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生态农业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2023-08-31王学翠

今日财富 2023年2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民农业

王学翠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所在,从业者需要加强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以生态环保理念为依据,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解决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保证乡村经济发展质量。

一、生态农业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农业生态方面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现阶段,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化肥、农药等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大众的健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因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因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不断增加。

其次,塑料薄膜和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廣泛应用,使用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如果没有及时回收还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造成土壤污染的塑料薄膜和地膜达数万吨以上。另外,大量使用塑料薄膜和地膜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再次,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一些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这些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对这些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也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在农村一些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还有一些地区养殖场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严重,环境的破坏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农业结构方面的影响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为此,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为前提,重视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目前我国很多农民缺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农民技能方面培训,使其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法,能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

(三)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生产模式,强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实现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经济逐渐多元化,而农业经济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到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下做好创新,以多元化为需求,引入相应的经营模式,进而保证经济的创新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新型的发展理念,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上开展全方位推动,使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二、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产业模式落后,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会格外重视农业效益,这样就会导致农机设备以及科技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短板。同时,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在推广过程中,其机制也存在问题,各类先进科技设备无法转化为生产资料,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是使用化肥农药开展生产,这样会加大环境污染出现的概率,并且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其次,发展资源不足。主要是指生态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才能完成系统化的创新。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投入回报比例与时间都不具备相应优势,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积极性。从目前来看,只有部分小规模的区域参与到生态农业体系之中,大部分区域的个体人员以及企业都没有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人才力量过于薄弱。

三、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采取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一)因地制宜,制定总体规范

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规划,让其发展符合实际发展要求,满足当地乡村经济发展需求。首先,要对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农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以提高生态农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生态农业水平。其次,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在生态农业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在北方地区可以将生态农业划分为北部生态农业区、中部平原农业区和南部山区农业区。在南方地区可以将生态农业划分为南部丘陵山地农业区和北部平原农业区。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

(二)选准发展突破口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只有从生态农业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才能让其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所以,在具体活动中要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如农作物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同时,政府要增加政策扶持,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比如建设大型沼气池、生态示范园等,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例如,江苏省阜宁县南庄镇从2003年开始实施“沼气池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生态农业种植活动,在一些主要河道修建了小型拦河坝,并在堤坝上种植了各类绿色植物。同时还在村庄周边建设了“一池三改”示范基地12个,每个基地种植各类果树300多株、花卉100余株。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建成沼气池近3000口、生态示范园23个、绿色村庄10个。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为了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我国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许多地方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建设活动。同时为了扩大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各级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来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指导和扶持。如福建省印发了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政策,以做强做优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强镇和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专业村,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活动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活动。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夯实生态农业基础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投资计划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对生态农业项目进行财政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此外,政府還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立足环境承载力

生态农业是一种将农业、农村和农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模式,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根本目的。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要做好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只有加强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那些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超标农药和化肥等行为,要进行严格处罚。最后,要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做好基础生态环境整治

首先,要建立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让农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农作物。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有效处理。最后,要加强对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产品的监管力度。对这些产品要加大检验力度,确保不会对大众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六)构建完善的生态服务机制

在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很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都缺乏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农民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还有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农资经营商与农民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等问题,这就会导致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农资经营商之间的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对农资经营商进行培训。建立合理的销售渠道,让农民生产无忧,销售无忧。有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效。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是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要以生态发展为原则,做好生态资源开发,立足生态农业特点,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路径,提高先进技术利用率,让节能环保设备服务于乡村经济发展,建立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巩固乡村经济地位。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