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知天下秋
2023-08-31刘晓琳
文/刘晓琳
立秋
虽没有小暑、大暑炎热,但盛夏的威力还没有完全消退,秋阳依旧厉害,因此立秋前后很多地方仍处于炎热中,这段日子被称为“秋老虎”。蝉声也一直在耳边响,但再不是夏日不停歇的高歌猛进了。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渐告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走向衰落。植物是很敏感的,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物候知识
节气歌中“秋处露秋寒霜降”中“秋”,就是立秋。公历每年8 月7 日至9 日之间为立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开始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立秋过后五天,气温逐渐下降,清晨会有雾气产生。“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节令诗词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万梓琳
秋收后是古人团聚的日子,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佳作很多,有悲秋的,有诵秋的……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细致入微的感受,连风也变凉了。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了一副容颜,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民俗活动
立秋,收获季节到了。因此,民俗活动很多,有祭祀土地神的秋社,庆祝丰收的晒秋、秋忙会、秋田娱乐等,还有养生的贴秋膘、秋躺等。
啃秋活动。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立秋当日或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或在瓜棚里、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传达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夏天没有什么胃口,两三个月下来,大都要体重减轻。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也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处暑
炎热的暑气从此时开始渐渐消退,气温逐渐下降,白天热,早晚较之小暑、大暑稍微凉爽点。处暑是暑热与寒凉交替的季节,气候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到秋季的少雨干燥。人也感到皮肤紧绷绷的,嘴唇干得发裂,也就是“秋燥”。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给水稻施肥。
物候知识
立秋后的节气就是处暑,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 月23 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意为停止、结束。夏天终于正式谢幕,秋天上场。
黄芷琪
喻佳丽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鹰开始大量地捕猎鸟类,还会把猎物祭天。实际上是因为这个时节五谷丰登,鸟类数量很多,鹰把捕获的猎物陈列在地上,就像人们感恩祭天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草必枯干,花必凋残。”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会如此,有盛就有衰,有繁华就有衰落。天地万物开始凋零,秋天带来一片萧瑟之气。
“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此时,庄稼成熟了。
节令诗词
处暑后风雨
[元]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这是宋末元初仇远的作品,描绘了处暑时节诗人居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读来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处暑疾风骤雨带来的清凉,听到小儿在朗朗初秋中诵读诗书的声音。
民俗活动
处暑节气民俗活动也很多,比如祭拜土地神、祭祖活动,还有沿海的开渔节。处暑过,暑气止,开始迎来最美好的秋高气爽之时,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秋天出游的好时节。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处暑前后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民间会有中元节的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漂流,向水神祈求平安。后来演变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等。
吃鸭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徐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