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成就、举措与经验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2023-08-30竭长光陶勇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竭长光,陶勇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近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共同富裕理念,在现实中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绘出了一幅党领导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举措与基本经验,对于思考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更好、更早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一、共同富裕取得的新成效

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年来共同富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指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11。“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最朴实、最真实的理解与期盼,而人民的期盼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十年间中国社会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持续努力,人民生活获得了全方位的改善。当前,中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而且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概言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概括十年来中国社会在共同富裕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效。

(一)共同富裕的新成效与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等方面

首先,从做大“蛋糕”的角度看,十年来党中央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2022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 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 万亿元,年均增长6.2%,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为分好“蛋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有力支撑。

其次,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差距不断减少。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下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主攻的方向之一,党和国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探索。譬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大学生“新农人”。该群体投身乡村振兴之中,并结合当地的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让高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开花结果”。对比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根据《中国经济报告(2022)——实现共同富裕》一书中的数据,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10,之后逐年减少,到2021 年降低为2.50。[2]658-659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刺激和推动下,我国农村在扎实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以及基层组织振兴,在保持城乡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夯实了共同富裕的根基。

最后,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四个地区的部署战略是不同的,对西部地区的要求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东北地区的要求是推动其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对中部地区的要求是促进其加快崛起,而对于东部地区则鼓励其加快推进现代化[1]32。这种基于自身特点的部署是科学的、合理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共同富裕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也不能搞“削峰填谷”“劫富济贫”等模式。只有从各地区的特殊性出发,只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在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同地区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把握好优势互补、协同合作,补齐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的发展短板,在整体区域经济向好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为实现共享发展、破解共同富裕的重大难题贡献力量。

(二)共同富裕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其新成效也体现在人民幸福感全方位提升的过程中

在“幼有所育”方面,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大事记》提供的数据,2022年9月,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8.1%,而在十年前仅为64.5%,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幼有所育”是更好地推进大中小学教育的前提,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第一步,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在“学有所教”方面,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同样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大事记》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到了普及阶段。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特别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34,指出了“学有所教”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在“劳有所得”方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坚持多劳多得、劳动致富,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2019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发布了《关于实施“护薪”行动全力做好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该行动旨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践行“劳有所得”的方针。根据《2021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全年共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0.6 万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为85.3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79.9 亿元,追发工资、严格查处关系到广大工人利益的违法案件,彰显了国家在劳动收入分配上的公平与正义。

在“病有所医”方面,我国医疗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72 715.91亿元人民币,同期人均卫生总费用5 112.30元人民币,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2]881-882可见国家对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成、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在公民层面,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生活逐渐普及、群众就医负担显著减轻。这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立场,贯彻落实了大健康理念和“健康中国”战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

在“老有所养”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近些年,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途径,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的支撑。

在“住有所居”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具体的数据: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政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3]188这一理念,积极遏制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势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让百姓住得放心和安心。

在“弱有所扶”方面,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根据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 年国家共向1 000 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

此外,对于近十年中国在共同富裕方面的改善情况,还可以参照《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2)》的数据与结果。该报告为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编制了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数,设定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居民收入与财产、公共产品可及性、人民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公平度和生命健康在内的7 个二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下又设有28 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的设定保证了共同富裕指数测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该报告得出如下结论:2013 年中国共同富裕指数为24.67,2020 年该数值为44.23,从2013 年到2020 年增长了79.3%。[4]21该报告所得出的数据客观地显示了十年来中国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符合人民期待、契合社会需求的新成效,这些新成效是不掺水分、实实在在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报告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将现代化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已然揭示,西方的现代化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与主导下的,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失业等现象,归根结底是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5]153-154简言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资本家不得不争相采用先进的机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的广泛使用造成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工人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成为产业后备军的时候,工人之间就会由于内部竞争而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最低工资。这样一来,工人的工资就会被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其结果就是贫富分化的加剧。换言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天然排斥共同富裕的。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局限性的一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53简言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的,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贫富分化问题。换言之,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它绝不允许两极分化的无限拉大,而必然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因为它能够对“资本逻辑”进行合理掌控,从而使市场经济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建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但是,它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对待资本逻辑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发挥“资本逻辑”在促进生产发展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限制“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及其所内在具有的导致两极分化的趋势。资本具有不断增殖的内在要求,利用好这一内在要求可以促进经济的活跃,增加财富的创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然而,“资本逻辑”也存在着某些与社会主义的目标不相符合的方面,尤其是资本的逐利本性是与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相冲突的,因而必须加以限制。当前,实现现代化几乎是每个后发国家的共同追求。现代化虽然有一般逻辑,但是它的实现需要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照搬照抄别国的现代化模式多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它必然有自身的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当今时代,各国实现现代化是不能不遇到“资本逻辑”问题的。通过发挥“资本逻辑”激发经济活力,是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资本逻辑”与“现代化”的结合其结果是“资本逻辑”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结果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动荡不安。中国这几十年之所以能够在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方面与有效利用“资本逻辑”是分不开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党和国家能够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其野蛮生长。换言之,中国能够将“资本逻辑”纳入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设定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中来。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22中国目前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而其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样,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也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而必然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解报告中提出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目标重要论断,需要把握住以下四点。

第一,共同富裕不是空中楼阁,实现这个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那样,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新社会,其前提性条件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目前,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并不高,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通过多年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通过精准扶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还需要改善,这些都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经济报告(2022)——实现共同富裕》中提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较为明显。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三的省市为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为72 232 元、69 434 元和52 397元,而排名最后三位的省份为西藏、贵州、云南,仅21 744元、21 795元和23 295元。[2]507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今后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分阶段循序展开。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强调“两步走”战略,伴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共同富裕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首先,到2035 年,随着我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方面的进一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此时,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也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也将随之具备。共同富裕的目标蕴含在中国共产党“两步走”战略之中,两者在目标设定和未来规划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也是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过程,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基本完成。

第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部分指出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1]46这一重要原则。在推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中,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是需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不能幻想着一蹴而就轻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坚持尽力而为,就是要确保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改善共同富裕的状况。坚持量力而行,意味着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发生经济“超负荷”“透支”等现象,不能顾此失彼。在这方面,西方的福利政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某些西方国家,为了讨好国民、拉选票、赚取政治形象,一些政客提出了许多过高的民生承诺,大大损耗了国家的财力物力,也损害了国民利益,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这种不顾实际地承诺福利分配的做法,很容易使国家发展落入“福利陷阱”,造成了经济压力与民众不满的恶性循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3]210-21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施动态统筹、循序渐进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有清醒的预测和掌握,充分认识到推进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搞“齐步走”,不做“过头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确保民生福祉实现的效果。

第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落实国家政策,制定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7],全面细化落实发展目标,强调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在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上,方案提出了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实施强村惠民行动、创新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等措施,旨在拓展先富带动后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措施充分体现方案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以及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方案还围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进行详细安排,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清廉浙江建设、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等多项举措。打造浙江“示范区”充分表明: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国同步富裕,可以从个别发达地区做起,探索“先富带动后富”的机制与办法,有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46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决定了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由此出发,报告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途径都是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联系的。

首先,报告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并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共同富裕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要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但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决不能单单停留在某一方面。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分配独立于生产的谬误,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8]19。也就是说,共同富裕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生产问题,更不是单纯的分配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实现生产与分配、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统一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但重视财富创造,同样也重视财富分配问题。报告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譬如,“水滴筹”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网络个人募捐平台,推动“互联网+慈善”模式的生成,在数字经济的潮流下促进第三次分配的“数字化”,仅2019 年就有超过4 亿人参与,累计筹到金额130亿元,提高了第三次分配的精确度和有效性。[4]45另外,报告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的分配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秉持着“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发展了一批“先富”群体,然而不可否认,少数本应服务社会、带动后富、起榜样示范作用的先富、暴富群体,没有采取规范的财富积累手段,造成了诸如偷税漏税等问题,这极大影响了财富的分配。因此,必须对财富积累机制的规范性加以重视。再者,报告还提到通过促进机会公平,通过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通过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以及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等多种方式,完善分配制度。

其次,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保证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前提。报告强调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报告强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辅导、职业培训等内容,要强化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服务建设,让特殊群体也能够享受就业创业的便利。报告强调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城镇和农村的就业政策存在着不平衡,同时还会伴随着学历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消除就业中出现的种种“潜规则”,纠正应聘、面试、考察过程中出现的歧视现象,让群众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来获得工作的岗位,并宣扬勤劳致富的理念。报告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有助于解决由于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不匹配而产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报告强调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必须加强政府在就业优先方面的宏观调控,依托创新创业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打造开放共享的“双创”平台,畅通创业带动就业的链条,实现创业与就业的有机配合。报告还特别提出了“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元宇宙”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这种新的就业形态为城镇和农村造就了大量就业的岗位,然而由于其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容易出现各种劳动者权益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多方面的权益保障,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将其纳入良性发展的渠道,使广大劳动者有更加多样的职业选择。

再次,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因此,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体系旨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为社会成员服务,提升社会成员的幸福感。针对养老这一难题,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举措。在当今社会,为了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向好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应保尽保;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必须推动城乡养老资源分配合理化、公平化。此外,报告还提出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住房制度等,这些举措都指向了整体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逐步消除制度碎片化,提高体系中各项制度的统一性、公平性、科学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必须依靠多元主体的作用,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政府作为单一的主体无法承载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必须立足全体、关照特殊。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尤其要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相应的帮扶。第三,必须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统一,要以政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体,政府的介入是克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不公平问题的必要手段,同时以市场为补充手段,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效率。

最后,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只有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为此,报告提出诸多举措。例如,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壮大医疗卫生队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等,都指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其中,关于医疗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举措非常重要。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是重大民生问题,必须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院的建设,并在农村和社区大力发展医疗卫生队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三年的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建构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大与否、健全与否,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与幸福生活。因此必须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覆盖面,构建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灵活性、抗压性和恢复性,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应急机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协同作用,发展一批有较高洞察力、反应力、风险预判能力的专家团队,对危及公共卫生以及群众健康的重大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及时向公众预警,力争将风险消灭在“摇篮”里。

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健康这四个方面,均属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这为我国今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指明了方向。从增强均衡性看,无论是医疗卫生、就业政策,还是社会保障、财富分配,要确保社会成员在被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均衡供给,做到在供给上坚持公平原则,决不能实行分隔性、歧视性的公共服务政策。从增强可及性看,国家决不能在公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上设置阻碍,必须不断扩大契合公民需求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使得广大群众更容易更直接地获取应有的服务。总之,这四个方面与民生息息相关,因而也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通过认真贯彻、落实这四个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必将得到扎实的推进。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

十年来,中国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日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是必要的。

(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确领导。在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统筹安排,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1]64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缺乏一个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自我革命精神的执政党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就难以应对推进共同富裕事业的过程中出现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甚至在危急关头容易“掉链子”,最终导致一盘散沙甚至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党的领导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新的历史征程中,只有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顺利推进我国的共同富裕目标。

(二)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表明了党中央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定立场。正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支撑。从所有制维度看,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也有助于在国家层面为布置、推进共同富裕奠定物质条件,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搞活经济,有助于促进就业,因而也对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所助益,因此,也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分配制度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是财富分配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保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是既可以兼顾效率又可以兼顾公平的最优分配方式。当前,必须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协调的分配体系在“分好大蛋糕”中的作用。从经济体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中国目前生产力发展阶段又结合中国国情的伟大创新,它既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又能够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9,只有通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才能为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7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本质所在,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立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19。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一方面,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不是轻而易举“拍拍脑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广大人民通过伟大艰苦奋斗干出来,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奋斗,共同富裕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是当代中国所践行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总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得我国改革发展的大船沿着增进民生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航向奋楫扬帆、赓续前行。

(四)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33尽管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但是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的提高,而在当前,发展先进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大力发展先进的科技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为此,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解决科学技术中的“卡脖子”难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人才,离不开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并突出强调“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33,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此,要持续用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总之,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发展理念,激发广大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动赋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奠基共同富裕伟业。

(五)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精神富有是当代中国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是基础和前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591。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精神生活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如果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就会出现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出现“单向度”的人。有鉴于此,党中央坚持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中推进共同富裕。简言之,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还必须处理好“富口袋”与“富脑袋”之间的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才能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一道实现“共同富裕”。

(六)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有助于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区域范围大,脱贫攻坚关键在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乡村。党的十九大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特别是提到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31。总之,在当代中国,要想推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等科学的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出“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号召。实际上,“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也是十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0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之所以取得重大进步,正是由于“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聚焦和解决阻碍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我国之所以能够将推进共同富裕和推进其他各项事业结合起来,正是由于在方法论上做到了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就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言,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思考共同富裕问题要与思考发展先进生产力、完善分配制度、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八)必须防止陷入“福利陷阱”

福利陷阱主要是指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由于福利过高而导致福利依赖,而国家由于为国民提供了远非政府财力能够负担的福利因而压垮了财政,陷入“寅吃卯粮”的困境。在某些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已经表现出消极的一面。譬如,高福利对劳动者的工作欲望产生负作用;由于过高的福利无法兑现因而无法满足公民的期待;由于国家被高福利所“捆绑”往往产生政策失衡,导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紧张等。我们必须吸取一些国家超过发展水平大搞福利主义而陷入福利陷阱的深刻教训,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同时必须以稳定的自我发展为基础打造可持续的福利拓展方式。避免陷入“福利陷阱”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福利易升难降的特点,清楚地把握福利刚性的性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财政的可承受能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经济特别是财力增长相对应。第二,要精准界定需要保障人群的范围,防止出现公共资源与服务的滥用甚至浪费的情况。第三,发挥政府在福利供给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合理的税收政策,为福利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总之,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接续奋斗、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大进步。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必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得以完成。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