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3-08-31段培燕
段培燕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 亳州236801)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势如破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03-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截至 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达10.12亿,较上年同期增长7 770万,占网民整体的 94.8%;从年龄分布看,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2%、19.6%,年轻人成为短视频的深度用户和忠实拥趸。面对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所引起的“热”现象以及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学者们分别从供给端视角——短视频的内在生产机制、本质特征、影响作用(2)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新闻界》2019年第1期,第34-43页。③徐志翔:《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遏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2期,第71-73页。王萌苏:《逻辑、困境与提升: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124-128页。⑤吴琼、林冬芳:《短视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进路》,《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0期,第89-94页。,供需融合的视角——短视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进路(3)隋文馨、秦燕、黎红友:《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12-118页。⑦李佩洁:《“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研究》,《江淮论坛》2021年第4期,第183-188页。⑧白林驰:《融媒体时代短视频融入思政教育新路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32期,第30-32页。等进行探讨。然而,针对短视频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被弱化、虚化这一难点,尚未有文献进行深入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鼓励他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志气”,而统领“三气”于一体的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做足功夫。面对短视频场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危”与“机”,教育者如何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短视频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
短视频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介质于一体的多模态传播媒介,创作门槛低,鼓励UGC(用户生产内容)内容创作,视频时长较短但信息负载量大,交互性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在信息接收、知识传递、情感补偿、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短视频叙事功能强大,弥补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不深入的弊端
“叙事是一种讲述性的、表演性的行为事件,是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4)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叙述者可以通过口头交流、书面作品、视觉故事等方式分享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看法以及个人的体验等,而“讲故事的最好方式是视频,这种内容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5)高宏存、马亚敏:《移动短视频生产的“众神狂欢”与秩序治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47-54页。。因为“对于一种传播媒介来说,它能传播怎样的信息,承载什么样的故事,让接受者接受怎样的信息,得到什么样的感觉,是与其技术特征、容纳符码的能力相关的”(6)聂庆璞:《网络叙事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按照达夫特等划分贫富媒体的标准——“反馈速度,多线索沟通能力,语言使用能力以及传递感受和情感的能力”(7)转引自南希·K.拜厄姆著,董晨宇、唐悦哲译:《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7页。,短视频属于富媒体,具有较强的技术可供性和容纳能力,能给用户带来极强的社会临场感,以一种超越时空间隔的方式加强“对他人作为‘真实者’和‘在场者’的感知程度”(8)南希·K.拜厄姆著,董晨宇、唐悦哲译:《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7页。,实现互动双方对特定情境的共感、共鸣与共情。这也决定了短视频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和特定的传播优势。第一,短视频叙事方式多样化,弥补传统课堂教育单一、单向影响的弊端。传统课堂教育强调集体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输出方式一致,与学生关注信息的兴趣点以及切入点等动力机制难于达成一致,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短视频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借助声音、图片、图像、音乐和视频等多模态媒介叙事方式,全方面、立体化地为学生打造出一个新的认知场景,既满足了学生关注信息的不同动力需求,又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听声观影”中实现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情感的认同。第二,短视频叙事视角平民化、个体化,契合受众心理。在叙事展开过程中,一方面,“受众与文本之间产生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回归的可能,受众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进行身份的游离,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猎奇的心理,而且实现了自我与他者的共鸣”(9)梁岩、张前程:《从Vlog到“Vlog+”:短视频叙事的美学实践》,《青年记者》2021年第10期,第93-94页。;另一方面,短视频通过“以小事件典型性放大吸引观众,以大事件客观性精炼反映民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媒的个性化叙事”(10)肖鑫、张兴宇、徐拂洋:《叙事品性、传播心理与模式突破:5G时代短视频的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21期,第94-96页。。这种个体化、平民化的小切口和微故事的叙事视角,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达成对家国和时代的真实感知与真切认同。
(二)短视频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突破了传统教育单向独导的师生关系
UGC模式是短视频平台运营的主要特征,每个人在视频社区既可以作为教育者向他人发布信息、分享资源、表达意见、提供建议、施加影响,也可以作为受教育者接受他人的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边界日趋模糊,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中心地位被动摇,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格局,具有广泛的积极作用。首先,教育合力得到增强。在短视频场域中,人人既是叙事者,又是倾听者,更是评价者。多重角色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突破了单一角色视域和立场的局限性,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构建起一种综合的内在影响力。这种内在影响力表现在,个体能够被允许在某一瞬间抽身离去,而作为一个中立的旁观者去观看、思考评论区所再现的意见的表达和表达的意见的集聚与回应,从而形成一种隐形的自我教育,或者肯定自我、增强效能感,或者主动修正错误、改变失调认知。另外,短视频场域全景式的舆论环境,也能够形成一种群体压力和群体监督,强化大学生既有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促进其消极思想向主流价值转变。其次,新型朋辈关系影响深远。短视频能营造出较强的社会临场感,情境性高、感染性强,这种技术上的可供性和可及性既为大学生构建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朋辈关系,又为其相互学习打破了时空、心理上的物理阻隔。因此,这种新型朋辈关系在影响力度、深度、广度、可信度上优于传统朋辈关系。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2020年抗疫实践中,有用户记录了最美“90后”、逆向而行的“00后”、“少年不缺席”等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些视频呈现出青年人的逆行之举、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临危不惧的责任担当与勇气等,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了样、定了标,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何为理想信念、为何要具有理想信念作了鲜活注解。新型朋辈关系中思想、行为的替代性强化功能,已经延伸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难以辐射到的地方,成为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强有力的补充。
(三)短视频传播方式“跨时空性”,超越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性
短视频传播具有自由流动的网络一般特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进入或切换不同视频平台,进行观看、学习、点赞、评论、转发或者重新创作视频等网络互动行为。这种“去空间化”“去时间化”的社交场景,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扩展了教育空间,丰富了教育资源,推进了共享教育。一方面,它优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是促使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重要基础。就教育空间来说,短视频传播突破了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避免了封闭空间给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制约,超越了微信、QQ等虚拟社群传播的人数限制,具有开放性和广延性的特点,对大学生发挥了空间道德教育的功能;就教育资源来看,短视频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包容量,这不仅反映在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上,如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和表情包等媒介形态,还反映在信息链之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上,为大学生认知、理解、认同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多维的信息通道,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它实现了共享教育,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在克服囿于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的狭隘性方面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与共享。”(11)丁钢:《面向现实与未来,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光明日报》2017年8月8日,第1版。共享教育理念是基于非正式学习、非系统知识和能力培养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尤其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需要被重新认知与定义。从某种程度上看,短视频传播就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共享路径,尊重个体需求差异的非正式、非系统的生活化学习模式,推动了共享教育理念向现实的转化。这样有利于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入日常,贴近大学生生活,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也有利于找到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的着力点,防止空洞无物的道德说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四)短视频的弱传播特征,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相较于强传播,弱传播是指“舆论世界弱者优势的传播现象,有时也指运用弱传播理论进行的传播策略”(12)邹振东:《弱传播》,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所谓舆论世界的弱者优势,从舆论的主客体关系地位来看,可以理解为弱者的利益诉求、精神渴盼、愿望表达、价值关切,在舆论世界比在平行的现实世界能够得到优先的关注和满足。换句话说,现实世界的弱者在舆论世界中被赋予强者的角色和地位,凸显出弱者在舆论世界的强力量。从传播策略上看,舆论世界强调“用户中心”,传播过程强调感性传播和情感传播,例如: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感性化,传播主客体关系的高情感、弱规则化等。所有的传播要素都体现出“弱”“轻”的属性,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短视频的传播环境具有显明的弱传播特征:一是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如受众就某信息是否关注、关注时间长短、以怎样的方式关注,皆以自身现实条件为中心来展开;二是短视频内容生产和表达方式感性化、形象化,如卡通漫画、二次元、表情包、动态图、具有节奏感或情绪感的音乐等都是短视频内容生产常采用的元素,契合短视频场域受众的认知方式和接收方式;三是短视频场域的显性规则架构被削弱,有利于受众表达与聚集,如受众可以对相关议题进行原创性评价,也可以附和他人意见进行点赞、转发,还可以就他人意见进行反驳。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短视频场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主要体现在:短视频具有丰富的内容选项,且主题呈现日常化、个性化,在保障大学生拥有充分选择权的基础上强化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短视频内容主题呈现方式感性化、萌化,增强了视频的娱乐效果,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赋予学习活动更多的趣味性;短视频使社交规则弱化,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表达。总之,短视频在大学生寻求解放自我、释放自我的同时,也为教育者创造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空间场域,有利于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二、短视频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13)尼尔·波茨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32 页。辩证看待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就是既要看到它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也要正视其带来的挑战。
(一)短视频叙事主体多元化,妨碍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共同价值观
“短视频的叙事性与价值性密不可分,它作为一种内在蕴含主旨性、可重构性的多媒体样式,不是脱离主体理念的自在的物化劳动,而是夹杂着生产者自身的价值观。”(14)金瑶梅、徐志军:《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9期,第88-92页。不同的叙事主体立场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价值共识形成困难,不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共同价值观。根据短视频生产主体类型来划分,有“普通用户、专业用户和专门机构负责生产”(15)杨国辉:《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33-136页。三种创作模式。普通用户即非专业的普通个人,其生产的视频具有制作简单、商业价值低、无盈利目的、强社交属性等特点(16)杨国辉:《网络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第133-136页。。大学生群体是此类视频的创作主体之一。视频内容多以记录生活、翻新模仿行为来实现表达自我、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短视频以内容为“媒”,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下,勾连起具有相同兴趣、偏好、认知和价值观的不同个体,使其活动在圈群组织中相互交流、彼此影响。而圈群属性的背后是价值认知的“不通约”,表现出“你唱你的,我说我的”的分裂对抗性。个体、部落价值凌驾于集体、共同体之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诸如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机构的专业用户和专门生产机构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等)进行“乔装”后植入短视频作品中,引诱用户特别是涉世不深、三观不稳的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中产生情感共鸣,对其进行价值同化教育。还有一些短视频生产商以逐利为目的,制作的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不少低俗、恶俗、庸俗、媚俗的内容,更有甚者靠扭曲事实、戏谑历史、“黑暗爆料”等逆向营销方式吸睛吸粉、博得关注、获得“红利”。大学生辨识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导致价值迷失和信念缺失。短视频叙事主体多元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度。
(二)短视频传播内容碎片化,解构大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认知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感知的过程,其中包括感觉和知觉的潜意识,记忆、思维的有意识活动”(17)孙瑞婷:《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45 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整体建构过程。然而,短视频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解构了大学生在认知和思维上的整体性,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展开。首先,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容易使学生形成认知偏见。短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在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五六分钟的时间限度内向用户推送高密度的信息资源,但“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播模式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传递及理论的‘简单化’解读”(18)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期,第93-97页。,牺牲了理论知识严密且完整的逻辑论证体系,造成的结果是理论知识虽有“骨架”,但无“血”更无“肉”。大学生习惯于这种知识接收模式后,会形成认知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停留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层认识上,导致认知定力不足,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机会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动摇了大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根基。其次,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容易使学生形成认知错觉。大学生以为通过浏览这种碎片化、片段式的“没有根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19)尼尔·波茨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 页。,能够懂得很多,但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一方面,由于短视频所传递出的过量信息里充斥了大量的“噪音”,大学生理性思维、辨别能力不足,很难有效分辨。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处理和分辨信息能力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短视频所呈现出的信息更新速度快、更新频率高、产出数量大。基于此矛盾张力,大学生通常以符合自己既有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筛选,易导致“信息茧房”效应,限制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错觉。以上种种现象既降低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深度,也削弱了大学生坚守理想信念的认知定力和情感定力,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展开。
(三)短视频传播环境泛娱乐化,消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短视频传播环境泛娱乐化表现在技术手段娱乐化和信息内容娱乐化,目的在于满足用户的感官愉悦和即时获得的心理需求。围绕这两种需求而形成的过度娱乐化的传播环境,对大学生养成奋斗精神所需要的人生态度、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构成威胁,基于此环境下形塑的个人奋斗观与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产生冲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效度。首先,短视频的过度娱乐化消解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超强的技术供给增强了短视频媒介的娱乐功能。以抖音为例,一键式创作流程,美颜滤镜、潮流动感音乐、视频情境样式繁多外加各种特效,让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重塑自我形象,实现精致化呈现,受到以追求新颖、刺激及渴望表现自我的大学生的追捧。这种无须费力便可获得情感、心理和精神满足的娱乐方式,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拟态环境”,误导其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由此给学生个体发展带来双重困境:一是沉溺于超强技术营造的虚假幻境,提前步入理想之我,否定现实自我;二是难以适应“镜中”之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张力,以现实否定理想,导致躺平主义、“佛系”观念盛行,甚至理想信念缺失。其次,短视频的过度娱乐化导致了大学生精神懈怠。短视频能够异军突起、吸引用户注意力,除了时限较短外,“内容为王”是其主要原因。内容制胜的前提是给用户投喂时新、潮流、不烧脑的信息,因此热点新闻事件、娱乐明星八卦、无厘头搞笑搞怪、哗众取宠行为等“无营养”的信息成为短视频主流。然而,长期沉浸于“狂欢”的娱乐环境中,容易使大学生脱离现实,因为“精神力量可能已经困倦、已经衰竭,以至于以往的目标和价值不适合了,再也找不到信仰”(20)尼采著,孙周兴译:《权力意志》(上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01页。。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消极的人生态度,滋生了享乐主义倾向。另外,当前“网红”职业受到追捧,给大学生带来一种低付出高回报、低门槛高成就的错觉,传递出一种不奋斗、少奋斗就可获得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错误取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奋斗观。
(四)短视频传播形式感性化,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
主题内容契合受众兴趣爱好、内容价值符合底层逻辑、意义呈现具有“未定性”、表达方式简单形象易复制、反馈速度及时高效易抵达等,决定了短视频传播形式的表象化、感性化特征,这种传播形式不利于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短视频场域展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重”的特性在“轻”的舆论世界中不具有传播竞争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宏观性、严肃性以及目的明确性等“重”特性,与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存在较大的疏离,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第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需要深入思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深层问题,而短视频场域更关注“是什么”的表层问题。大学阶段是理性思维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最需要具有思想性和辩证性的知识给予滋养与哺育。然而,当前活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短视频主要集中在“才艺演绎类、段子搞笑类、生活指南类、技能提升类、情感能量类、创新超越类”(21)谢敏:《抖音算法与爆款短视频打造研究》,《传媒》2022年第24期,第52-54页。,主体是实用知识、消遣性知识。人文思辨知识因在短时间内难以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形成视觉冲击,受关注度较低,降低了其在短视频场域中的“能见度”。基于此,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动力受到削弱,表现在“不愿”思考,因为思考带来的负担是短视频“轻”文化、弱传播环境下的不可承受之重;或者“不想”思考,因为主动思考所获得的回报低效、滞后,而被动接受的回报及时、易得、高效;抑或“不能”思考,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底层逻辑的思考方式、感性化的接受方式等阻碍了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大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健全会对“何为、为何、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削弱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对策略
短视频平台所代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兴起,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2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1版。,创新了教育理念,拓宽了教育路径,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为理想信念教育多方位、立体式地贴近学生生活,实现更下沉、更隐性的价值引领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教育者应适应时代、立足实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扬长避短,不断提升短视频场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一)树立正确导向,充分发挥主流价值网络空间主导作用
要规避短视频场域不同叙事主体给大学生正确建构个体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应发挥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首先,要发挥主流价值在短视频技术价值属性上的主导作用。价值性和工具性是技术应用的两种属性。改变短视频不同叙事主体“众声喧哗”、价值“不通约”现象,需要发挥主流价值的统领作用,以主流价值取向作为技术开发运用的根本前提,实现技术的价值属性主导其工具属性。例如,以主流价值作为算法规制、算法决策以及算法推荐所依据的主色调,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短视频场域的“高歌嘹亮”。其次,要发挥主流价值在短视频监管上的主导作用。就国家层面而言,要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主要是在现有法规制度(如《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围绕选题是否得当、内容是否规范、价值是否正确、形式是否可取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引导视频内容生产者和发布者树立起规矩意识和底线思维。就主流价值的角色来说,要突出“把关人”功能,为短视频不同叙事主体划定价值“红线”,重点加强对西方意识形态内容以及逆主流价值内容的审查力度,严把创作源头、传播过程和质量关。最后,要发挥主流价值在短视频中的舆论主导作用。掌握短视频传播的舆论风向标,发挥主流价值的舆论主导力,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量”上掌握主导力。主流价值代表共同体意识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不同群体最广泛的认同,具有庞大的物质力量。在舆论世界,“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23)邹振东:《弱传播》,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主流价值需要在最大限度上把现实世界中潜藏的能量转化并聚集到短视频场域,为主流价值构筑关注“高地”。二是在“质”上掌握主导力。借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舆论策略,“宏观层面报道主题呈多元化,多集中于国家层面和学生群体;中观层面报道以人物视角构建叙事;微观层面报道话语表达多采用清新活泼的网络用语,贴近年轻群体,有利于提升微博用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24)刘暄、刘鸣筝、张汇川:《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传统文化报道的框架性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第15期,第74-76页。。
(二)完善线下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定力
线下线上教育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线下理论功底越扎实,线上行为才更具有规范性和方向性,才能在乱象丛生的短视频场域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定力。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比短视频教育场域具有相对优势,表现在课堂教学得以展开所依赖的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和价值导向功能。尼尔·波茨曼指出:“课程是一种特别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要影响、教育、训练或培养年轻人的思想和性格。”(25)尼尔·波茨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 页。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政课普遍采取“4+1”的课程体系,“不同课程,主题呈现不同,逻辑论证角度不同;课程之间,又以聚合叠加之力相互补充、相互论证,体现出一个完整的、结构合理的思政课程体系”(26)段培燕:《网络圈群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年第3期,第86-92页。。大学生越是对课程知识体系有精确、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越能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所传递出的真理价值在思维认知和情感认同上保持一致。其次,要提高教师课堂价值。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不只是表面的知识传递,更是思维启迪、情感唤醒和人格塑造,对学生施加的是一种整体影响。面对短视频碎片化传播所带来的弊端,思政课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八个统一”,深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应对短视频中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辨识能力,拓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深度。最后,要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完善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切实推动第二课堂。例如,“扎实推进党、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深化‘团学’骨干培养,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教育活动”(27)裴以明:《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1期,第83-85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正确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为抓手,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奋斗观;在入学教育、学生管理、职业规划、毕业就业等环节中,加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
(三)把握特点规律,推动教育主体主动“躬身入局”短视频场域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第1版。新形势下,教育者要积极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遵循大学生信息接收规律和媒介传播规律,使互联网真正发挥最大增量功能。首先,要主动转变观念,学会因势而变。各大高校要提高新媒体使用敏感度,积极主动入驻短视频平台,充分利用短视频传播优势,实现线上线下通力合作,努力打造自身品牌,提高舆论引导力。其次,要遵循大学生信息接收规律,学会顺势而为。注意生发、信息加工、行为外化,是大学生信息接收过程的一般规律。短视频在改变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思考方式的同时,赋予大学生新的接受特点:注意力指向的流动性、信息加工的群体协作性、行为外化高互染性。因此,教育者要主动适应形势,围绕大学生接受主体中心地位,学会在新型舆论场“造势”“营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纵向深耕、横向编织“尖叫产品”,延伸理想信念教育抵达不同“圈群”的组织触角,画出群体认同的最大“同心圆”。同时,要注意产品间的“留白”艺术,为大学生探寻线索、表达自我、意义再生创造自主空间。最后,要遵循弱传播原理,学会乘势而上。“最好的传播要像花粉一样,既容易传播,又容易复制繁殖,并考虑受众体验,给予受众利益。”(29)邹振东:《弱传播》,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年版,第34页。舆论世界的这一弱传播原理为教育者在短视频场域“突围”传播困境带来了启示。一方面,厚重内容轻表达。充分借用短视频这种包括视觉设计、图像、动画、音乐、文字和对话等表现形式的多模态媒介,为主流价值厚重内容传播插上表达的理想“翅膀”。另一方面,严肃目标弱需求形式。充分借鉴短视频“议题设置”技巧,从标题形象化、主题标签化、内容故事化等角度,构筑一个能够诱导而非命令大学生注意的需求形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主动“潜入”短视频场域并扩大成效。
(四)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甄别和抵制泛娱乐内容的能力
短视频泛娱乐化的传播环境在给大学生带来影响的同时也深受后者的反向影响,两者以青年人的精神生活进行双向建构。面对泛娱乐化传播环境给大学生造成的自我迷失、漠视现实、消弭意志、抵制奋斗、消解崇高理想等消极影响,破解之法在于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自我甄别抵制泛娱乐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就会正视现实诸般逆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思想与行动、目标与过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而不会沉醉在短视频所营造的娱乐迷雾中。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内观自身,获得自我肯定的效能信息,从而提高自我意识、保持自我定力;另一种是强化正向反馈力量,获得来自教师、同学、家长的肯定性评价,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定位和心理暗示,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赋能个体心理。其次,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形成高质量的观看需求。伊莱·帕里泽曾指出:“想要健康的资讯菜单,固然需要提供资讯食材的厂商通力合作,但如果我们自己不改变消费习惯,也无济于事。”(30)伊莱·帕里泽著,方师师、杨媛译:《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64页。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主动改变短视频关注习惯,选择科学合理的能够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高质量短视频,同时扩大关注视野,提高信息筛选能力,抵制“消费幻想”笼罩下娱乐的“虚假需要”,倒逼短视频平台调整内容供给类型,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空间。最后,要打造红色“网红大学生”。借助短视频所营造的“全景式”“伴随式”感知体验环境,重点加强对具有吃苦耐劳、励志成才、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精神的普通学生和学生党员的宣传报道,以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再现现实生活中专注于奋斗之后所产生的充实感和获得感,以唤醒那些迷失在感官享乐中的大学生的理性意识,打破娱乐至上的“拟态环境”。
四、结 语
短视频具有强大的技术可供性,能够给用户个体带来极强的临场感和体验感,为“真实者”“在场者”实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提供最大可能性。短视频所具有的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方式“去空间化”“去时间化”特征以及弱传播特征,为发挥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能动性提供了契机。与之相伴随,短视频本身也具有很大的缺陷:叙事主体多元化导致价值失序、传播方式“碎片化”消解人的整体认知、传播环境“泛娱乐化”降格人的精神追求、传播形式感性化降低人的理性思维发展等。大学生思维活跃、特立独行、追求自我,易受新潮、时尚、刺激事物的吸引,但三观未定型,辨识能力不足,定力不强,面对短视频场域释放出的复杂隐蔽的“噪音”信号,往往会迷失自我,不能正确处理高尚与庸俗、娱乐与奋斗、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从而动摇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弱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基于此,教育者要适应短视频场域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挑战,在破局中重获新生。这就亟待教育者实现场域、理念和思路上的转向,做到因势而变、借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着眼点,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青年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哪里”,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大学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志存高远、立场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