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分权、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

2023-08-30杨志安刘子硕

会计之友 2023年18期
关键词:分权财政支出财政

杨志安 刘子硕

【摘 要】 财政分权作为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的财政制度,是财税政策的重要内容,对区域创新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具有深刻影响。文章通过构建我国31个省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有效改善区域创新产出状况;在中央政府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会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驱动经济增长,使得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不仅具有直接影响效应,而且会通过影响地方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效应;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的联系具有区域异质特性,地方科技投入为东部地区财政分权赋能区域创新的主路径,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应继续推进财政分权改革,构建对地方政府的综合考核机制,关注政府科研保障资金的具体流向,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进程。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区域创新; 地方科技投入; 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12.2;F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8-0061-10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在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与缩减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如今,我国仍然面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以及缺少关键原始创新等使区域创新发展进程受阻的不利因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仍处于寻求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时期,多层面、多阶段和多种类的创新驱动问题不断累积出现,因此,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需要市场对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以整体把握创新发展方向,而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宏观政策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是财政分权授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资源分配权力,为提升创新产出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势必引起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在资金支持、科研激励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加大科技投入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主要手段,财政分权势必会影响凭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强度。

由此可见,财政分权不仅使中央政府更加有效地开展宏观政策调控,而且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水平以及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制度性支持。那么作为鼓励创新发展主要方式的地方科技投入和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区域创新是否会受到财政分权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究财政分权、地方科技投入以及区域创新的关系,为完善财税政策体系和改善区域创新产出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目前,学术界在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对财政分权、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1)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方面,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政分权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杨志安等[ 1 ]以我国省级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胡佳[ 2 ]利用我国省际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门槛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财政分权能够显著改善区域创新环境。二是财政分权使得区域创新发展进程受阻。李政等[ 3 ]以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显著抑制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2)财政分权与地方科技投入方面,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财政分权抑制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包健等[ 4 ]运用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在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实证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科技投入的关系,发现财政收入及支出分权分别显著促进和抑制地方科技投入强度;陈亚平等[ 5 ]认为地方政府会基于短期经济考核压力而以财政分权为契机追求GDP增长并收紧科技投入,同时实证分析得出财政分权显著抑制地方科技投入程度。二是财政分权有效改善地方科技投入状况。田红宇等[ 6 ]运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考察财政分权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动态轨迹,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并呈倒U型影响轨迹。(3)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方面,研究同样可分两个层面:一是地方科技投入推进区域创新进程。卞元超等[ 7 ]以我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域为样本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在多个维度实证探究地方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发现地方政府科技支出竞争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并呈现显著时间特征;胡丽娜[ 8 ]以我国31个省市的省际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财政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二是地方科技投入抑制区域创新水平。杨柏等[ 9 ]基于公共物品等理论基础构建Tobit等相关数理模型,研究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基于目前的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第一,就研究视角而言,基于地方科技投入分析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间接影响效应的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路径,并分析研究结论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第二,就关注重点而言,已有研究多倾向于地方政府利用财政分权拉动经济增长以完成政绩考核,忽略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产生的创新激励效应,而本文将区域创新水平作为考察重点,以深入评价财政分权的综合影响作用;第三,就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而言,已有研究重点关注如何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并给出相关建议,但对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而言,政府支出效率的提升相对缓慢,故本文重点关注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与产出转化比,以从根源上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与区域创新产出水平。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

财政分权作为保障地方政府有效贯彻实施其相关职能的重要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和区域创新进程具有深刻影响。第一,创新驱动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官员会给予创新发展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以保障辖区的GDP增速满足政绩考核标准,故财政分权机制可以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进程的积极性。第二,相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信息优势,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创新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提升创新产出效果,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率。第三,中国式财政分权通过授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资源支配权,有助于地方省市贯彻落实其创新资源分配职能,使地方政府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创新并提升创新产出质量。同时,财政支出权力的下放会显著提升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从而有效约束地方政府不合理的创新偏好行为,改善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效果。第四,财政分权在改善区域创新活动的同时,也在有效改良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财政分权治理模式逐渐克服“唯GDP论”的考核标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逐步趋于包含区域创新在内的综合考量,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行为和创新行为选择。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财政分权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二)财政分权与地方科技投入

财政分权将财政资源的支配权进一步下划地方,为地方政府制定财税优惠政策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和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基础保障。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作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主要手段,且科技创新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财政支出权力下放会使以“短期GDP增长”为政策导向的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以提升区域创新产出效率;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搭建优质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及配置优良创新要素提供资金支持,故财政收入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可以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人才支持、平台支撑和资金供应,有效改善区域创新产出效果。因此,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分权分别得到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事权和保障地方科技投入的财权,对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建设创新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财政分权驱使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三)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

地方政府可以在多个维度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进程,但是财政科技支出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其内在逻辑可能为:第一,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对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支持和引导,从而缓解这些主体开展技术创新的资金压力,并积极指引他们逐步攻克区域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改善区域创新活动和产出质量。第二,削弱研发风险。由于技术创新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故创新者无法独享创新收益且需要承受研发失败的冲击,基于此,技术创新主体在分析成本收益状况的前提下,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意愿会大大降低。故地方政府可利用财政科技支出部分转移创新主体所面临的研发失败风险,削弱研发损失对创新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激发创新主体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区域创新产出数量。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地方科技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四)地方科技投入的中介效应

由上述分析可知,财政分权能对地方科技投入产生深远影响,而地方科技投入又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地方科技投入在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仍需进一步考察。受非预期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近年的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第一,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成为中央政府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上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地方政府可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支持區域内相关主体开展研发创新工作。第二,地方政府逐步认识到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而将投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转移到创新性投资。同时,基于锦标赛[ 10 ]机制,作为生产性公共品的科技创新对地方政府实现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深远影响,故地方政府往往具有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动机。因此,增长型地方政府可有效利用财政分权赋予的灵活支出权,通过加大地方科技投入支持辖区内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所等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和间接改善区域创新质量。据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地方科技投入在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即财政分权通过使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而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通过设定基准模型(1),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其中,Lninov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区域创新能力;Fed为解释变量,代表财政分权强度。系列控制变量包括Indus代表产业结构化水平,Open代表对外开放水平,Human代表人力资本水平,Lnper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啄代表时间固定效应,?滋代表个体固定效应,?着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代表省市,下标t代表时间。

为检验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是否具有中介效应,在模型(1)的基础上构建模型(2)和模型(3),以验证财政分权是否通过影响地方科技投入进一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其中,模型(2)反映财政分权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影响,模型(3)为在控制自变量财政分权的前提下中介变量地方科技投入对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的影响。

其中,Tech代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强度,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1)相同。在模型(1)中,系数?琢1表示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对被解释变量区域创新的总效应;在模型(2)中,系数?茁1说明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对中介变量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效应;在模型(3)中,系数?酌2为控制解释变量Fed后中介变量Tech对被解释变量Lninov的效应,系数?酌1为控制中介变量Tech后解释变量Fed对被解释变量Lninov的直接效应。当仅有一中介变量时,中介效应等于间接效应[ 11 ],即?茁1×?酌2,各效应关系为?琢1=?酌1+?茁1×?酌2,中介效应为?茁1×?酌2=?琢1-?酌1。

(二)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

选取区域创新能力为被解释变量。地方省市的专利授权数可以有效衡量区域创新产出效果,能够较好测算省市创新能力,故本文将各省市的专利授权数[ 8 ]作为代理变量,用于测算区域创新水平。同时,将专利授权数取对数以削弱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便于准确说明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的关系。

2.解释变量

选取财政分权强度为解释变量。现有研究对财政分权的衡量不统一,部分学者以财政支出分权衡量事权分离程度,部分学者以财政收入分权度量财权分离程度,也有学者以财政自主度分权度量财政自给能力,这些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本文研究主题,结合我国分税制改革遗留的地方财权与事权分离问题,利用财政支出分权测算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分配关系,并将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自主度分权作为稳健性检验指标,分权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越强。参考李政等[ 12 ]的做法,用本级人均地方财政支出除以本级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与本级人均中央财政支出的和测算财政支出分权强度。

3.中介变量

选取地方科技投入为中介变量。为避免经济波动和人口增长对指标的影响,本文用省市科学技术决算支出与地方一般公共决算支出的比值衡量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高低。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财政支出分权程度的提高使得偏好于创新的地方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支出,从而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因此,本文使用地方科技投入测算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4.控制变量

为缓解遗漏变量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控制产业结构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控制地方省市创新的产业环境,选取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控制区域创新的对外交流环境,选取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各省市年末常住总人口的比值控制地方省市创新的人力水平,选取地区人均GDP控制区域创新的经济发展环境。

表1为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三)数据说明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选取我国31个省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科技投入在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对地方省市专利授权数与地区人均GDP做对数处理以削弱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有效衡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等。

四、实证分析

(一)前置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长面板数据模型的特征使用LLC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测算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表略)表明P值小于0.01,说明相关变量为平稳序列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有效。虽然部分变量数据的对数化处理和采用稳健标准误计量回归可削弱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但异方差对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假设检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怀特检验测算模型中是否存有异方差。基准回归与中介效应的怀特检验结果均显示P值大于0.1,表明应当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基准模型未受异方差的影响。

(二)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初步掌握主要变量的离散水平、发展趋势以及频数分布等。从表2中可以看出:地区专利授权数的对数平均值为9.964,最小值为4.796,最大为13.47,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具有明显差别;地方省市财政支出分权的平均值为0.864,最小值为0.787,最大值为0.962,说明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分配关系存在较大区域性差异,间接使得不同省市的科学技术支出程度存在差别;地方科技投入的平均值为0.020,最小值为0.003,不到0.010,最大值为0.068,说明地方省市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较大影响。

(三)相关性分析

由表2显示的变量间相关系数可以初步了解财政支出分权与区域创新能力、财政支出分权与地方科技投入以及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反映因果关系,需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变量关系。另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5,说明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共线性。因此,本文通过测算方差膨胀因子验证样本数据是否存在共线性,结果显示各变量的膨胀因子均小于10,表明样本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基准回归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故本文采用带有双向固定效应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检验财政分权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表3为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逐步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列(1)—(5)均显示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即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前述理论分析相契合,并验证了H1。其内在逻辑为财政分权通过授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资源支配权力,帮助地方省市有效贯彻落实其创新资源配置职能,可以刺激地方政府的创新积极性和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同时,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加了解当地创新发展状况,故可利用信息优势因地制宜配置创新财政资源,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化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可能因为我国第三产业多以服务业和商业为主,相对第一产业的农林种植技术研发和第二产业的重工制造设备改进的专利授权数较少;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对外积极交流与合作可以充分学习及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可以充分依靠先进研发设备开展实验探究,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也會重视研发创新水平的提升。另外,列(1)—(5)的R2均大于0.9,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分析更加准确。

(五)中介效应

财政支出分权授予地方政府更多对财政资源分配的权力,使其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进而影响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科技投入,对省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民生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采用温忠麟等[ 13 ]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探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应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并开展进一步实证分析。运用Stata 16软件对模型(2)和模型(3)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以判断地方科技投入是否具有中介效应。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故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2)进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以检验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效应。

表4为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回归结果。列(1)—(5)均显示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具有正向影响,即?茁1=0.158,验证了H2。由于创新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增加科学技术投入是地方政府支持研发创新的主要途径,在GDP锦标赛的政绩压力下,财政支出分权势必会使地方政府提升科技投入水平以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对外开放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对地方科技投入呈现不同方向的影响,但均不显著;在控制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后,产业结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列(5))对地方科技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影响的回归分析基础上,需进一步研究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间的关系,据此检验地方科技投入的中介效应。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同样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地方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

表5汇报了财政分权和地方科技投入影响区域创新的回归结果。列(1)—(6)均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模型回归估计系数相对稳定,即?酌1=4.332,?酌2=3.458。由于?茁1×?酌2和?酌1同号且均为正,表明地方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属于部分中介效应,财政科技支出的中介效应为0.546(3.458×0.158),验证了H3和H4。究其原因,增加科技投入作为地方政府推进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同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相比,可以从研发设备、资金支持和绩效激励等方面为高等院校、科研所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效应更为直接。另外,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产业结构化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负向抑制效应,而对外开放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则未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

五、稳健性检验

(一)内生性问题

财政支出分权与区域创新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会使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进而产生内生性问题并对OLS估计的准确性产生干扰。因此,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即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作为工具变量[ 14 ],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再次进行回归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由于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描述区域创新受前期状态水平影响的“滞后”效应。依据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两步差分GMM估计排除模型异方差影响以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财政支出分权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AR(1)小于0.1,AR(2)大于0.1,自相关检验显示模型不存在二阶自相关问题。同时,通过Hansen检验衡量模型是否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Hansen检验为0.939,表明应接受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从回归结果来看,区域创新的一阶滞后项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区域创新存在滞后效应;财政支出分权对区域创新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财政分权能有效改善区域创新成效。因此,加入工具变量和改变回归方法并未影响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方向,表明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限于篇幅,表略)。

(二)替换解释变量

财政支出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多对财政资源的支配权,使具有创新偏好的省市增加科学技术投入,并根据区域创新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活动,改善区域创新活动效果。但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故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对地方省市推进区域创新进行除财政支出分权外的再测度十分必要。参考胡丽娜[ 8 ]和包健等[ 4 ]的做法,将与财政支出分权具有较大关联的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主度分权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区域创新再次进行回归。具体而言,财政收入分权可以有效测度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分离程度,而地方政府利用财权获取财政收入是其有效贯彻资源配置职能和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手段;财政自主度分权综合考虑财权和事权,可以有效衡量地方政府的资金充裕程度,财权和事权的合理匹配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据此,将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自主度分权作为稳健性检验指标是合理的。

替换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主度分权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略)表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主度分权对区域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并且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主度分权通过影响地方科技投入进而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显著,说明替换解释变量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自主度分权后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仍然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再次印证基准模型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的结论是可靠的。

六、区域异质性分析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故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区域创新产出能力。我国凭借优质科研成果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国”等战略以攻破“卡脖子”难题,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虽然财政分权在整体上使得区域创新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各地方省市的财政能力、创新发展现状以及财政支出偏好等不同,财政分权强度和地方科技投入程度也有所不同,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根据研究樣本的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子样本,分组回归以考察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异质性。

表6为财政分权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财政分权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对区域创新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但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权回归估计系数为东部地区的两倍有余,表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东部地区更加显著。另外,地方科技投入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创新产出能力相对较低,故财政支出分权的提升对当地创新发展所产生的边际效应较东部地区更加明显,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东部地区更加显著;二是中西部地方政府的创新偏好相对较低,其所关注的技术创新领域也并非最前沿和最主要的,故财政科技支出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效应偏弱。因此,地方科技投入为东部地区财政分权赋能区域创新的主路径,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 15 ]。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财政分权通过授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资源分配权力,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和财政科技支出强度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使得区域创新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财政分权、地方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在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两个层面实证研究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得出如下结论:(1)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区域创新产出状况。(2)在中央政府的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会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并以此驱动经济增长,使得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财政分权不仅直接影响区域创新,且会通过影响地方科技投入进而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影响效应。(4)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特征。地方科技投入为东部地区财政分权赋能区域创新的主路径,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

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推进财政分权改革,以提高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相匹配程度。通过将部分财政权力回归地方政府,赋予地方政府推进研发创新的事权与保障资金供应的财权,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相匹配,增强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进程的底气。第二,构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综合考核机制,积极鼓励多元式创新发展。将生态发展、社会保障以及民生建设等纳入考量范围,在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创新进程的实践中,不仅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技术性创新,而且要保障人民福祉、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式和生态性创新。第三,关注政府科研保障资金的具体流向,提升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地方政府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各项研发活动的同时,也要对相关主体定期开展创新绩效评估等,以保障创新主体将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更多用于技术研发,从而使区域创新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志安,邱国庆.区域创新激励:来自财政分权的解释[J].软科学,2021,35(8):51-56.

[2] 胡佳.财政分权与创新环境:影响估计、异质性与非线性特征[J].地方财政研究,2022(4):82-91.

[3] 李政,杨思莹.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基于时空异质性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8(6):50-61.

[4] 包健,尉喆雅.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4):151-157.

[5] 陈亚平,韩凤芹.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财政科技投入: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 36(15):138-142.

[6] 田红宇,祝志勇,胡晓清.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9(11):103-112.

[7] 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基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J].财政研究,2020(1):45-58.

[8] 胡丽娜.财政分权、财政科技支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5):149-155.

[9] 杨柏,陈银忠,李爱国,等.政府科技投入、区域内产学研协同与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2021,39(7):1335-1344.

[10] 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1] 邱国庆.中国财政分权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12] 李政,杨思莹.财政分权、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18,34(12):29-42.

[13]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4] 薛阳,薛冲,冯银虎,等.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创新[J].统计与决策,2022,38(11):155-158.

[15] 赵建国,齐默达,关文.财政分权赋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技术创新路径的检验[J].财政研究,2021(11):73-85.

猜你喜欢

分权财政支出财政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分权化背景下的印尼海外移民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