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器十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2023-08-31周延伟梁靓洪慧君
□ 周延伟 梁靓 洪慧君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欣在其著作《如画观法》中提出“观器十品”的概念,其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提炼和总结,将此构造法则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可丰富空间的变化与组合。本文以“观器十品”为切入点,在分析其与古典园林造园手法间联系的基础上,总结出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十种应用形式,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现代书吧的室内设计之中,以期为现代室内的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观器十品”的由来及概念阐释
“观器十品”源于传统绘画和造园,将其拆解开来,“观”字面意为观赏的方式、角度。然而人们的观法是由设计者预先布置和安排的,它引导人们以设定好的方式与角度去观赏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领略设计的精妙。因此,“观”在这里不单是观看方法,也是设计方法。“器”本意为器物、器皿等,指承载物。在《如画观法》书中,“器”不仅指模件、器具等微观上的物件,还引申为建筑、园林等中观或宏观上的空间。“十品”中“品”本是佛教用语,六朝时期开始进入画论。从谢赫的《古画品录》到张彦远的“画分五品”,“品”为“评价准则”之意,为后世的艺术评论提供了基本的标准。然而,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品”又被解释为“品类”和“分类”。故“观器十品”中的“品”二者兼具,既有“分类”的含义,也可作“品味”来理解[1]。王欣用“品”命名十种“新类型学”的基本小构件,它们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材料、体量和具体环境,而是随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变幻,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形式,为现代空间设计注入传统意趣。
二、“观器十品”中的空间观念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有借景、对景、框景、夹景、障景、隔景、漏景、藏景、露景、蒙景、引景、分景、添景、色景、香景、天景等。而“观器十品”中的“十品”代表十种不同分类,包括匡裁三品:仰止、透漏、下察;洞察四品:递进、分眼、斜刺、磨角;间夹三品:透视、闪差、留夹。其中,与“观器十品”相关的造景手法有借景、障景、框景、漏景、蒙景、分景、夹景、对景、隔景等[2]。二者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互相包含。“观器十品”中的每一品都包含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一种或几种造景手法,例如仰止和下察都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借景和框景的组合,而仰止和下察的组合又可以形成对景。
(一)匡裁三品
匡裁三品指仰止、下察、透漏。匡裁中的“匡”是将景物框住,与框景类似,并在此基础上“裁”掉不需要的景观。“匡”与“裁”正反两面设置,在“藏”与“露”之间,使看与被看更添一层变化与乐趣。
“仰止”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寓意仰慕、向往。仰止中包含的造景手法有借景和框景,从正面看对人们的视线有向上引导的作用。古典园林中仰止亭一般指假山上的亭子,对于平地上的人强调仰视,很多古代建筑楼梯的设置也与仰止有关。冗长狭窄的楼梯上,一方明亮的天空勾起人们的探索欲望。除了强调视线抬升之外,仰止中的“止”也具克制的含义,实际是以障碍物遮蔽两边的视线,这就更凸显了向前上方的视线引导,而障碍物可以是山石花木,也可以是墙壁。反之,从背面的楼梯上方向下望,若非走近,则不易看到楼下的风景。由于高处观景的视觉盲区,人们大多看到的是正前方被“匡”住的一部分,而楼下的部分,则被“裁”掉了。
“下察”与“仰止”都强调对视线的引导,不同的是下察将人的视线引向下方。下察在古代院落营造中较为常见,譬如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其建造手法先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矩形深坑,形成露天院落,再向四壁挖掘作为房屋的窑洞。地坑院采光良好,向下看可以看到方院子的全貌,在院中向上看,过滤掉周围的杂乱景观,天空更加纯粹深远[3]。现代设计中,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入口就与地坑院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字塔的形式不仅有装饰作用,其玻璃材料还对内部下沉式空间具有展示作用,引导人们下察。此外,还形成一个采光天井,引入自然光。
“透漏”中除了借景、障景之外,窗框的形式也美化了欲借之景。窗框本就是景,又以此景衬托窗外之景。透漏的典型代表就是苏州园林中漏花窗,隔而不断,在打造渗透与层次的同时也为看与被看增添了乐趣。上海二酉书店设计中就运用了大量透漏的形式,门、窗、墙壁都可以做文章,结合光线,虚虚实实,相得益彰[4]。
(二)洞察四品
洞察四品包括递进、分眼、斜刺、磨角四类。较之于匡裁,其框更深远,视角的改变也对观察的效果影响较大[5]。
“递进”是通过景观空间的层层叠加来增强所要表现之景的层次与深远。王欣在《如画观法》中曾提到过“城府拒人”一词,意为城府深难以接近核心。宫室、栈道、园林相互叠加劳人筋骨,乱人心志,为目的地蒙上神秘面纱。故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宫殿,其建筑与园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神秘性也为人称道,其中建筑、庭院等大体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递进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运用广泛,比如北京郊区的Hygge.艺术生活馆,受周围“三山两河”的裹挟和影响,其书舍设计便以山水环绕为意象,以山水曲线抽象而成的立方体构造了书架、楼梯、天花等构件,变幻着形式由近及远,隔出大小形态各异的空间。这些隔断的不规则起伏极具山水变幻莫测的美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洞之中感受自然气息。在这里读书,可以得到知识与情操的双重提升。
“分眼”是在同一空间中用一个障碍物将空间一分为二,同一平面,不同角度看到不同风景,丰富了空间层次。分眼在古代长城瞭望口的建设中尤为常见,为了观察敌情、地形和周围环境,相邻瞭望口之间距离虽近,也有各自观察对象以及角度的细微变化。除此之外,在古典园林构筑设有连续门、窗的景墙也是“分眼”的体现,从不同的门进入不同地方,从不同的窗看到不同的风景。深圳StoneStage 咖啡屋的设计中也有分眼的运用,中部吧台与墙、门、窗结合,使得后部展览厅与前部散客区分割开来,又通过多个异形门、窗洞而紧密联系,使得两个空间的沟通方式更加多元,具有趣味性。
“斜刺”犹如剑刺留痕,开口小而细,通过狭长的空间错位带来深远之感。从正面观察无法看到对面景象,随着视点的位置与角度发生变化,对面物体逐渐映入眼帘。由于视线的增长与错位,观察到的物体变得渺小或不能窥见全貌。山洞景观就是这样,不同角度、位置观察到的出口各不相同。北京的全民畅读文化空间入口就采用了斜刺的形式,不仅留出了门口的停留空间,还增加了观察视角,作为整个书店唯一对外的展示口,将内部之景遮掩着、含蓄地展示给外界,富有中国古典审美意趣。[6]
“磨角”即磨去边角,柔化了边线,使建筑与环境更加融合,并增加了渗透感,将两个空间相连。古典园林中建筑、廊道的转角处就常设山石、花木等,既丰富了景观层次,又打造了虚实结合的通透感。[7]现代室内设计中磨角通常与盆景、展览品等结合,突出装饰效果,也可以利用磨角设置休息、储物空间,利于空间的多样化运用。
(三)留夹三品
留夹三品为透视、闪差、留夹,它们都是通过改变外围空间的形状及关系来突出营造主景。
“透视”是设计中较为熟悉的概念,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这里的透视是通过设计,使得另一边的出口相对较小来强调这种纵深感,出口与小空间内的明暗对比暗示了空间的分割,引人向前。室内设计中透视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广州唐宁书店就以透视为基本型打造时光隧道,连接儿童区和生活方式区。为加强透视效果,其中一出口较宽而另一出口较窄,并特意使用了光栅材料和克莱因蓝色的涂料与周围区域分别开来,内部设抽象壁画,让人无论是远看还是在穿梭其中都感到十分梦幻,连接的两个功能区也隐喻了儿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走向成熟,而成人经过阅读不断反思,从而找回初心。
“闪差”与“斜刺”类似,都以错位来遮挡视线隐藏景物。但与斜刺不同的是,闪差可以通行,当从正面无法观察到对面情况时会产生是否有路可走的疑惑,是否选择继续前行决定了会不会遇到下一处风景。闪差的空间形式是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最好诠释。
“留夹”即是空间对比下形成的“两可之门”。留出的路可通行,夹住的可望而不可行。古代的照壁就是留夹的典型代表,不仅起到保护隐私和装饰的作用,也可用于分流。现代室内设计中,门前的遮障多以屏风等的形式出现,其形式更加丰富。
书吧平面图
三、“观器十品”中的空间处理手法在当代书吧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当代书吧现状
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书因其快捷、低成本、多样化的特点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途径,也给纸质书籍带来巨大冲击。另外,网店的普及以及优质的物流服务对传统书店的生存产生影响。在电子书和网络销售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实体书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从设计的角度看待当代书吧转型,书吧应充分发挥线下模式的优势,以空间环境的提升来吸引人群集聚。在具备传统书店阅读、销售功能的同时,着重强调展示性、传承性与体验感,使其成为一个集书籍、饮品、文化产品和学习生活场景应用为一体的复合业态实体店。这样一个多元的文艺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陶冶情操、交流分享的场所。
(二)“观器十品”在当代书吧设计中的运用
当代书吧除了需要满足销售、阅读、展示、交流等基本功能之外,更应强调通过营造具有文化性的室内环境对人群进行吸引。将“观器十品”中的空间构造法则融于室内设计中可以打造出既具复合功能又具传统文化底蕴的当代书吧。
书吧一层有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图书阅读区、文创售卖区、前台收银区、咖啡售卖区和期刊阅读区。一进门,就能看到“分眼”的运用。以书架式隔墙将大空间分为两个区域,一面是前台过渡区,另一面是阅读区。
阅读区的东南角有一个咖啡售卖区,其形式是一个黑色“小屋”,售卖口和出餐口相互独立,出餐口运用了观器十品中的“磨角”,使得内外空间更加融洽和生动。
分眼与磨角
留夹与透视
一层最主要是阅读区,其中包含了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三种空间。在期刊阅读区与图书阅读区之间有一道半开的隔墙,墙上开了一道门洞,从门洞进入可通往楼梯间,而从另一边无墙的入口可通往半开敞阅读区。平面中一个障碍物分开的两个入口分别通往不同空间,是对“留夹”的运用。半开敞阅读区布置了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中间留有供人读书休息的空间,书架的组合可形成透视关系。在书架的尽头,是私密阅读空间的漏窗,这是“透漏”的体现。而书架与墙面组合而成“递进”的关系,满足了私密空间与外界看与被看的关系,又在层层叠嶂之间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视线回到前台过渡区,向内部走去可以看到与咖啡区对应的文创售卖区,其墙上运用递进、磨角、透漏的形式设计窗洞,与一些小品、摆件相得益彰。从文创售卖区北部的门洞底部向上看去,可以看到北部狭长的楼梯上有一处明亮的出口,形成了“仰止”的效果。[8]
递进与透漏
二层主要由四个空间构成,分别是学术沙龙区、餐饮自助区、奇妙通廊和读书自习区。一层通往二层有两部楼梯,一部是从阅读区通往学术沙龙区,另一部是从文创售卖区通往学术沙龙区与餐饮自助区的转折处。这样可以实现分流,避免不必要的路线冲突。学术沙龙区分为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可以主持不同规格的读书交流活动。学术沙龙区紧挨着的餐饮自助区可提供自助服务,使读者们能够享受更加便捷和惬意的读书环境。奇妙通廊是连接沙龙区、餐饮区与自习区的狭窄通道,天花板采用了木构与透明玻璃的材料,使水平面上的局限通过垂直立面的延伸而得到缓解。通廊转角处同样使用了磨角的处理,向室内的方向开了一道窗,而这道窗与底部的咖啡屋形成对望,两个磨角形成一组对景。穿过通廊,就是读书自习区,运用了下察的形式,架空的自习空间具有良好的视角,顾客在疲劳时可以看看下面的空间与人群,顿时令人豁然开朗。
四、结语
本文试图将“观器十品”中的“原型”和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联系起来,将其运用于当代书吧室内设计中,打造具有传统意蕴的新型阅读零售空间。虽然“观器十品”中的观法是对古典园林的分析、提取、抽象而成,但通过设计实践发现,“观器十品”在室内设计中同样适用。当下地域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并成为潮流,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出“原型”而进行再设计无疑是当今环境设计的热点话题,意义深远,值得人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