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阈推进乡村振兴深层次发展

2023-08-31杨增辉袁泉

今日财富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杨增辉?袁泉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系统化、深入化、规范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壮大、乡村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从性质上看,实现乡村振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发展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新的历史阶段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是目前主要的工作与任务,也是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进入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乡村作为我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研究与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产业建设,加大乡村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发展,指引乡村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一支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基层党员队伍,确保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发展、谋福祉。

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推动者是人,相关基层干部的能力更是直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具体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部分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薄弱,对于党的相关政策不能及时地贯彻落实,严重违背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长期积累就会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效果,乡村振兴战略得不到贯彻,直接影响乡村的发展。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养问题,对党和政府政策的具体内核不能很好理解和把握,没有公共服务意识,做不到实事求是,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人民群众,违背工作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给基层人民群众造成不好的影响。加强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乡村基层党员的建设热情,从各领域对乡村的发展进行指导,加强乡村基层党建意义重大,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头堡”。加强了党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才有了“主心骨”,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

二、找准历史方位,加快乡村生产力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发展,就必须找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面对人口规模基数大,贫困人口比重低却数量多的局面,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灭了绝对贫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面对人口规模巨大这一不变的基本国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任务艰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城镇化率较低,除农村和城市发展差异较大外,部分地区农村之间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性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人均发展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不能够急于求成,要深刻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实现目标,充分发展、平衡发展,加快乡村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进乡村战略向深层次发展,就必须推动乡村的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对乡村农业进行多元化应用探索,发挥多功能效用,拉长乡村产业的产业链条,增加乡村产业的韧性,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在稳定粮食产量与质量保障、工业原料供给、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增加乡村产业多样性,提高乡村产品的附加值。对乡村产业的特色进行挖掘开发。乡村产业特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做精做强乡村产业,依靠乡村头部产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引导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多元趋势融合发展,按照需求侧分化发展的实际推动农业供给侧变革,促进整体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将乡村新型产业模式与传统乡村产业模式进行融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靠数字技术,促进乡村产业的精细化、高效化以及高回报率的提升,对市场进行充分考察,破解以往城乡之间区位空间的限制和生产信息不对等的处境,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环境,加快构建城乡产业双核驱动,循环发展,实现乡村产业链条的加长及升级,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积极打造极具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产业品牌,拓展乡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共同富裕协同推进。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群众现代化素养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发展,就必须要发挥人才对乡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乡村发展重点在于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目前,第三产业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机械智能化,乡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呈现出数字化特征,面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离开农村,乡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乡村土地荒废严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其关键就在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加强科学技术培养,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二者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加大对青年人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村民在乡村建设中,有效参与乡村治理,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核心力量,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

乡村人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一股关键力量,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要素。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发展制度,为乡村人才返乡下乡创造多樣渠道,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培养第二第三产业人才。因地制宜开展精准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动企校合作,整合培训资源,展开多元化教育,分层次打造复合型人才,利用数字科技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学习惠农政策,提升乡村群众对政策的正确理解,依托线下产业或田间实践基地,将理论付诸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乡村人才综合素养。培养乡村人才,要落实乡村人才发展的机制建设,保证人才队伍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对先进领军人才要重点培养,发挥先进人才带头作用,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制定转型人才创业发展计划,激励他们进行科技研究,成果转化。通过搭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人才服务重心等平台为乡村人才提供服务,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权益保护。在培养乡村人才中,重视交流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推动乡村志愿者等短期人才服务乡村,引导他们坚定乡村大有可为的理想信念,促进乡村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构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特派员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拓宽发展渠道,全方位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服务。党和政府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要坚定落实,扩大乡村“三支一扶”的规模,落实“大学生村官”等人才制度,积极引进人才,为乡村人才拓宽渠道。

四、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层次发展,就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乡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分布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树立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自信魅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不能够单一地看物质文明发展,要对乡村文化积极保护,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优秀特色文化,二者相互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层次发展的同时提升村民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建设乡村现代化。

乡村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乡村文化极具地方资源特色,具有乡土情结的中国人意识中会自然维护乡村文化秩序,乡村文化不是城市那种自然的代入式文化,不能够简单地进行移植。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乡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农耕历史中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乡村特色文化要进行传承,并完善传承体系,立足现有情况,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出台相应政策,加强乡村文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注重借鉴新兴的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摆脱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播困境,组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文化传播活动,将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乡村精神文明相结合,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建设,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塑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认知,提高他们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认知能力。积极开发乡村优秀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乡土文化载体,可以高质量地体现出地域,民族等多样化特征,必須推进现代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文化根基。

五、坚持绿色发展,维护可持续发展根基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层次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维护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根基。小河里的鱼虾、山上的野果是大多数人对乡村童年的记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经济化迅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这也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重要问题,严重破坏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过程中,要深刻意识到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深刻领悟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将其作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指南,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产业的开放与升级,凡是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一定要慎重决策,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态度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强乡村生态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治理格局,统筹各级治理主体,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群众等三类主体的共同体意识,在政策渠道与理念创新、社会舆论与监督治理、直接受益群体与改善参与中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尤其是对农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思想观念,他们作为直接受益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强化直接受益人的责任和担当。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制度的财政保障政策,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投资保护,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落实问责制度,树立底线意识。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更好地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完成。就要把握乡村振兴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立足中国国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战略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战略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