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3-08-30冯雷雷
冯雷雷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 年3 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简称“双高”),先后下发了相关意见、遴选管理办法等文件。早在2016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文件,各个省份都启动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可以看出,“双高”计划是继一流专业建设之后,针对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改革的更进一步的举措,促使高职一流专业建设更加完善。没有国内一流,难有世界一流,高职一流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等要与国际协议接轨,还要体现出中国的特色,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水平专业建设。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陕西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将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1]。陕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石油化工资源优势,延长石油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此外还有中石化西安石化公司、兴化、渭化、榆天化、华山化工、北元化工等一大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化工人才,涵盖了石油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一系列专业[2]。在我省的高职院校、高职专业启动实施“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院作为“双高”建设单位、国家示范高职,省一流建设“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承担着为西部石油和化工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1 一流专业建设思路
“双高”背景下,高职石油化工一流专业建设要遵循我国的专业建设标准,还要与国际协议“悉尼协议”对接,才能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我省教育厅专门研究制定了“四个一流”实施方案,提出了高职一流专业的具体建设标准,设置了6 个一级建设指标,21 个二级建设指标[3]。“悉尼协议”专业建设规范概括为三大核心、七要素[4]。然而调研显示,目前高职化工类专业建设与“悉尼协议”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建设标准不明确,国际化衔接不畅,质量保障体系缺失。
为此,我院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围绕服务区域经济、行业人才培养、学院“双高”建设的战略目标,瞄准“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石油和化工产业的高度集成化、集约化、高效化需求,不断探索专业建设更加深度对接石化产业集群,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
2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建设实践
2.1 培养目标
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分类分层次制定人才培养制度,把个性化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多元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与多家合作企业组建“中旗班”“远纺班”“申远班”,订单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与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发展、创新创业等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学分为导向设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四个教学模块,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课程评价与职业证书相融合,信息化教学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相融合,形成了“四位一体、五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浓的学生。
2.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构建和管理,按照一定的理念和理论,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及教育的方式,决定了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特点,以实现教学和育人目标。
基于“悉尼协议”培养目标的要素,我院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创新高职化工类专业“三阶四岗”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实施“认岗、跟岗、顶岗”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以“四岗轮训”的形式进行跟岗实训,将学生分岗、分组,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轮训,既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还体现了化学工业四个岗位群的技能差异和内在联系,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图1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三阶四岗”人才培养模式图
2.3 课程建设
借鉴“悉尼协议”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及方法等进行评估。“悉尼协议”要求课程体系的工程实践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20%,我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依据“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建设要求,集中实践性课程占总学分的60%,综合项目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工程实践类课程占总学分的30%。
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剖析岗位职业能力,按照石油化工生产的工作过程,构建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能力培养课+专业拓展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5]。融入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节能环保等元素,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的现场操作、总控操作、生产工艺控制与技术管理等岗位群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师资队伍
基于“悉尼协议”师资队伍要求,依托陕西现代职教集团平台,坚持产教融合,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保障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发挥集聚效应。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专业带头人培养,在校内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实行校企双带头制度;派遣专业带头人参加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到知名院校、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训研修。
二是骨干教师培养,遴选骨干教师,明确主攻课程和研究方向,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企业研修,实施能力提升“四个一工程”,即挂职1 个企业,共建1 门课程,参与1 项企业技改,讲好1 个生产案例,主持1项教改。
三是兼职教师管理,聘请技能大师或劳动模范或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制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实施办法”,并定期动态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
2.5 教学条件
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自筹与吸纳企业资金等方式,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对接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校企共建集教学、培训和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依据化工行业生产易燃、易爆、周期长、工艺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校企共建集3D、VR、应急救援、虚拟工厂参观于一体的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工厂”教学。
选择镇海炼化、延长石油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满足学生化工生产认知实习、岗位实习要求的校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形成“校企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6 诊断持续改进
针对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教学质量的诊断,按照质量改进周期(PDCA+创新)进行设计,通过“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诊断-创新-改进”的“八步一环”不断循环上升,形成各自独立、相互依存、纵横联动、网络化、全覆盖的质量改进螺旋。
引入“悉尼协议”对专业进行评估,以“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确定建立的“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图2)为基本路径,利用“智慧校园”云平台,聚焦专业建设质量控制关键点,开展自我诊断。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重点体现专业建设目标的达成度,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相关制度,落实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使专业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建立现代质量文化,提升内涵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综合实力。
图2 “八步一循环”专业质量持续改进螺旋
3 结束语
为适应“化工大国—化工强国”战略发展及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应参照“悉尼协议”进行建设并认证,这是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最佳的切入点之一。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的“悉尼协议”认证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证工作的基础还需要教育界、工程界等不断推进;需要把握问价要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并剖析典型成员国案例,根据我国国情研制出具有特色的国际认证标准体系,提高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也是“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我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坚持产教融合理念,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提升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近年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起薪点高,社会声誉好,得到了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