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08-31王香莲
王香莲
摘 要:新型工业化是贵州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贵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本文在对贵州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快推进生态化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大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推进工业生态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健全生态文明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生态文明 协调发展 路径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走什么样的道路来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是我们在新世纪新征程中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①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②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在这种大背景下,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奋力推动贵州工业大突破,全力打造贵州工业经济“升级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工业发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四五”时期,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发挥贵州生态资源比较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既是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入融合的现代产业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努力实现贵州后发赶超、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推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大平台
(一)加快推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
贵州省自实施“5个100”工程以来,工业园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的历程。“十三五”时期,全省建成2个千亿级园区、19个200亿元以上园区、38个百亿元以上园区,有力推动了煤电、化工、建材、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石鑫玄武岩、合众锰业等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培育了煤层气新能源、新医药大健康、农特产品加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尽管贵州仍在不断地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园区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新形势下,贵州工业园区依旧存在着转型升级乏力、发展参差不齐、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园区吸引力弱以及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这些大大限制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提质增效。因此,“十四五”时期,贵州应继续以十大工业产业为主要发力点,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加强煤钢电、煤电化建材、煤电冶金建材等一体化产业循环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产业;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推动园区生态化,在园区设计规划、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着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二)立足比较优势,抓好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化是当今社会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要求。近年来,贵州以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取得了新成效,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然而由于贵州工业产品层次相对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对此,一是要大力实施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发挥各地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力等比较优势,以开发区为主平台,认真选准并研究制定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方案,拟定量化可行的目标和措施,引导优质资源、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等向开发区集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省重点主攻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十大工业产业,市、州、县主攻1-3个产业。着力推进铝、锰、钢铁、铁合金、磷化工和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烟草、白酒、民族制药、绿色食品、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壮大大數据、酱香白酒、特色新材料、现代中药民族药、精细磷煤化工等5个支柱型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与文化创意等6个产业;挖掘交通枢纽、劳动力富集等潜在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把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吸引中小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集聚;加大产业间的整合力度,优化产业链、资金链和供应链,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健全监控监测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工业园区整体良性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运用,推进工业生态化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上的支持,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保障;要围绕贵州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人员等,加强对绿色制造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尤其是磷化工、煤化工等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快开发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产品;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应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绿色工艺技术节能降耗,实现产业链生态化。同时政府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发挥高新技术对实现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的研发,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开展磷石膏、赤泥、电解锰渣等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与关联行业开展耦合联动,积极探索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打造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促进贵州工业朝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方向发展。
(三)发挥社会民众的参与作用
科技的创新与成果的应用,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鼓励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营造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一)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的资源环境严峻制约难题,以保护地球、造福人类,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永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体,企业应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观念,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把企业的“废料”变成再生产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经济生态化;要积极采取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抓好煤炭、化工、电力、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到最低;要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以减轻资源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这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二)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历史实践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者,政府应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加强对各企业生产环节的引导与管控,构建蕴含有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结构、废物排放成分、污染物处置水平等监测结果的企业数据库,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污染等进行系统的监管与评估,对数据库中的优秀企业,及时总结工作成效、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对低效率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和风险评估,对破坏和使用资源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健全公开透明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规范性的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目标与方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创建“无废企业”;加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推进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这样既能提高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还能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四、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態文明融合共生
(一)发挥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作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理念融入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制定出台工业节能、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编制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碳达峰路线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综合运用行政、税收、价格等手段,规范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促使经济个体把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做到能自觉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保障贵州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符合生态规律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
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①近年来,贵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但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确保工业强省与生态立省相互协调,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法规中,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对排污未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强制其停产或者技术升级改造;加强执法监督,限制使用破坏生态环境的原材料,对那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
(三)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生态效益等建设指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用能效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任何重大经济社会决策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并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否则一律不得实施和生效,从源头上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①
(四)健全工作机制,开展绿色“领跑者”行动
重视绿色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从技术扶持、市场开拓、金融服务、人才培育、资金奖励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横向联动,持续加大全省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省级重点培育打造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工业龙头企业,市、县两级重点培育打造五十亿级、十亿级工业龙头企业,使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助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工业产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节能标杆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区和节水型标杆园区,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鼓励并扶持企业开发高性能、高质量、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加大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优质产品供给。
(五)完善公众参与的环保监测监控体系
向社会公开环保信息,保障公众维护环境权益。畅通市长信箱、区长电话、网上微博等各类政民互通渠道,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利用多种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如开展“保护饮用水源地”“护林植树大行动”“低碳出行”等主题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构建全民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和相互协调的社会行动体系。
五、结语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全省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关怀,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大礼包”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有力解决资源粗放式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奋力推动《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着力构建富有区域特色、契合时代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助推贵州新型工业化新跨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