港、后湖、荒湖和小港8个国营农场,其中荒湖农场属典型的垦区平原,成土母质属冲积后的静水沉积而成的湖积物,地下水位较高。

1957年建场初期湖水尚未排出,多在堤边或高坡上种植棉花,1964年种植面积394.2 hm2,产皮棉390 kg/hm2;1974年种植面积535.6 hm2,产皮棉825 kg/hm2;1984年種植面积扩大到917.5 hm2,产皮棉1 125 kg/hm2;1998年荒湖农场南湖分场种植杂交棉湘杂棉二号33.3 hm2,产皮棉1 680 kg/hm2;2000年以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由于棉价看好,杂交棉产量高,部分鱼池也被改种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2 733.3 hm2,产皮棉1 800 kg/hm2。2014年以后,由于棉花生产效益降低,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稻虾”种养面积逐年增加,棉花种植面积逐步缩减。棉花产量、品质的提升和平原垦区“一增五改”高产栽培技术是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实践与改进探索的结果。

1 增挖田间条田沟

1.1 垦区特点

棉花是喜温且比较耐旱的作物。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棉花生长,会造成棉花减产。荆州江汉平原各农场无霜期为250~255 d,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 195.7 mm,热量丰富,年平均积温为5 466.8 ℃,年日照时数为1 956.4 h,春季低温多阴雨,伏旱秋旱较严重,高温多湿,病虫害比较严重。荒湖农场平均海拔为27~27.5 m,最高点是泊湖分场,海拔为30.14 m,最低点是东湖分场青阳垸,海拔为26.5 m,高差3.64 m。

1.2 农场水系

荒湖农场属荆北水系(东荆河水系),1959年四湖水利工程竣工后属监北四湖水系,主干渠的排水最终注入四湖河。农场田块一般成方成块,以主干渠为轴线东西向间隔1 000 m开挖支沟、南北向间隔500 m开挖斗沟,主干渠上宽22 m、底宽6 m、深4 m,支沟上宽16 m、底宽4 m、深3 m,斗沟上宽10 m、底宽2 m、深2 m,形成了由主干渠、支沟、斗沟构成的网状水系,与田间“腰沟、围沟、厢沟”等三沟相通。

1.3 开挖条田沟

棉花处于干旱的环境中常出现水分亏缺,叶和茎的幼嫩部分萎蔫,新陈代谢向分解方向变化,同化作用显著减弱,致使棉株矮小,果枝和果节较少,蕾铃脱落增加,单株结铃少而小。土壤中水分过多会使棉花生长受到抑制,根系呼吸困难,根毛数量大大减少,根的呼吸作用严重受阻,茎与枝节间加长,叶大,烂铃,脱落多。

江汉平原棉区年降水量为1 000 mm以上,能满足棉花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地下水位为50 cm时,虽然苗期生长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能正常生长,并能获得较高产量。研究发现,高产棉田的地下水位上限为50 cm,理想棉田地下水位应以90 cm或略低一些为佳[1]。1995年荒湖农场统一在田间间隔200 m处开挖1条标准条田沟,规格为上宽2 m、下宽0.5 m、深1 m,与三沟相连,降低了田间地下水位,减少了田间含水量,显著改善了棉花生长环境。

2 改常规棉为杂交棉

2.1 品种更替

江汉平原无论是地质条件还是气候特征均适合种植棉花,但是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选择棉花品种时,应结合垦区的土壤情况以及排灌特点综合考虑,无需考虑种子的耐旱性。垦区的降水量较大,种植棉花需避免遭遇洪涝灾害。因此在选种时需考虑种子的耐涝性,避免因水害引起棉花产量下降。

1964年以前荒湖农场棉花品种以岱字十五号为主。1965年引进岱红岱、鄂光棉。1966年引进洞庭一号。1968年选定鄂光棉和洞庭一号为当家棉种。1974年引进沪棉二号和小籽鄂光棉。1982年引进鄂荆九二。1989—1997年品种更替较为频繁,先后引进并种植3038、4115、0590、鄂棉16、1087、A12-1、鄂棉20、湘棉10号等诸多品种。1998年首次在农垦系统引进湘杂棉二号,成功开启种植杂交棉的先河。1998年后农场相继种植了湘杂棉系列、鄂杂棉系列、太D系列、中棉所47、荆杂棉88、绿亿棉、铜杂411。目前,主要推广种植荆棉早熟棉系列、鄂杂棉29、华惠15、华棉3109等新品种。

2.2 种子处理

棉花种子体积小、外皮偏厚时,其休眠期较长,会影响棉花的出苗率。为了提高出苗率,在确定好棉花品种后,需重视对棉花种子的处理工作。棉花种子经过晾晒后需要进行杀菌处理,主要是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需要注意的是,晒种最好连续30 h,将种子内的水分彻底晒干,在此期间需不停翻动。禁止在水泥地上直接暴晒种子,以免影响种子的生物特性。

2.3 选择适宜播期

为了保证棉花正常生长,播种时既不可过早,又不可过晚。播种时间过早,可能出现出苗不均与早衰的现象,增加植株发生病虫害的风险;播种时间过晚,可能无法达到最佳铃期,从而影响棉花的产量。平原垦区宜选择杂交F1代棉种,以4月10—20日播种为佳。适宜地膜覆盖和营养钵育苗移栽,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为主,培育壮苗促进早发。

3 改密植为适当稀植

3.1 密度与产量

合理的密度是指一定条件下易于取得较稳定的单位面积高产的密度。衡量棉田合理密度的标准要看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生产潜力,以及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施肥水平、整枝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不同种植密度棉花生长情况不同。密度较小时,棉花植株生长高度较高,叶片数较多,果枝台数较多,结铃增加,单棵植株生长情况较好,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田间湿度和蕾铃脱落[2]。

3.2 密植改稀植

杂交棉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4月中旬播种,5月中旬调查,其侧根数比亲本多11.5条,根重增加3%左右。因其根系发达,肥、水吸收能力强,促使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杂交棉还表现出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与亲本比,现蕾、开花、吐絮均有偏早趋势,全生育期一般可缩短3~4 d。杂交棉栽培应确保肥水供应充足,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这也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措施[3]。通常,常规棉种植密度为37 500~51 000株/hm2,主要利用群体优势;杂交种植棉密度为30 000~37 500株/hm2,主要发挥个体优势。

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杂交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具有优势,个体发育好,植株高大,栽培中应放宽行距,适当稀植,一般行距为95~100 cm。放宽行距不但有利于个体生长,而且有利于田间套种其他作物。除此之外,还需及时做好棉花的打顶工作。打顶的主要作用是消除棉花顶端生长优势,控制棉花株茎,确保棉花植株内的养分与水分适宜,减少无效果枝,保证棉花早结铃多结铃,提高棉花产量。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开展打顶工作,必须保证时间合理,要充分掌握好棉花的长势与密度,打顶时切忌采用“大把揪”的手法,只需除去顶尖即可。

4 改传统施肥为配方施肥

肥料在促进棉花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施肥方法是重视氮磷钾肥,轻视微量元素肥,虽然增加了施肥量,但是棉花的产量却无明显增加。种植人员若科学施肥,棉花增产潜力巨大。棉花施肥包含种植前施肥与种植后施肥。其中种植前施肥需适当施以底肥,增强棉花的抗病性;种植后施肥有助于促进植株生长。施肥不当会降低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偏施氮肥、前重后轻,前期容易旺长,后期容易脱肥早衰,导致棉花减产。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垦区存在潜在性缺磷、缺硼、缺锌问题。科学施肥的策略应为调氮、增钾、补磷、添微。

5 改3次化控为多次化调

5.1 化控化调

化控化调是棉花高产优质栽培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当前该技术已经在其他棉花种植地区得以广泛应用。棉花中期旺苗疯长是造成棉花结桃少、减产的根本原因。化学调控主要是应用缩节胺或者助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一是提升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减少不良气候环境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二是控制棉花植株纵向生长,缩短植株的节间,使株型紧凑,颜色偏深,减小叶面积,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三是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促进营养生长及时转化成生殖生长,实现早见蕾、早开花以及早结铃。四是具有显著的促根功能,即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促进根须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提高中后期吸收水肥的能力,保证棉花中期壮苗稳长,有利于增蕾保桃[4]。

5.2 注意事项

化控化调时要做到以下2点。一是因苗制宜。7~8片真叶时即始蕾期防旺长,16~18片真叶时即初花盛蕾期防疯长,打顶前后即盛花结桃期防荫蔽。二是因苗对症下药。考虑土壤肥力状况、天气、墒情和苗情长势等因素,确保前轻后重、少量多次。

5.3 改进方法

以往棉花化控一般为3次,多种因素会造成田间植株大小不一,施药时间与气候不相适宜。例如在盛蕾期施药后遭遇连续干旱,会对棉花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苗架难以搭成,为此将此方法改为少量多次化调,而不是化控。因缩节胺难以把控浓度,安全性较差,建议使用助壮素[5]。

6 改传统防治为科学防治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病虫害的侵袭,棉花种植同样如此。病虫害会影响棉花健康生长,降低棉花产量与质量,致使棉花种植户经济效益下降。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掌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不利于种植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综合防治手段进行绿色防控,效果显著。

6.1 苗期病虫害

棉花苗期病虫害主要有立枯病、蚜虫、盲蝽蟓。

营养钵育苗发生立枯病最为常见,会严重影响出苗率。用甲基立枯磷进行“钵土、盖籽土、棉籽(包衣)”三消毒,可以提高成苗率。防治立枯病可以应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敌克松8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蚜虫主要为害幼苗期与蕾铃期的棉花,会使棉苗生长推迟,晚熟减产,严重时可能导致棉苗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防治蚜虫可以选用10%吡虫啉或者蚜虫净。盲蝽蟓主要发生在麦收时,麦-棉田块较为严重。麦收后大量盲蝽蟓转移到棉苗上,造成“无头棉”,可以用菊酯类农药防治盲蝽蟓,同时兼治蚜虫。苗期应用40%氧化乐果等内吸性药物5倍液涂棉花的茎秆,灭杀嫩叶主脉、叶柄组织上的盲蝽蟓。当苗蕾期被害株率达到5%时,可以选用35%硫丹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防治,注意不可选用菊酯类农药。在喷药时宜选择6:00~9:00或者18:00以后,首次喷药后5~7 d再喷药1次[6]。

6.2 大田病虫害

棉花大田病虫害主要有枯黄萎病、红蜘蛛、蚜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红铃虫。

枯黄萎病难以防治,建议选用抗病品种,采取水旱轮作。种植人员应结合本地病虫害情况,科学选择防治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架设高压汞灯或太阳能频振灯,起到“杀卵先杀蛾”的作用。棉铃虫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应用高压汞灯或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大量棉铃虫,该措施适用于虫口时期与羽化高峰期;另外可以对根茎部喷洒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7 结束语

棉花是江汉平原的重要经济作物,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推動江汉平原经济迅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棉花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不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需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应用“一增五改”高产栽培技术,切实保障棉花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勤建,楼理铭,赵左士.地下水位高低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1985(6):285-289.

[2]徐其海.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5):16,18.

[3]余筱南,陈金湘,刘爱玉,等.湖南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展望[J].作物研究,2001,15(4):38-40.

[4]李健,宋美珍,贵会平,等.棉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6,43(7):1-5.

[5]王志勇.滨海平原棉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2):191-192.

[6]程文.棉花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8):8-9.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棉花
摘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快乐城的棉花糖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