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文化漫谈

2023-08-29尹杰

新航空 2023年2期
关键词:制砚砚台研磨

尹杰,潤石阁主人,1975年8月21日出生,师承高星阳、姜书璞、深圳大学王正光、上海李铁民等老一代砚雕手艺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制砚名家、省级红丝砚雕刻技艺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荣获潍坊市民间艺术家称号。于2000年创办润石阁,2014年6月荣获“鲁王标工坊杯”铜奖,2015年8月被评为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年红丝砚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7月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作品“凤求凰”“石渠砚”“金龙鱼砚”被中华炎黄砚文化研究会评为金奖,“云水禅心砚"“金龙鱼砚”被中华炎黄砚文化研究会评为银奖,“枯木逢春”砚被山东省鲁砚协会评为金奖,“海天旭日"砚被山东省鲁砚协会评为银奖。

古人将砚台比作“石友”是非常贴切的,砚台置于文房与文人朝夕相处,默默相伴,映照的是文人的精神,共鸣的是文人的情怀。

砚台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书画工具,大致经历了研磨器、研墨器、砚台三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说砚台属于研磨器,我国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以研磨的研磨器,其产生的时期大致在汉代乃至更早。在山东沂源县张家坡镇北桃花坪村距今12000一9000年的扁扁洞遗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研磨器。据此鲁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前。

当砚墨器从研磨器分离出来后,由于当时的墨比较软,多制为丸状,由一块小石压在石板上研磨,压墨丸的小石块叫做“究”,石板叫做“研”,“研”“砚”同意也由此而来。到了隋唐时期,制墨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用胶比例及配方的改进,可制作出比较硬的墨条,磨墨时可直接手执墨条,带砚上研磨,现代意义上的砚台逐步成型,砚台的制作也随之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目前通过出土的文物与流传的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在唐代我国已有很多砚种涌现,这一时期我们山东出产的砚台已经颇具盛名,比如红丝砚、石未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是鲁砚的发展期。到了北宋,金石之学盛行,砚台已由磨墨工具上升为收藏,把玩乃至学术研究的对象,砚文化兴起,砚学渐成,山东的砚台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并迎来了自身的第一个繁荣期。现在首都博物馆,未带落款的“风”字形红丝砚、可谓这一时期鲁砚的代表。纵观中国文化史,两宋是一个分水岭,随着宋室南迁,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发生了根本的空间转变,砚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再加上产于南方的端砚,歙砚快速发展,山东的砚台逐渐退出了砚文化的中心舞台,虽然在以后的元、明、清时期,山东境内也有一些新的砚种涌现,并保持着一定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在南宋以前鲁砚的风采已不复存在了,至民国时期,战火不断,国无宁日,全国砚行业大都没落萧条。

鲁砚大多砚种也已不复存在。制砚行业接近消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于对砚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在石可先生、姜书璞、高星阳、王正光老师等一批砚文化恢复者的努力下,鲁砚的制砚队伍得以重新建立,从根本上加强了鲁砚行业的凝聚力,为鲁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整个砚文化发展史角度来看,唐宋是制砚工艺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砚种的样式与面貌差不多,地方特色尚未形成。

明清是制砚工艺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砚雕工艺走向多样化,端砚、歙砚在制砚技艺,艺术面貌上逐渐成熟,并进而发展为全国性砚种。红丝砚鲁砚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必须先从制砚工艺的加强入手,补上那历史缺失的一环。砚的制作工艺,可以理解为设计与制作两部分,其设计是怎么想的问题,也可称之为“道”,制作是怎么做的问题,也可称为“术”。

“道”属于认识论,“术”属于方法论,认识论决定方法论,换言之,想都想不到,又如何能做到呢?所以我们谈制砚工艺问题,一定要从设计与制作两方面入手。关于砚台的设计问题,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立足砚文化,扎根齐鲁文化。关于砚台的制作问题,应努力向工艺较为成熟的兄弟砚种学习并诚心诚意的学习乃至研究古砚。因为各种砚秧虽然石材有所差别,但其制作都属于石雕范畴,具有很大的共性,所以砚台在制作技艺的提高上一定不能有门户之见,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至于古砚,本身就是历史,本身就是传统,是我们研究制砚工艺的直接参照与范本,对于明清砚雕工艺发展不足,存有历史传承断档的我们来说,学习古砚则显得尤为急迫与重要。我们说砚的制作工艺包括设计与制作两部分,两者互为支持,密不可分,可以说想不到就做不到,做不到,想法再好也表现不出来。

从砚的制作流程来说,设计在前制作在后,我们谈砚的制作工艺先要从砚的设计谈起,制砚也是如此。设计砚台时,首先要明确砚的文化定位,包括对砚整体文化定位的明确与对所设计砚台文化定位的明确,砚整体文化定位体现的是砚的共性,所涉及砚台的文化定位,体现的是砚的个性。共性是所有砚种共有的,个性则可呈现多种面貌,但个性需在共性里体现。就我砚台的设计来说,应明确三个文化定位: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二是砚文化,三是齐鲁文化。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砚文化是共性问题,齐鲁文化是个性问题,也就是说砚台的设计在表现自我风格时,不能违背砚的基本规律,更不能丧失砚的器物属性,一定要符合砚的基本审美取向。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其创作与发展的无尽源泉。一位制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广度与认识的深度决定着其所设计砚台的文化厚度,并从根本上决定着一方砚台文化价值的高与低。世界文化有东西之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古人将砚台比作“石友”是非常贴切的,砚台置于文房与文人朝夕相处,默默相伴,映照的是文人的精神,共鸣的是文人的情怀, 人是主, 砚是友。砚不是“师”不具有教育文人的职责与使命。砚台与使用者这种主次关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制砚设计时表象表现应把握的“度”。

砚文化是对以砚为核心的自然与人文内容的传统称,对砚文化的研究就是砚学。砚文化主要包括材料学、工艺学、美学、史学、金石学等内容,其中美学与工艺学是制砚直接面对的问题,而美学的研究可以对砚的设计给予理论支持,制砚属于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存在的基本意义在于美化生活,如果一件工艺美术品起不到美化生活的作用乃至丑化生活,其存在的价值可想而知,砚亦如此。

猜你喜欢

制砚砚台研磨
煤泥研磨脱泥浮选试验研究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切石研磨系统的创新设计
翰墨飘香的砚台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