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2023-08-30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王小艳邓召利黄晓辉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 王小艳 邓召利 黄晓辉
1.整地羊肚菌种植以沙壤土、泥炭土最为合适,避免使用黏性重、透气差、贫瘠、农药化肥残留量超标的土壤。播种前将地块翻耕后晾晒7天以上,待土壤干后用微耕机将土壤打碎至粒径3厘米左右。微耕期间,每667平方米施用50~75千克生石灰(偏酸性土壤适当增加生石灰用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病虫基数,还能调节土壤酸碱度。使用大棚种植需提前1个月左右进行高温闷棚,闷棚时在地表覆盖地膜,并保持大棚内温度40℃以上15天,再揭膜进行大量灌水,灌完水后重新盖上地膜,再保持40℃以上的温度闷棚15天。闷棚时除使用生石灰消毒外,还可适当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土壤处理好后在大田中用绳子拉直做厢,厢面宽1米左右,长度视情况而定。
2.菌种选择选择已实现人工栽培的菌株,如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等。购买菌种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度高的制种企业。人工分离的菌种必须经过栽培试验、交配型基因检测才能应用于规模化种植。
3.播种羊肚菌是低温型真菌,当地温在18℃以下时适合播种。湖南地区一般是11月至12月播种,次年1月至3月出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以用手捏成团、抛之破碎,并且手上留有湿印为宜。采用撒播或沟播的方式播种。播种时仔细检查菌种,剔除霉变、污染、老化等不合格的菌种。菌种表面、塑料盆、接种人员的双手等均需使用0.1%~0.2%煤酚皂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清洗消毒。剥去菌种袋子,将菌种块捏碎至花生米大小,若菌种过于干燥,可用0.1%~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调节其含水量至65%~70%。露天种植、林下种植每667平方米用100~150千克菌种,大棚种植每667平方米用200~250千克菌种。播种后覆土3~5厘米,耙平表土,及时覆盖黑色有孔地膜进行保湿保温。播种阶段注意调控土壤含水量,当土壤表面变白时,可轻微雾化喷水。
4.摆放营养袋湖南省的羊肚菌营养袋主要使用扁平袋,每袋装料400~500克,每667平方米用2000袋左右,自己制作外源营养袋的可以将数量增加至3000袋。播种后7天左右,菌床上出现菌霜,此时尽快在畦面摆放灭菌的营养袋,营养袋侧面向下划口,均匀平放在菌床上。
5.培菌管理羊肚菌菌丝的最佳生长温度是16~20℃,低于3℃或高于25℃时停止生长,高于30℃时菌丝逐渐死亡。如遇高温,畦面盖有地膜的地块可喷水降温。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需要相对较暗的环境,黑暗或微光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阶段需氧量较少,但若大棚种植的羊肚菌气生菌丝增多时说明氧气含量不足、二氧化碳含量超标,需要适度通风。
6.出菇管理大棚种植羊肚菌,出菇时需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当菌丝生长50~70天,查看营养袋中菌丝生长状况,菌丝已经发满、颜色由浅黄色变成灰色、营养包变软、菌霜变锈色或消退时,喷大水催菇。大水催菇后需注意控制土壤温度和环境湿度,增加光照、加大通风,确保原基正常分化。控制地温3~14℃,夜间温度3~5℃,适当的昼夜温差能诱导原基分化;环境湿度85%~90%、土壤含水量25%~35%有利于催菇;原基分化需要光照强度为600~1000勒克斯的散射光,畦面覆盖塑料薄膜或架设了小拱棚的种植地,在催菇时要揭开畦面塑料薄膜或小拱棚上覆盖的薄膜。原基形成后10天左右,菌柄和菌盖开始明显分化,并可见轻微的凹陷分化,菌柄加粗,连接土壤的基部膨大,开始形成子实体。此时需控制土壤湿度20%~25%、空气湿度85%~95%、棚内温度4~20℃,加大通风,避免出现菌柄长度明显长于菌盖的情况。形成1.5~3厘米的小菇后,保持空气湿度不变,降低土壤湿度至18%~22%,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加快小菇的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阶段强光照易对子囊果造成灼伤,诱发畸形菇,应避免强光直射。一潮菇采收后,清除棚内的死菇、病菇、菇脚,停止喷水,降低棚内湿度,待菌丝恢复生长5~8天后,参照前面的方法再次进行催菇。
7.采收和干制羊肚菌整菇长至 7~12厘米、菌盖从深灰色变至浅灰色或褐黄色、菌帽表面蜂窝状的凹陷充分得到伸展时即可采收。采收时,要一手抓住菇体,另一只手持锋利的小刀从接近菌柄基部将菇切下。采大留小,避免损伤周围小菇蕾,轻拿轻放。采收的子实体要及时进行晒干或烘干,烘干时先保持30~35℃的温度至菇体体形不再收缩,然后逐渐升温至45~50℃,将羊肚菌彻底烘干后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回潮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