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休息越累?
2023-08-31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
终于到周末了,上班好累;在家刷手机,越刷越蔫儿;出门吃美食,吃到要睡着……
明明没有做拯救世界的工作,你为什么会这么疲惫,难道是得了什么大病?
事实上,你可能什么病都没有。这种怎么休息、怎么睡觉都好不了的疲劳,叫作“活力不足”。
活力去哪儿了?
车跑起来需要油,人做事需要能量。当人们一直在做事、大脑一直在消耗能量的时候,身体就会分泌大量的谷氨酸,尤其是在大脑前额叶皮层这个控制自我抑制和计划的区域。但过多的谷氨酸会干扰大脑功能,导致神经细胞过度兴奋,因此大脑会自主调节谷氨酸水平,这个调节手段,就是降低大脑能耗,要求身体休息。
你可能刚刚下班正坐在地铁上,感受到“休息”信号后,开始准备休息。由于疲劳感的积累,你会误解“休息”的信号,选择短期、容易获得、价值较低的奖励,开始做一些“不费脑子”的事,比如掏出手机看看视频、打一把游戏。
然而,哪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费脑子的啊!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容积有1000毫升的瓶子,而里面装的水,就是活力。上班8小时,活力减去600毫升;回家做饭,活力减去300毫升;吃完晚饭的你,只剩下100毫升的活力了,用来学习、运动都不太够用,那就只能躺着玩玩手机。
“休闲”反而消耗活力
可是,玩手机、吃零食等看似休闲的活动,并不会在“瓶子”里增加水,反而会消耗水——给我们带来焦虑。
“快感”和“焦虑”是大脑天平的两端。大脑总是试图平衡两边的砝码,不让人过于快乐,也不让人陷入严重的焦虑。
比如人们通过一些行为,获得了快感,这种快感总会慢慢消退,让天平渐渐回归平衡。当人们突然然获得了大量强烈的快感时,为然保持平衡,大脑就会在“焦虑”的那一端放上砝码:短时间内,产生相同能量强度的焦虑。
人们在“大脑瓶子”里还有100毫升水时,用50毫升看了短视频,又用50毫升打了一会儿游戏。做这些事的时间都很短,于是大脑在短期内获得快感后,立马开始制造焦虑了。
这样一来,人们“大脑瓶子”里的水没了,焦虑也雪上加霜地袭来。
如何增强活力?
那么,当活力见底,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来增强活力呢?
从理论上来说,大脑只要得到充足的休息,就会自己回血、装满“瓶子”。这里的“充足”,一般指的是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的优质睡眠,短暂午休不包括在内。
另外,除了往“大脑瓶子”里加水,我们还可以给大脑换个“大瓶子”,让里面能装下更多的活力,一天下来总有结余。
大部分人“大脑瓶子”容积小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活动量。这里说的“活动”不仅仅是需要专门吃时间来做的运动,也包括买菜、做饭、整理房间等。
健身同样有助于精力充沛。在每天工作之后,有精力去锻炼,锻炼完了后甚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结束社交活动后,回家仍然可以学习。
不管是出门散步,还是去健身房运动,增加活动量,是增加“瓶子容积”,也就是提高活力上限最为有效的方法。
这听上去是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没有活力了,还怎么活动啊?其实,即使你的活力很低,也可以努力尝试一些活动,即使非常短暂也是很有效的,千万要减少久坐久卧的时间。
但是如果你的活力低得不能再低了,连出门走几步都觉得在受难,那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的心情低落,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抑郁等心理障碍,可以考虑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
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都能把身体活动开,保证充足睡眠,用積极的心态观察并拥抱生活,拥有足够应对日常压力的活力!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