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与谎言:作为传播媒介的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双重解读①

2023-08-31万展志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重庆400074

关键词:写实性传播者真实性

万展志(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74)

李伟湛(重庆交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74)

曾昱棋(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重庆 400067)

一、引言

传播是一个极具目的性的行为过程,人们通过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影响着彼此间的评价与看法。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认为:传播就是“一部分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语言、图像等)以影响另一部分人(受众者)行为的过程”。[1]

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被大量图像信息所包围,“图像转向”已将大众带向了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读图时代。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与渠道,建筑摄影作为记录与传播建筑信息的重要媒介,能够将建筑物从三维空间成功转译到二维图像上。[2]人们通过图像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建筑、便捷地获取信息,这是文字、语言等方式所无可比拟的。

建筑图像的阅读者由过去的建筑专业人士逐渐扩展至普通大众。当人们被建筑摄影记录的建筑状况所吸引,亲临现场后发现所看到的建筑形象、空间与图像呈现的大相径庭,建筑摄影“欺骗”的真实案例让“眼见为实”这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变得不再值得信赖。[3]而建筑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真实”与“虚假”的复杂关系中,建筑图像能否真实描述其所代表的意义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切入,基于传播者的不同目的与受众者的需求,将建筑摄影分为“写实性”与“写意性”两方面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探讨作为传播媒介的建筑摄影应当如何辨别与保持“真实性”这一问题。

二、看见:建筑摄影作为传播媒介的呈现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传播模式具体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图1)。[4]在传播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者的过程中,媒介是信息通道上的重要把关者,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大众产生观点及看法,决定何种信息能够顺利传播。[5]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媒介若能够将其对世界的态度变成一种人们对现实的认知,那么就已经成功的控制住大众,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话语权。[6]

图1 “5W”传播模式

建筑摄影已成为记录、见证与传播建筑信息的重要媒介,在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起着相互影响与反馈的作用。传播者作为传播内容的制作与发布者,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建筑摄影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引导和控制,由传播者决定其内容的选取,而同样的信息内容,受到传播者对建筑不同理解的影响,也会为受众者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状态。受众者作为信息接收者,其对不同信息的接受度,会反向影响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图2)。

图2 建筑摄影作为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在展览结束后早已被拆除,但它却借助建筑摄影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标志。[7]对建筑师而言,建筑竣工并非标志着建筑项目的最终完成,而是建筑拍摄、杂志发表、展览展示、申报奖项等一系列程序的前期准备。建筑图像常用于建筑历史信息档案保存、广告展示、建筑设计及竣工阶段记录等,是建筑传播、欣赏、评论与再现等方式中的首要选择。[8]

建筑摄影已被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建筑图像的不同用途也对应着不同的受众者。针对不同传播者与受众者,建筑摄影主要被分为“写实性建筑摄影——客观再现建筑及现场环境”与“写意性建筑摄影——着力传达传播者的设计意图”两类。写实性建筑摄影(Documentar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强调客观记录建筑的情况,精确描述建筑信息及其属性;写意性建筑摄影(Artistic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则强调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及摄影师对建筑的主观感受。[9]

三、再现:建筑摄影“写实性”的客观记录

“照片永远不会说谎”,建筑摄影最初主要用于记录过去和现在客观存在的情况。[10]美国第一代职业建筑摄影家埃兹拉·斯托勒(Ezra Stoller)认为摄影图像最重要的特征是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准确,避免对建筑图像进行过度美化。[11]“真实、客观、不带个人情绪和观念”是写实性建筑摄影强调的重点,通过对拍摄主题、器材使用、取景构图与捕捉光影等方面的运用,完整展现建筑的形态、空间与细部。

写实性建筑摄影能够呈现真实的、永久的建筑图像,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与分析建筑历史的重要途径。英国在建设水晶宫(Crystal Palace)的过程中,邀请摄影师菲利普·亨利·德拉莫特(Philip Henry Delamotte)通过拍摄图像的方式记录工程建设情况,[12]拍摄时间前后共持续3 年时间。当水晶宫因为失火被烧毁后,德拉莫特拍摄的建筑图像就成为人们回顾水晶宫原貌的重要历史资料。摄影师侯凯沅以人民大会堂为主题,从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到最终建成进行了全过程的拍摄,通过建筑摄影系统性地集中记录,为大众认识与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历程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图3)。[13]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拍摄了大量的古建筑照片用以历史研究,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建筑的结构规模、形式与细节等,为研究与保护古建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图4)。[14-15]

图3 侯凯沅拍摄的人民大会堂东立面

图4 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正殿进行拍摄工作(1936年)

写实性建筑摄影更多的是在客观、真实、公平的基础上,对建设过程中或已建设完成的建筑及环境进行特定的转译与再现,作为一种图像语言来表述该建筑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或特色风貌,为建筑的保护、修复、研究提供相关图像资料。建筑图像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对建筑摄影真实性的信任之上,这类图像的需求是确保其信息的有效性与确定性。同时,建筑信息的传播者通常被视为技术人员而非艺术家,受众者也大多为建筑专业人士。

四、编辑:建筑摄影“写意性”的思想表达

从20 世纪初开始,建筑图像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建筑摄影被用来表达与传播关于建筑及其空间的新思想。与写实性建筑摄影强调记录建筑的真实状况不同,写意性建筑摄影的目的是向人们“推销”建筑师与摄影师的思想与理念。为了向受众者表达特定的意图,需要对建筑图像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以增强图像的易读性、可读性与可理解性。建筑摄影的“艺术美化”逐渐成了一种趋势,隈研吾(Kengo Kuma)在《反造型》中提道:“建筑师们开始考虑怎样才能将建筑的冲击力传达给更多的人,创造新的建筑与城市不再重要,如何做到通过媒介传达建筑师的理念和构思成为新的目标。”[16]33在这个过程中,图像里需要添加或删减什么内容,构建什么空间,揭示什么细节,这些都需要建筑师和摄影师对建筑图像加以“编辑”。

1.精心摆拍对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影响

建筑摄影的任务是向公众“推销建筑”,建筑师乐于将他们的作品以最完美的形式进行展示。建筑师与摄影师发现运用摆拍的方式可以提升建筑图像的视觉效果,更好地突出传播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在拍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Saynatsalo Town Hall)时,让助手运用树枝枝条的遮挡形成二次构图,为摄影师的拍摄提供辅助,引导观者关注图像中心(图5),而相关知情者对此也不置可否。在维堡图书馆(Viipuri Library)的拍摄过程中,拍摄助手会站在扶梯上,不时地调整树枝,并与摄影师商讨适宜的位置和角度。[17]74朱利斯·舒尔曼(Julius Shulman)为了通过建筑图像体现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会依据不同的拍摄角度重新摆放家具,并且在拍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模特与道具,[18]他还发明了“便携花园”(Portable Garden)这一拍摄技巧,即通过灵活可移动的树枝作为摄影构图中的拍摄前景,制造建筑被树木环绕的“框景”假象,巧妙地对建筑背后影响美感的电线杆进行遮挡与修饰(图6)。[19]

图5 珊纳特赛罗市政厅(左:树枝合成照片;右:实际现状,2013年)

图6 舒尔曼发明的“便携花园”,利用树枝作为拍摄的前景构图(左:拍摄场景;右:拍摄后的建筑图像效果)

建筑师在委托摄影师进行拍摄时,通常会希望将建筑置于有意义的场地环境中,为建筑创造自我参照的环境,从而以“诱人”的图像来吸引受众者的关注。这类建筑摄影,通过环境塑造、设施辅助及装饰等来更好地凸显建筑主题,向受众者描绘某种特定的建筑使用状态,但仍是以建筑设计作品为基础,并未对建筑本身进行改变,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形态与空间,保证了建筑信息与内容的真实性。

2.过度修饰对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影响

建筑摄影“摆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且不能保证最佳的图像效果呈现,而图像后期处理技术的出现更加有利于传播者对建筑图像的“编辑”。隈研吾(Kengo Kuma)认为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与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领导了这种后期精心设置与合成的方式,以对建筑场地环境、建筑形态与细部等进行“美化”“修补”“装饰”。[16]33

柯布西耶尤其注重对建筑图像的处理,习惯将经过处理的建筑图像视为建筑概念的一部分,认为一切与建筑无关的植物、杂草和装饰性藤架等都将会影响其建筑思想的表达,因此或通过在图像上涂抹白色颜料,来伪造无阴影的白色墙面,[16]34或选择性地去除不符合建筑师审美的事物以及影响建筑风格与特点的杂物(图7),[20]或将部分图像内容与其原始背景隔离开来。这些方式都体现了柯布西耶对建筑设计纯粹美学的追求,表现出其希望通过摄影图像明确展现自身建筑设计理念的初衷。

图7 在《走向新建筑》(1923年)书中,拍摄于蒙特利尔(上图)与布宜诺斯艾利斯(下图)的粮仓照片中含有经典元素的细节被擦除

柯布西耶式的图像处理方式在其他建筑设计作品中也得到了应用。在拍摄完艾勒医院(Eira Hospital)后,摄影师通过调整曝光,将其墙面简化为几何形体突出的白色墙面,并将传统样式的破旧屋顶擦除,经过修饰后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反映出“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图8)。[17]73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认为一栋真正的建筑物是无法用二维图像展示的,难以体现建筑物真实的体量感,[21]但在他为数不多的建筑图像出版作品中,也曾对建筑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建筑观点(图9)。[22]

图8 艾勒医院(左:普通照片,右:处理后用于展览的照片)

图9 从库纳乡村住宅(Khuner Country House)起居室外看到的实景(左)与经过路斯处理后的建筑图像(右)

摄影与图像后期处理的完美结合,使以往为达到理想的图像效果,需要在传统暗房里耗费大量时间、反复尝试的复杂过程得以简化,通过加工、修改、复合等措施,更加推动了建筑摄影的表达,使得建筑图像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也弥补了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所存在的不足。建筑师与摄影师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如:调整、拼接、替换、修补等Photoshop 技巧),根据需求对建筑环境自身凭空进行修改,图像的“复制与创造”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尤其是在需要表达建筑设计思想时,通过去除杂乱场景与拼贴特色建筑元素,以达到将建筑师或摄影师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好地传播给受众者的目的(图10-图11)。过度修饰后的建筑图像向大众呈现出未经修改而真实记录的假象,有效突出了建筑设计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增加了建筑作品的传播力,却大大降低了建筑的真实性,迷惑了受众者。

图10 通过把背景纹理复制到前景物体上,成功将影响建筑观赏的雕塑去掉

图11 对图像中的元素进行放大、位移与复制而完成的一栋帕拉第奥式建筑

五、解读: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双重理解

作为传播媒介的建筑摄影,其职能与信息内容在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影响下发生改变。从早期单纯地追求记录、再现建筑场景,到建筑师主动创造与传播设计思想,从选取角度拍摄、布置现场到精湛的图像后期制作,建筑摄影与建筑作品间始终相互依存。建筑为图像产生提供了基础,摄影为建筑“经典化”出谋划策,建筑摄影也开始逐渐适应多元化的图像要求。摄影师比尔·海德里克(William Bill Clifford Hedrich)与建筑师哈利·威斯(Harry Mohr Weese)曾就建筑摄影中“虚假的拍摄”进行了专门讨论,争议焦点在于建筑摄影的真实性是否应该完全尊重场地与建筑的现有情况,[23]对建筑图像所表达的真实性需要进行辩证性的理解与思考。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媒介特征,拍摄需求、对象与技术构成了建筑图像真实性的三要素。而建筑图像的内容真实性与信息质量又决定了受众者接受信息的有效度,即大众常按照自身的习惯和意识去积极主动地选择信息。针对不同的传播者与受众者,建筑摄影的“写实性”和“写意性”分别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维度上:前者通过摄影视角将建筑、空间与环境同步,表现为纯客观的内容信息;后者则将受众者从摄影表现的限制中拯救出来,通过图像语言的表达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因而两者对于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影响与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笔者看来,传播者获取影像的“目的”与拍摄对象“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筑摄影真实性的判断标准,即作为图像,其与建筑本身具有直接的等价性。写实性建筑摄影是纯粹的再现,其目的是客观地再现对象,在拍摄过程中,可对建筑场地、空间进行合理的二次设计与布置,但不应过度干涉建筑环境,需明确体现空间的功能与使用者的活动行为。写意性建筑摄影是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摄影师的自我理解与创意等因素糅合在一起,对建筑空间进行“创作”与“消费”,建筑图像在拍摄与加工过程中的“自主性”较强。而这个过程中,建筑摄影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记录真实性,因为其涉及对建筑现场状况进行了部分修改或虚构,以便于引导受众者理解与接受建筑思想,并有利于建筑品质的展示。

当面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图像时,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照片是真实的准确表现,而需要去理解照片在传达什么,能传达什么。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更好地辨别建筑摄影的作用(图12)。在现有建筑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饰,属于一种风格的“真实”,但是通过图像后期的拼接、置换和修改等“编辑”技术,制作出对象的存在状态,即改变了建筑与场地环境及建筑形态、结构与细部等,这种表达方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被修饰后的建筑与建筑原本状态之间存在着不真实性,这样的建筑图像已失去了记录的意义,违背了建筑摄影客观记录的原则,无法适用于建筑历史记录这类要求建筑准确性的场景,但可以运用于需要以建筑建成成果来表达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场景中。

图12 建筑摄影的不同作用和适用人群

六、结语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与其他艺术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设计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富有功能性的创作。建筑摄影作为展示建筑的窗口与建筑思想的重要传播媒介,其所展示的内容与传递的信息受到传播者的影响。事实上,建筑及环境本身才是建筑摄影需要表现的主题,优秀的建筑作品应有利于建筑图像的传播,也需要避免过多的“再编辑”。同时,随着建筑摄影的发展,建筑不仅作为需要表现的物体实体而存在,也成为建筑图像本身的重要构成部分,摄影与建筑之间始终保持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关系。

建筑师在塑造建筑摄影的不同方式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围绕图像传播的条件与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无论是写实性还是写意性的建筑摄影,都需要对场所进行解读、对空间进行塑造,去考虑传播者与受众者对图像的要求。而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建筑图像去“推销”传播者的意图,适应受众者的需求,表达建筑自身的特点,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长期探索。只有当传播者、传播媒介与受众者三者之间协调互动,共同促进,才能实现建筑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更好地推动建筑摄影与建筑学、传播学的发展。

图片来源:

图1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图2 作者自绘.

图3 孙昊德.人民大会堂纪实性建筑摄影与技术可读性[J].建筑创作,2017(5):80-87.

图4 LIN W.Preserving China: Liang Sicheng's Survey Photos from the 1930s and 1940s[J].Visual Resources,2011,27(2):129-145.

图5(左)刘星.建筑图像的身份表达——论20世纪中期芬兰国际建筑展览中的图像处理[J].装饰,2016(2): 72-74;(右)ikuku建筑网图片.

图6 张燕来.建筑 生活 影像——朱利斯·舒尔曼与美国现代建筑摄影[J]. 城市建筑,2015(25):115-117.

图7 (美)米切尔.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M].刘张铂泷,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图8 刘星.建筑图像的身份表达——论20世纪中期芬兰国际建筑展览中的图像处理[J].装饰,2016(2):72-74.

图9 闵晶.阿道夫·路斯论建筑[J].建筑师,2012(1):19-30.

图10(美)米切尔.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M].刘张铂泷,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图11(美)米切尔.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M].刘张铂泷,译.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图12 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写实性传播者真实性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广告的真实性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赵建成水墨人物画的中西方元素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商周青铜器上的写实性动物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