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朝无题诗》的寺院情结

2023-08-31范霜玥

美与时代·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隐逸寺院

摘  要:《本朝无题诗》作为平安时代现存作品数量最多的汉诗集,在平安时代汉文学世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作为平安后期的代表作,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出现了大量与寺院相关的汉诗作品。这一现象与平安后期末法思想的渗透以及寺院的大量修建不无关联,同时经济问题也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中下层贵族不得不考量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本朝无题诗;寺院;隐逸

佐藤道生在《平安后期日本汉文学研究》一书中曾指出,平安后期纪传道出身的中下层文人贵族在难以实现“文章经国”思想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出了极大的绝望感,并对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1]。另一方面,平安后期的文人贵族身处贵族统治日落西山、武士阶层不断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之中,尽情游乐于山水园林之中、期盼投身于归隐生活以远离朝堂纷扰更是成为他们的心之所向。作为平安后期汉文学代表作,《本朝无题诗》自是承载着平安后期文人贵族浓厚的隐逸情怀。中川徳之助(1956)最早对《本朝无题诗》展开了研究,并指出《本朝无题诗》的汉诗作者对净土世界表现出了较高热情。佐藤道生(1990)、堀川贵司(1995)等研究者则明确指出《本朝无题诗》在部立设定上有模仿《扶桑集》《本朝丽藻》等汉诗集的痕迹,但其山寺倾向十分鲜明。《本朝无题诗》隐逸倾向与寺院的关联早已受到了关注,而寺院成为平安后期汉诗人们重要隐逸场所的成因亦值得讨论。

一、《本朝无题诗》及其寺院情结

林鹅峰在《本朝一人一首》中曾指出:“本朝文字风体,遂时变替。《怀风》其似古诗平;《凌云》《经国》,学唐诗而盛美也;延喜、天历之际,格调整齐而律体备矣;自《丽藻》以下,意到句不到,其既衰矣;自《无题诗》以后,官家无文字,吾不欲见之。”[2]其中,《本朝无题诗》作为平安后期汉文学代表作,共收录汉诗七百余首,是平安时代现存作品数量最多的汉诗集。与面向“公”的世界的敕撰三集、《本朝丽藻》《中右记部类纸背汉诗集》等作品所不同,《本朝无题诗》可谓是“私”诗的天下,共计30位诗人通过自己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平安后期的文人贵族在面对贵族政权逐渐衰败、武士阶层抬头的历史转换期时的内心世界。

《本朝无题诗》十卷本中共设立了37个部立,其中与寺院相关的内容较引人注目。实际上,佛教对平安时代的影响力早在初期就可见端倪,敕撰三集伊始便专门设立与佛教相关的部立。而到了《本朝无题诗》所在的日本院政时期,这一倾向更是一目了然,具体情况如下:

结合上表可明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思想越来越在日本汉诗世界乃至于平安时代文学中都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朝无题诗》十卷本中第八、第九卷分别为“山寺上”与“山寺中”,第十卷则由“山寺下”“杂寺”“禅房”与“山洞”四个部立构成。此外,值得注目的一点在于即便是没有划分到与寺院相关部立的诗作也多有远离俗世、向往净土的倾向。由此不难看出寺院对于《本朝无题诗》的不可忽视性。

净土教的流传与末法思想的盛行俨然成为了平安中后期的時代特征。源信在宽和元年(985)便在《往生要集》中直言末世即将到来。而根据《周书异记》的记载,释迦牟尼入灭的时间为公元前943年,如此推算永正七年(1052)即为末世元年。藤原赖通将其父藤原道长从六条左府源重信未亡人处购置的宇治别业[3]改造成寺院并于永正七年(1052)修建平等院凤凰堂并以九品来迎图、极乐净土图为装饰,同时在堂前修建如镜池塘,极大地来展现所谓西方净土的风貌。以平等院凤凰堂为代表,诸如此类的阿弥陀堂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另一方面,平安中后期还问世了各类往生传,其中以庆滋保胤所作《日本往生极乐记》为开端,陆续出现了诸如大江匡房所撰《续本朝往生传》、三善为康所作《拾遗往生传》《后拾遗往生记》、释莲禅所编《三外往生记》等往生传。丁国旗指出,院政期陆续出现的往生传仅是单纯记录往生事实而没有涉及往生之人的信仰问题,故而其目的主要在于宣传信仰[4]62。但不管上述往生传内容如何,往生传在平安中后期的大量出现本身就是净土教以及末法思想盛行的表征。大曾根章介曾在《本朝无题诗成立考·上》一文中指出《本朝无题诗》中关于寺院内容的大量出现与权贵崇拜佛教以及大规模修建寺院不无关系[5]。而寺院的大量修建则为《本朝无题诗》作者群的绝大部分人提供了远离喧嚣侵扰、暂忘世间忧愁的绝佳场所。

古院之西重巘头,梵宫遇雨思悠悠。云埋佛阁知山近,水溢禅庭称地幽。

住寺自令斜脚助。归家更被暗声留。素王教训時难留,缁侣交谈世似浮。

(本朝无题诗·31·藤原明衡·云林院西洞遇雨)

阿弥陀岭幽栖地,月属佳期明也明。皎洁桂轮秋老色,荒凉竹舍夜长情。

南飞塞雁高嘶雪,西望山僧独喜晴。满袖不干观念泪,一生偷待紫云迎。

(本朝无题诗·169·释莲禅·山家玩月)

甘从生涯疲编柳,如何俗境号夷蒲。射山多岁倦微宦,词苑今朝惭下愚。

缁素交游追日有,烟霞壮思每春无。无成徒老窮阎底,余喘几程太痛乎。

(本朝无题诗·214·藤原周光)

《本朝无题诗》中于寺院相关的诗作数量众多,仅“山寺”部与“杂寺”部所收汉诗就达到245首,在此仅列举三首。藤原明衡因起家出身遭受冷遇,年过40才通过对策,官职停滞五位下,近十年最终得以在晚年先后担任文章博士、东宫学士、大学头等翰林要职。这首汉诗中明衡以寺院使得夜雨不停之名一表愿意留在寺院中享受幽静景色、感受佛教熏陶之实,其中对于寺院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离朝堂暂得闲适之情的追求可谓溢于言表;释莲禅在40岁之前便已出家,其作品多为吟诵山居或漂泊生活、游历山寺向往净土之作,是《本朝无题诗》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在上述汉诗中“紫云”一词指念佛修行之人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会驾紫色云彩前来迎接,释莲禅通过该词向我们形象展现了其对净土世界的向往;藤原周光则是《本朝无题诗》中收录作品数最多的诗人,诗歌收录共计101首,达到总数的13%。周光仕途不遇,在45岁时才通过省试成为文章生,64岁时叙爵并从五位下任同名官职检非违使,不久便开始了4年左右的辞官归隐生活。后于70岁返回朝堂,然依旧无所成就,最终官阶为五位上、任大监物。周光的一生用终生不遇加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若是没有藤原忠通的赏识更是终生碌碌无为。因此与僧侣交游、于闲暇之时游历寺院不仅能够宽慰官场不得志、暂时远离俗世纷扰,更是成为周光心中的一种强烈向往。

二、寺院修建与隐逸倾向

(一)佛教思想与隐逸倾向的共通性

村上天皇时代之后,贵族及文人双重等级桎梏之下的中下层贵族,如庆滋保胤、橘正通等人对当时盛行的净土思想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向往之意,其中源信所编《往生要集》在僧俗之间广为流传。而这一状况在进入当时所谓的末世后更是展露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与平安中期的汉诗集《本朝丽藻》相比,《本朝无题诗》作者群的贵族化成分显然是远远降低了。《本朝无题诗》中共收录了30位诗人的作品,其作者群中也有藤原忠通这样位列摄关大臣之位的权贵亦或是藤原通宪、藤原季刚这样有幸被提拔为院近臣的宠儿,但是绝大部分成员都是处于政权统治之下的中下层贵族。在不得志的人生际遇下,这些中下层贵族亦是对净土教与末法思想表现出了十足的积极性,或是时常游历意境深远的寺院,或是与寺院僧人频繁交游,或是直言投身净土之意。空寂幽静的佛门、玄妙深奥的佛理使其暂忘荣辱得失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而这本身便与弃俗离世、超逸自在的隐士行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居住环境而言,寺院与传统的隐士居所存在相似之处。佛教中强调山林修行,早在日本奈良时期开始便与山岳信仰紧密相连,《类聚国史后编》中便有“施僧延尊、圣基、善行、文延等四人以其在山中苦行修道也”的记载。而将真言宗传入日本的空海亦于弘仁七年(816)发愿要在高野山修建寺院;将天台宗传入日本的最澄则曾于弘仁九年(818)也制定了“山修山学十二年”的制度,倡导山林佛教[4]63。随后,山林修行在日本蔚然成风,这一点通过《本朝无题诗》中专门设立“山寺”部并分别上中下三个部分便可一目了然。寺院多修建在云鹤相拥、环境幽深的山林之中,这与传统隐士身居山野、与世人极少交往的归隐生活十分相似。

从佛教思想内涵而言,寺院亦与隐逸文化存在共通之处。佛教思想就本质而言属于出世思想,宣扬远离俗世烦恼、向往净土世界,这与隐逸文化强调舍弃荣辱得失、对世俗价值的疏离比较类似。而每每论及隐逸文化,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大致是老庄逍遥式的隐逸。老子强调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认为需要消解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心灵的侵扰从而使人达到知足常乐的状态。因此,远离人世、隐于山水之中度过自在闲适的生活便是老子所提倡的隐逸方式。庄子则在此基础上指出隐逸在心不在身的理念:“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6]对于老庄而言,隐逸与形式无关,不管是身居山野之中还是喧闹人世之间,只要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豁达恬淡就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精进人生修行、追求超然境界。而佛教亦是认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修行达到佛在心中的境界。对于心存佛法之人而言,出家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平安中后期出现了很多在家修行者,如平安中期佛教虔诚的信仰者庆滋保胤在出家前便在家宅中过着“在朝身暂随王事,在家心永归佛那”(本朝文粹·卷十二·池亭记)的生活。因此,就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闲静而言,身处承载着佛教思想的寺院实际上是与老庄逍遥式的隐逸方式共通的。

(二)经济考量下的选择

对于久不得志、无缘靠近权力中心的这些中下层贵族而言,游乐山水园林、向往隐逸生活自然成为了他们逃离艰难政治世界、用以宽慰自身的优选项。然而正如晋朝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所言“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亦或是唐朝白居易在《中隐》中所作“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身居山林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本朝无题诗》30位诗人中真正意义上有隐遁经历的大抵仅藤原周光、释莲禅二人,有明确出家经历者也仅六人。《本朝无题诗》作者群中的绝大部分人一方面向往隐逸生活,另一方面又没有下定决心真正远离政治世界,因此多有“优游斯处感难尽,其奈相催归架何”(本朝无题诗·306·藤原周光)、“一日因何辞俗寰,城南勝境眺望闲”(本朝无题诗·409·惟宗孝言)这样暂时忘却忧伤、远离俗世烦扰的诗作。对于选择“朝隐”道路的这些诗人而言,环境幽静、景色优美之处自然成为他们的心之所向。

平安中期颇具盛名的汉文作品《池亭记》通常认为是受到了白居易《池上篇并序》以及兼明亲王同名作品《池亭记》的直接影响。庆滋保胤在作品中直言:“上择萧相国穷僻之地,下慕仲长统清旷之居。”其中,仲长统曾描绘出一幅心中所想的隐居生活图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白居易亦在《池上篇并序》中展现了自己的“退老之所”:“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不难看出,不论是仲长统所向往的隐居之所,抑或是白居易晚年在长安的居所都是闲适度日的绝佳之地。然而想要拥有这样的闲静宅院,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年逾五十的庆滋保胤在《池亭记》中描绘的“況乎春有东岸之柳,细烟袅娜;夏有北户之竹,清风飒然;秋有西窗之月,可以披书;冬有南檐之日,可以炙背”的居所亦是在具平亲王的大力幫助之下才得到的[7]。而对于《本朝无题诗》汉诗世界中长期处于窘迫仕途、无权亦无钱的中下层贵族来说,想要拥有这样的闲静居所可谓是难上加难。自不必说,这些远离权力中心的中下层贵族有时亦得以跟随权贵游历如“深涧哀猿怀树叫,孤沙惊鹭带魚飞。春风闲处柳摇缓,暮雨暗时山见稀”(本朝无题诗·415·藤原忠通)的富家别业、“篱竹萧疏烟叶透,庭芜莽苍露华繁。午时药饵摧茶灶,卯刻芳蓼酌桂罇。学雨寒声松对户,经霜脆色柳当门”(本朝无题诗·396·九日游城南别业·源时纲)的城南别业、“西都胜绝一幽庄,地富风流少比方。断续烟岚连远水,阴晴雾雨映斜阳”(本朝无题诗·389·藤原敦光)的西院亭别业等景胜优美、可供吟诗作画与行酒作乐的别业,并且多数时候是怀揣着有如“陋巷唯愁添雪鬓,俗寰未得端塵机。钦贤馆下愚庸士,内举恩容偷庶几”(本朝无题诗·383·藤原敦光)所述无比感激与庆幸之意。这样的闲适生活自然是令人心生向往的,但是对于权贵而言闲适游历名所的兴致并非随时都有,对于中下层贵族而言亦不是每一次都有资格前往。

因此,在以自身经济条件无法购入真正属于自己的闲适宅邸以及平安后期寺院的大量修建的考量下,投身寺院似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身处窘境的中下层贵族逃离俗世较为不错的手段,这一点从《本朝无题诗》专门设立“山寺”部与“杂寺”部便可得知。一方面,寺院通常修建于环境优美、安静幽深的山林之中,符合隐逸倾向享受山林之乐、远离俗世侵扰的需求;另一方面,与需要有幸得到随行机会才可一览的权贵宅邸所不同,中下层贵族在闲暇之际便可较为随性地造访寺院。不用花费大价钱购置宅邸、游历时间上亦有较高的自由度,同时还可以在浓厚佛教氛围下暂避俗世、追求佛法以提升思想造诣,这对于这些中下层贵族来说又何乐而不为?

三、结语

作为平安时代汉诗集大成之作,《本朝无题诗》在平安时代汉文学世界中有着重要意义,而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出现了大量与寺院相关的作品并专门设立了“山寺”与“杂寺”两个部立。《本朝无题诗》中绝大部分中下层贵族在末法思想的有力渗透以及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悲切心境下对净土世界表现出了强烈的向往之情。这一点正如大曾根章介所指出的那样,寺院内容的大量出现与佛教向往以及寺院的大规模修建不无关系。同时,经济条件也成为无权无钱的中下层贵族不得不考量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无法凭借自身经济条件购入心仪的宅邸,另一方面大量出现的寺院又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游历并且不用花费金钱的绝胜之地,如此一来更是加深了他们对于闲暇之际游历寺院、感受山林之乐的想法。

注释:

①《本朝无题诗》传本系统有二:一是内阁文库为代表的三卷本;二是群书类从为代表的十卷本。今参照以十卷本为底本进行校勘的《本朝无题诗全注译》(本间洋一.本朝無題詩全注訳[M].东京:新典社,1992、1993、1994)。本文所引汉诗皆使用简体字。

②本文所选文本主要参照《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一书(肖瑞峰.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中所举平安时代前、中、末期代表作,分别为敕撰三集、《本朝丽藻》与《本朝无题诗》。其中《凌云集》并没有划分部立,故不在文內表格之中。

参考文献:

佐藤道生.平安後期日本漢文学の研究[M].东京:笠间书院,2003:19-20.

[2]林鹅峰.本朝一人一首[M].内阁文库,宽文5年本:209-210.

[3]稗田尚人.藤原道長の別業経営と宇治別業·桂別業の歴史的位置づけ[J].历史文化社会论议座纪要13,2016:31.

[4]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62.

[5]大曾根章介.「本朝無題詩」成立考·上[J].东京大学国语国文学会编37(5),1960:52.

[6]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8:555.

[7] 丁晓霞.庆滋保胤思想研究——以《池亭记》为中心[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12:1.

作者简介:范霜玥,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汉文学。

猜你喜欢

隐逸寺院
Fantasy and reality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宽恕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唐朝休沐诗研究
云林画松以树比德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