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3-08-31王山岗
王山岗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山东 聊城 252400)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让其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并提升其学习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其更高效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复习和旧知识的掌握,顺利完成高中化学的学习,并保证学习效果.
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定理、化学方程式并让其进行背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节奏进行机械记忆,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对知识也没有深度地理解和吸收,导致其学习的效果受到影响,也限制了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评价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该种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很少让其进行动手实践,导致学生对很多实验结果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其动手实践能力也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最终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形成[1].
2 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2.1 联系生活实际
为更好地适应教育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所讲授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简单、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充分激发其对化学的兴趣,进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利用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等元素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发散性和迁移性思考,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2].
例如,在讲授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蛋白质是我们生命的基础,让其认识到蛋白质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升其合理应用知识的意识.在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包括: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毛发;植物的种子,等等,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此之后,还要为学生介绍蛋白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医疗上的高温杀毒灭菌的原理就是通过加热的方式让蛋白质凝固,最终让细菌死亡.如果在生活中误食重金属盐,可以服用大量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如:牛乳、蛋清),从而吸收体内的重金属盐,避免人体内的蛋白质变性,导致中毒.学生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蛋白质应用案例,能够形成正确的知识应用观念,能够合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其知识实践的能力.
2.2 重视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仅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深度地了解,也要充分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先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内容,再以此为基础讲解相关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3].化学教材中会涉及到诸多的实验内容,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在此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的操作,让其在合作实验过程中对相关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3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助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其兴趣,更好地吸引其参与到学习当中,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需要利用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化学知识的本质,使其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规律,明白物质变化的根本原理,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化学观念,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式是十分多样的,教师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情境创设方法[5].
例如,在讲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时,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出示与有机化合物有关的案例信息,比如,在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的成分、在工业生产中提取有机化合物某些成分、在化学实验室中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等.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案例情境,让他们判断此三种方式是否能够提取到真正的化学纯净物.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讲述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和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鉴定方式对三个案例情境进行合理判断.之后,教师需要展示蒸馏工业乙醇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实验情境,观察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现象,分析蒸馏提纯的化学原理,进而使其真正理解此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2.4 丰富教学形式
高中化学中包含着丰富且复杂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将难懂、抽象的知识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其更好地进行理解.为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相关的资料,将其插入到课件当中[6].以该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同时教师所补充的资料信息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助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材料”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合物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农用塑料膜、橡胶轮胎、塑胶跑道等高分子化合物.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做了简单的展示,初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使其初步形成知识应用于现实的意识.在此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聚合反应:怎样才能获得如此大的分子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播放聚合反应的动画视频,帮助其理解.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能够对聚合反应有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化学物质的变化,探寻到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从而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2.5 培养问题意识
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培养其问题意识,让其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其逐渐形成较强的科学思维,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为学生演示不同的颜色反应实验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会被实验现象深深吸引,进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其提出自己心中的质疑:为什么试剂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所使用的试剂分别是什么?颜色变化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质疑思维和联想思维.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带领其分析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具体的操作步骤,并分析出相应的实验原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觉运用逻辑思维、迁移思维、建模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对化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建模、研究和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