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 年农业主推技术摘编
2023-08-29省农业农村厅
籼粳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多年调查发现,我省水稻生产上存在单产水平偏低、高产易倒伏、稻米整精米率低、晚稻易遭受寒露风危害、秋冬季温光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生产问题和制约因素,加上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上涨,加深影响本就较低的水稻种植效益,严重打击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广大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省自2009 年开展了“籼改粳”工作,充分利用了粳稻秆壮抗倒、耐寒抗逆、耐肥抗衰、整精米率高、耐弱光、高产稳产等优势。经过十年本土化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已基本摸清了粳稻南移后生长特性: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期短,灌浆结实期长,穗粒数多等。总结出南方粳稻种植“短、促、增、严、迟”高产栽培要点,集成了江西籼粳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提出了“一季中粳+冬作”和“早籼晚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进一步推广籼粳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大提升稻米综合品质的力度,有利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帮助农民实现更高的收益,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省稻米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富有江西特色的大米品牌。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12 年以来,重点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创建了一批粳稻高产高效典型,示范单产水平连年上台阶,屡创江西水稻单产纪录。全省一季中粳百亩示范均产从2012 年700 公斤左右,提高到2013 年的750 公斤左右,2014 年以来稳定突破800 公斤。其中,2014 年江西成新农场、都昌县一季中稻甬优12 百亩方平均亩产分别为914.5 公斤、910.03 公斤;2015 年鄱阳县饶丰镇一季中稻甬优1538 百亩方平均亩产922.5 公斤;2017 年鄱阳县一季晚稻甬优1538 连片百亩方平均亩产974.5 公斤;2019 年共青城一季中粳嘉丰优2 号连片百亩方平均亩产1022.2公斤,首次实现“吨粮田”。双季晚粳百亩示范片均产自2013 年以来稳定突破650 公斤,其中,2015 年上高县亩产高达796.2 公斤,创我省水稻单产纪录;2019 年,在晚稻遭遇连续3 个多月高温干旱天气影响,晚粳示范推广仍取得显著成效,南昌县、东乡区及上高县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高达843.1 公斤、834.5 公斤和802.5 公斤,均超我省双季晚稻单产历史高产记录796.2 公斤,再创我省双季晚稻单产新高;2022 年,东乡区“早籼+晚粳”百亩示范区双季晚粳平均亩产达910.56 公斤,第3次创我省双季晚稻高产纪录。2013 年以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3 次在江西召开现场观摩会,充分肯定了我省“籼改粳”成效,加快推动了我省粳稻发展。目前,“籼改粳”已成为江西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稳粮、优供、提质、增效”、“藏粮于技”新途径。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与同期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平均每亩可增产50 ~100 公斤,增效100 元以上。另外籼粳杂交稻整精米率接近70%,较杂交籼稻提高5 ~10 个百分点,可增加加工企业加工效益。
二、技术要点
1.科学选择良田良种。种植籼粳杂交稻对粮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水平要求较高,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耕性良好、地力较高的田块进行。预估不施氮肥条件下,中稻亩产400 ~450 公斤,晚稻亩产300 ~350 公斤,肥力偏差田块亩施商品有机肥100 ~150 公斤,实现籼粳杂交稻亩产650 公斤以上。在选好良田的基础上,科学选用良种是籼粳杂交稻高产高效的关键。宜选择广适质优、高产抗性强的主导品种,如甬优1538、甬优538、甬优9号等。
2.严把浸种消毒关口。播种前选择晴天均匀摊薄晾晒1 ~2 天,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时切忌在水泥场暴晒,以免种子高温灼伤。晒种后先用清水选种,间歇浸种24 小时,然后用咪酰胺等药剂间歇浸种消毒12 小时以上,防止种传病害。浸种时注意浸露结合,既保证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又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籼粳杂交稻浸种有别于籼稻,宜保障间歇浸种36 小时以上。浸种后置于透气性良好的器具中适温催芽至破胸露白待播。
3.备好秧床适期播种。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作秧田。整墒前施足底肥,亩施尿素10 ~15 公斤、普钙20 ~25 公斤或三元复合肥(15-15-15)25 ~30 公斤。秧田做到墒平沟直,墒宽1.5 米,沟宽0.3 米,沟深0.15 米。籼粳杂交稻播种期安排要充分考虑前作收获时间、秧龄弹性(弹性小、要求短秧龄)、播始期(相比同生育期的杂交籼稻偏短)、抽穗期常年光温资源(要求晴天多、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等因素。全省一季中粳适宜播种期为5 月中下旬,将抽穗扬花期控制在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初。双季晚粳适宜播种期为6 月下旬至6 月底,最迟不超过7 月初,将抽穗扬花期控制在9 月中旬。
4.培育叶蘖同伸壮秧。采用湿润育秧或塑盘旱育方式培育叶蘖同伸壮秧。湿润育秧一季中粳亩用种量0.75 ~1.0 公斤,按秧本比1 ∶10 ~15 安排秧田面积,双季晚粳亩用种量1.5 ~1.75 公斤,按秧本比1 ∶10安排秧田面积,秧龄22 天以内。塑盘抛秧播种量按每孔平均2 ~3 粒种子,秧龄20 天左右。如,选用353孔塑盘,一季中粳需秧盘55 盘左右,双季晚粳需秧盘90 片左右,每盘约播种20 ~25 克干种子。选用434孔塑盘,一季中粳需45 盘左右,双季晚粳需秧盘70片左右,每盘约播25 ~30 克干种子;机插秧大田一季中粳亩播20 盘左右,每亩75 ~80 克,双季晚粳亩播35 ~38 盘,每盘60 ~70 克,秧龄不宜超过20 天,以18 天左右为宜。视种子千粒重大小可作适当调整,尽量通过稀播匀播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
5.保障移(抛)栽合理基本苗。合理基本苗是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挖掘籼粳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一季中粳移栽田亩栽1.2 万~1.3 万蔸,每蔸2 粒谷苗,移栽规格26.6 厘米×20.0 厘米或30厘米×16.7 厘米;抛秧田亩抛栽1.3 万~1.5 万蔸基本苗2.5 万~3.0 万;机插秧尽量选用9 寸机,栽插规格以30 厘米×12 厘米为宜,选取大档取秧量。双季晚粳移栽田亩栽1.6 万~1.8 万蔸,每蔸2 粒谷苗,移栽规格26.6 厘米×13.3 厘米或23.3厘米×16.7 厘米;抛秧田亩抛栽1.8 万~2.0 万蔸,基本苗3.5 万~4 万;机插秧尽量选用窄行7 寸机,栽插规格以25 厘米×14 厘米为宜,若采用传统9寸机,栽插规格以30 厘米×12 厘米为宜,并适当调大取秧量,确保足够的基本苗。
6. 合理大田肥料运筹。中等肥力田块,一季中粳亩产700 ~800 公斤,亩施纯氮16 ~20公斤,双季晚粳亩产650 ~700 公斤,亩施纯氮14 ~16 公 斤, 磷、 钾 肥 用 量 按 高 产 栽 培N ∶P2O5∶K2O=1 ∶0.3 ~0.5 ∶0.8 ~1 折纯量确定。氮肥运筹按照基、蘖、穗肥比4 ∶2 ∶4 或4 ∶3 ∶3比例进行,基肥于移(抛)栽前随耕耙田时施用,分蘖肥于移(抛)栽后7 天左右施用,穗肥一季中粳于剑叶露尖或剑叶全展时施用,双季晚粳于倒3叶或倒2 叶抽出时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可分基肥和穗肥2 次施用,各占50%。总量确定前提下,如使用复合肥或商品有机肥,N、P、K 按实际用肥量折纯计算。
7.科学管水强根促蘖。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移(抛)栽期浅水插秧,栽后3 ~5 天排水露田促根系生长。分蘖期以薄露灌溉为主,不宜深水灌溉,并多次露田促蘖促根。当田间苗数一季中粳达到计划穗数的80%、晚粳90%左右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期建立浅水层,确保“有水抽穗扬花”;相比籼稻,籼粳杂交稻灌浆结实期长,抽穗后需多灌一次水,全期分多次浅水灌溉,提倡后水不见前水,保持田间湿润,实行“干干湿湿壮籽”,后期切勿断水过早,确保穗基部籽粒充分完熟。
8.综合防治病虫害。秧田期重点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等,栽插前打好“送嫁药”。本田前期主防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中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穗颈瘟等。因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着粒密,始齐穗时间较长,尤其要重视稻曲病防治,重点把握抽穗破口前7 ~10 天或10 ~12 天(判断指标:主茎剑叶和倒二叶叶枕平齐时)及破口抽穗期两次关口,选用氟环唑、苯甲·丙环唑、戊唑醇、肟菌脂·戊唑醇、噻呋酰胺等药剂,用足水量科学防治,确保防效。
9.科学除草、安全用药。籼粳杂交稻对除草剂施用较籼稻敏感,在不同生长期要科学选用适宜药剂防治杂草。秧田播种前可选用40%苄嘧·丙草胺除草,秧苗3 叶1 心期用15%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复配剂秧面喷施除草;大田抛栽后5 ~7 天,选用37.5%苄嘧·丁草胺可湿性粉剂结合分蘖肥施用撒施;分蘖末期及孕穗期慎重选择药剂除草,可选用2.5%五氟磺草胺或10%氰氟草酯兑水喷雾。
10.适当迟收减少损失。根据籼粳杂交稻分段结实的特性,其抽穗至成熟期较籼稻长,一季中粳齐穗至收获期需50 ~60 天,双季晚粳需45 ~50 天,建议每穗饱谷95%以上谷粒黄熟时进行收割,切忌断水和收获过早,以免影响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品质。
三、适宜区域
适宜基础地力好、水利设施完善田块,重点在环鄱阳湖、赣抚平原及吉泰盆地地区示范推广。丘陵山区、田间湿度大或土壤瘠薄地区不宜种植。
四、注意事项
1.培育短秧龄壮秧。播种前用咪酰胺浸种,稀播壮秧,小苗移抛栽,秧龄控制20 ~25 天以内;籼粳杂交稻对旱育保姆拌种、烯效唑浸种、多效唑控苗、除草剂等比籼稻敏感,用量、浓度要调减至1/2 以下。喷施除草剂时水面切勿浸过心叶。
2.浅水返青分蘖。晚稻移栽期气温高,移栽插后及时露田、浅水分蘖促根,防止淹灌造成籼粳杂交稻根系受损、分蘖受阻。
3.防好稻曲病和纹枯病。重点是把好抽穗前两次防治关口,同时关注其它病虫害防治。
4.适当迟收,防断水过早。齐穗后每7 ~10 天灌水一次,待田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养根保叶保鞘,增强抗倒能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五、技术依托单位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 号江西省农业检验检测综合大楼416 室
邮政编码:330046
江栀子良种规范化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栀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之功效,又是提取天然色素——栀子黄的好原料,广泛用于色素提炼、食品、医药等领域,还是良好的观常植物,集观赏、实用于一体。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而栀子作为我省传统道地大宗药材,其面积、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因此,发展栀子产业,在带动我省中药材发展、农村资源利用和帮助农民致富、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江栀子种植基地
江栀子“小红栀1 号”是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从一批栀子优良无性系中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的江西药用栀子优良品种,以树体强健、长势旺盛、栀子苷含量高、高产稳产,获得了省级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其配套栽培技术在共青、樟树、丰城、新余等地多年的示范推广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技术明确了苗木繁殖、种植密度、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控、采摘等关键技术要求,为提升江栀子药材质量,促进高产稳产,实现江西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和江西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栀子生长期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小红栀1 号”良种目前在新余市渝水区推广面积500 亩,遂川县碧州乡推广200 亩,湖口县推广100 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22 年在新余市渝水区推广“江栀子良种规范化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应用良种良法栽植到5 年时,按一般管理水平,平均单株产量能达到4.3 kg,每亩按栽植177 株计,“小红栀1 号”亩产量约760 kg,规模化栽培平均亩产可达600 kg以上,且该良种栀子苷含量达4.98%,可比栽植普通栀子总体经济效益提高约10%。解决了江栀子栽植过程中种苗品种混杂退化,不同批次药材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良种良法、丰产之前套种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基地整体经济效益。种植推广江栀子“小红栀1 号”, 对改善丘陵岗地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经济效益,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带动林农增收, 建设秀美乡村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6 年12 月“江西特色木本中药材栀子、枳売、广东紫珠良种选育与利用” 通过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评价,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登记号3392016Y0133)。
2018 年“江西特色木本中药材栀子、枳売、广东紫珠良种选育与利用”获得江西林业科技奖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扦插育苗
(1) 苗床选择与准备:宜选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灌排方便的砂壤土。施腐熟的猪、牛类等有机肥料约15000 ~30000 kg/亩,深翻约30 cm,耙细整平,做成高约25 cm、宽1~1.2 m的苗床。
(2) 苗床消毒:播种前的10 ~15 天,撒施生石灰(1000 ~1500 kg/亩)进行土壤消毒。
(3) 扦插方法:扦插时间以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为好。采集一、二年生、粗0.6 ~1.0 cm 枝条,截成10~15 cm长,上端平、下端斜的小段,保留1~2个节位的叶片,按50 支捆成把,用生根剂浸基部10秒钟。按株距10 cm、行距15 cm 扦插在覆盖黑膜床面,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 或1/3,插后压紧浇透水。
(4) 苗床期管理:扦插2 周后逐渐生根。其间苗要床保持湿润,做到床土不旱、不积水并注意除草。
4 月—6 月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防止苗床积水。及时松土除草。可每隔10 ~15 天施1 次3%腐熟人粪尿或0.2%~0.3%复合肥或尿素。
7 月—9 月及时浇水或灌水,追氮肥2 ~3 次,确保苗木快速生长。
9 月下旬后,追施磷、钾肥2 次,增强抗寒和越冬能力。
要求培育成为苗高40 ~45 cm 以上,地径0.4 ~0.6 cm 以上,且木质化程度高、主根短而粗、侧须根发达、苗干通直、无病虫和生长健壮的优质苗。
(二)栽植:
秋冬11 月和春季2 月—4 月选择阴雨天进行栽植。
栽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和是否套种确定,一般约200 株/亩。肥沃地、准备套种的可偏稀,较瘠薄立地、不套种的可偏密,宜宽行窄株配置以方便今后生产操作。一般按株距1.5 m,行距2.5 m。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栀子定植后,一至三年的幼林,每年春、夏、秋3 季以除草为主,进行浅中耕。冬季结合清园、施肥等工作全面冬耕培土1 次。栀子园进入结果期后,每年进行1 ~2 次松土除草,秋冬季进行一次全垦。冬耕要较深,以加深活土层,增加土内温度,有利安全越冬,还可冻死虫蛹。
(2) 追肥:栀子耐肥,结果树消耗养分多,需肥量较大,施肥主要分4 个时期。
3 月追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农家肥或化肥,如充分腐熟的禽畜粪水或沼液每株3 ~4 kg,或尿素、硫酸铵每株15 g,以促进发枝和孕蕾。
5 月喷施叶面肥,促进开花和座果。开花期,用0.15%硼砂加0.2%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
6 月下旬施复合肥一次,促进果实壮大发育及花芽分化。用量每株0.1 kg。
冬季深耕施肥并培土,以有机肥为主,用量1000 kg/亩,加入钙镁磷肥25 kg/亩,以保护栀子越冬及恢复树势。
(3) 整形修剪:定植当年冬季开始修剪培养树形,培养1 ~3 个主干,每主干培养3 个主枝,各主枝培养3 ~4 个副主枝。每年冬季剪去病枝、徒长枝、交叉枝和过密枝,剪除下部萌蘖,培养形成枝条分布均匀、向四周舒展的圆头形树冠,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促进结果。
一般定植后二年内,为促进生长,培养树冠,要摘除花芽,第三年开始留果。树势强则可以第二年挂果。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以农业技术措施预防为主,防治方法主要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才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应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且采果前30 天不施农药。
褐纹斑病:主要为害叶和果。防治方法:一是加强修剪,烧毁病株、病叶,防止病害蔓延与传播;二是发病前用70%甲基硫菌灵800 倍液每隔10 天喷1次,连喷2 ~3 次。
卷叶螟:幼虫为害夏、秋梢。如遇虫口密度高峰期,为害后使翌年花芽萌发减少,产量显著下降。在6 月—7 月低龄幼虫阶段,喷施48%乐斯本乳油1500 倍液,或20%阿维·杀单微乳剂2500 倍液,或杀螟松乳油等。
透翅天蛾:一年发生多代,以蛹过冬,4 月中下旬越冬蛹羽化为第一代成虫,危害高峰分别为6—7月间和8—9 月间。幼虫食叶片、花蕾。防治方法:冬季垦复,破坏越冬虫蛹室;成虫期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蛾;掌握在幼龄阶段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乳油1500 倍液,或26.5%敌畏吡虫啉1500 倍液,或阿维菌素1500 倍液喷雾。
桃蛀螟:一年发生三、四代,以第二、三代(6月中旬至8 月中旬)为害严重。成虫有趋光性,幼虫蛀入果实内为害果肉。防治方法:摘掉虫果,及时收集落果进行处理;在树干周围和枝、果上可喷撒白僵菌粉;成虫期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蛾;严重时可喷施甲维盐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四)采收:果皮呈橙红或橙黄色时分批采收,10 月中下旬采收已经成熟的果实。11 月采收剩余的全部果实。
三、适宜区域
栀子为南方广泛分布的植物,选育的该品种来自于江西,区域试验表明适宜在江西省种植。同时,该品种在我国南方各地栀子分布区也适应种植。
四、注意事项
采用扦插育苗进行苗木繁育,应选用采集一、二年生、粗0.6 ~1.0 cm 枝条。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渝水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新余市抱石大道367 号邮编:338000
2.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林西大家1629 号
邮编:330032
3.江西景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城南魁星路剑桥阁7 栋201 室
邮编:338000
农区鼠害综合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江西是全国稻谷、油料和蔬菜的主产省之一,农作物生物灾害常发、频发。近年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暖冬和退湖还田等政策影响,我省农区鼠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呈逐年扩大趋势。据统计,80 年代以来,我省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达73.33万~100 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30%,鼠密度一般10%~20%,高的40%,农作物损失率一般在5%以上,严重的田块减产20%左右,全年造成损失粮食约2.5 亿~3 亿公斤,加上农户家庭储粮的损失约2 亿公斤,合计每年损失粮食达4 亿~5亿公斤。因此,鼠害的防控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鼠害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的推广对推动和完善我省病虫草鼠防治研究中鼠害研究这个薄弱领域也具有重要贡献。
2004 年以来,我省将农区统一灭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泰和县、铜鼓县、贵溪市等10 个县为重点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农区害鼠密度、种类、年龄结构、繁殖强度解剖调查,摸清了各项目县农区主要鼠种栖息分布,系统地观察了优势鼠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江西省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黄毛鼠和黄胸鼠5 种鼠为主要害鼠。其中褐家鼠、黑线姬鼠分别为江西省农田第一和第二优势鼠种。根据江西省农田害鼠的发生规律,结合各地多年的鼠害监测结果及防控技术推广,制定了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实现了鼠害防治的分级管理和分区治理。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根据全省各地害鼠消长动态和繁殖状况,我省鼠害重点发生区域集中在赣南、赣西、赣东北山林区、粮食作物种植区以及环鄱阳湖地区。为及时准确预报害鼠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科学有效指导农户防治鼠害,全省以庐山市、都昌、瑞昌、泰和、贵溪、信丰、铜鼓、浮梁、上高、南昌县10 个县为鼠情系统监测与防控示范县,每月定期开展系统监测。同时依托庐山市、瑞昌市、上高县及丰城市等23 个县市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中物联网智能监测鼠情设备及时传输鼠害监测数据等,逐年提升鼠情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准确的鼠情监测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每年3 月,我省均会印发《江西省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全省各地抓好春、秋两季统一灭鼠,以安全高效药物灭鼠为主,结合生态、物理、生物治理措施,做到春季灭鼠压基数、秋季灭鼠保丰收,确保安全科学有效控制农区鼠害。我省在重点抓好10 个鼠情监测与防控示范县的春秋季统一灭鼠示范创建的同时,辐射带动大面积统一灭鼠。据统计,全省每年开展农田统一灭鼠示范面积55 万~60 万亩,示范带动农户10万~15 万户。
(三)提质增效情况
针对我省农田鼠害发生较重的实际,2004 年以来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健全鼠情监测网络,强化监测和管理,建立农田鼠害防治示范区,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狠抓技术培训,加大实验示范,强化鼠药市场监督管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区鼠害防治效果达80%以上,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5公斤以上。同时,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灭鼠技术骨干和农民灭鼠能手,普及和提高了科学灭鼠水平,降低了二次中毒风险,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鼠类天敌,收到了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技术获奖情况
1.江西农区鼠害监测与毒饵站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2013-2014 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2.在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南方农区鼠害防治200 问》一书。
二、技术要点
(一)鼠情监测技术
农区鼠害监测是进行鼠害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判定灭鼠措施是否有效的主要技术手段,开展灭鼠工作前后必须对鼠害发生情况摸底调查。各地植保机构均要采取定点(定监测点),定人(定测报人员)、定时(定时调查、定时汇报)、定任务(定任务指标)的“四定”措施,于每月中旬开展一次鼠情监测工作。鼠情监测技术以鼠夹法、物联网智能监测及TBS 围栏监测技术为主,严格按照鼠情监测技术规范执行,认真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开展田间鼠情调查,及时汇报田间鼠情动态,及时准确地发布中、长、短期趋势预报和情报。
鼠夹法布夹方式
(1)鼠夹法监测。采取直线性布夹法按5 m×50 m(或10 m×20 m)布放,每次布100 ~150 夹次;农舍每户布夹2 个,每次调查50 户,每次布100 夹次。以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为诱饵,晚放晨收,计算捕获率。对捕获鼠记录鼠种、雌雄、体重、体长、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
(2)TBS 监测。选择区域面积300 ~500 亩的田块,沿田边单侧(或两侧)分别间隔600 m 设置4 个直线型TBS 围栏。每个围栏采用长60 m,孔径≤1cm的金属网围栏,依选择地块特点,于田块边缘(田埂)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 cm,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 cm,沿围栏边缘每间隔5 m 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 cm 的洞口,每个洞口设置捕鼠桶(或连续捕鼠笼)1 个(共12 个)。捕鼠桶或(连续捕鼠笼)开口设置为2 种,一种为全部朝向田块外部;另一种为间隔反向放置。将设置好捕鼠桶(或连续捕鼠笼)进行编号。每天早晨巡视检查围栏和捕鼠桶 (或连续捕鼠笼),及时取出桶内捕获鼠。每天记录捕获鼠所在的笼/桶编号,及鼠种、雌雄、体重、体长、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条件允许情况下冻存于-20℃冰柜,留待制作标本。TBS 监测设备放置时间为作物播种前10 天至收获后1 个月,每月统计总捕鼠数量。
(3) 物联网智能监测。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大数据技术,实现鼠害30 天×24 小时动态监测和智能识别分类,系统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对鼠害种群发生趋势作出预测预警。将物联网设备安全放置于监测区域,接通电源,数据同步后进入监测状态,系统自动记录监测信息,并上传至数据中心。设备安放方式:①田间沿着田埂下(靠边、无水)、地边,鼠活动明显的鼠道摆放,进出口需同田地边平行放置;②农舍布放在鼠经常活动的房间(厨房、畜禽圈或粮仓等),贴墙放置,保持监测设备两端开口畅通。每个农田监测点安装2 ~3 个监测终端配置,相当于150 个夜夹,安放在同一监测点的两台设备,间距需要超过100 米。每个农户监测点放置物联网设备1 套,连续30 天布放,相当于30 个夹夜。大数据平台记录并分析从设备中获取的害鼠影像、坐标、体重、活动节律及环境信息等参数,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对害鼠鼠种进行分类,输出可视化分析。每月定时为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充电,避免设备长时间水中浸泡。
TBS 围栏监测示意图
(二)鼠害综合防控技术
坚持“安全第一、经济有效、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认真推广应用成熟的、适用的、有效的农田鼠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各项目区大力推广“毒饵站”灭鼠技术、TBS 灭鼠技术及综合灭鼠技术,努力提高灭鼠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通过狠抓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规范农区统一灭鼠技术,做到既有效控制鼠害,又保证人畜和生态环境安全。
(1) 毒饵站灭鼠技术。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饵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 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2 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面2 ~3 cm 左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 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物固定。每个毒饵站放置毒饵20 ~30 g,放置3 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可使用敌鼠钠盐、溴敌隆或溴鼠灵等抗凝血杀鼠剂配成的毒饵。毒饵站一般可摆放2 ~3 个月,并可重复使用。
毒饵站
(2)TBS 灭鼠技术。鼠密度较高的农区,可应用TBS 灭鼠技术,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边(或田埂)设置一个长60 m 的线形TBS(L - TBS):孔径≤1 cm 的金属网围栏,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 cm,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 cm,每5 m 设置一个捕鼠器(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共12个。每个捕鼠桶上部直径25 ~30 cm,下部直径30 ~35 cm,筒高50 ~55 cm,底部留4 个直径小于0.5 cm 的圆孔,使筒内雨水能够渗出。紧贴围栏与捕鼠器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 cm 的洞口,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以在田间围成矩形TBS(R-TBS)20 m×10 m 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12 个筒状捕鼠器,利用鼠类行为习性捕杀害鼠。区域面积300 亩左右田块,可设置4 个,围栏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
(3) 综合灭鼠技术。各地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和采取耕作制度调整、农舍环境卫生整治和农事活动等措施,恶化害鼠栖息、取食、繁殖环境进行生态灭鼠;也可保护利用猫、猫头鹰、蛇、鼬等鼠类天敌控制害鼠;农户住宅区可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进行物理灭鼠措施。对于农田捕获率3%、农户捕获率1%以上的区域实行“五统一”灭鼠。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投放毒饵要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田”。杀鼠剂可选用第一代(杀鼠醚、杀鼠灵)或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抗凝血杀鼠剂,选择新鲜的小麦、大米(稻谷)、玉米为基饵配成毒饵,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投放100 ~200 g(在采用化学杀鼠剂灭鼠时应配备专用解毒剂维生素K1),也可采用生物灭鼠剂雷公藤甲素毒饵每亩投放100~200 g。鼠密度持续较高的地区,可配合使用不育剂莪术醇与化学杀鼠剂,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同时投放化学杀鼠剂毒饵100 g 与不育剂毒饵100 g,以化学杀鼠剂杀灭降低播种前鼠密度、减少对作物播种与出苗的影响,通过不育剂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实现可持续控制。
三、适宜区域
以庐山市、都昌、瑞昌、泰和、贵溪、信丰、铜鼓、浮梁、上高、南昌县10 个县为重点,示范推广至赣南、赣西、赣东北山林区粮食作物种植区以及环鄱阳湖地区。
四、注意事项
1.灭鼠的时间的选择。一年之中,灭鼠最佳时机重点是春季3 月—4 月,秋季9 月—10 月。灭鼠投药、布夹要选择在傍晚。
2.鼠药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安全、高效的慢性抗凝血型鼠药,如溴敌隆、敌鼠钠盐等。鼠药属于特殊商品,必须要到当地农业或植保部门指定的鼠药经销点购买。
3.饵料的投放。投放毒饵的区域要设置标志,以防人畜中毒。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民安路451 号邮编:330096
2.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泰和县农业服务大楼五楼
3.铜鼓县植保植检站
联系地址:铜鼓县行政服务中心1033 室邮编:336200
江西主要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本技术经过系统研究,以江西主推牧草“多花黑麦草”和“杂交狼尾草”为对象,集成了多花黑麦草在不同类型土地高产栽培技术、杂交狼尾草多年持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以及建立了“精准草田轮作生产模式”、“主推牧草改良天然草地技术与利用模式”,大大提高了主推牧草在江西乃至南方各类型土壤种植成功率和产量,填补了在特殊区域种植技术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南方地区牧草生产土地紧缺、农田休养生息、培肥地力转化、生态环境等问题。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自2015 年以来,本技术或部分核心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仅2022 年,示范面积达20 余万亩,草田轮作模式、杂交狼尾草高产种植模式成为规模养殖场饲草生产主要形式。本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将为十四五期间饲草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的技术支撑。
(三)提质增效情况
2019 年—2021 年,在宜春市、吉安市、赣州市、九江市、萍乡市等市县推广,其中“稻-稻-草”精准轮作生产模式平均增产48.45%;“稻-草”精准轮作生产模式平均增产22.61%;不同土地类型多花黑麦草高产栽培技术平均增产2145 kg/亩;杂交狼尾草多年持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平均增产26.53%。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江西主要饲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江西省饲草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21 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成果登记3 项,发布江西省地方标准4 项。
二、技术要点
(一)多花黑麦草在不同类型土地高产栽培技术
多花黑麦草品种宜选择经国家审定或者引种备案,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种植的4 倍体品种,具有生长速快、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强、产量高、耐贫瘠等优质特性。例如:赣选1 号、特高德、绿色长廊、绿岛等多花黑麦草品种。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1.冬闲田多花黑麦草生产精准管理配套技术
主要包括早播种、精准施肥、合理田间排灌管理。
(1)早播种。①播种时间宜早不宜晚。播种太晚影响多花黑麦草出苗及缩短生长期,造成产量降低。“稻-草”轮作模式:多花黑麦草播种时间为9 月中下旬-10 月下旬。板田直播(免耕种植方式)可在中稻收割前10 ~15 天前播种,或水稻收割后免耕播种;翻耕种植可在中稻收割后及时整地播种。“稻-稻-草”轮作模式:多花黑麦草播种时间10 月中旬—11 月底。板田直播可在二季晚稻收割前15 ~20天时播种;翻耕种植可在水稻收割后整地播种,最晚在11 月底(气温≥10℃)完成,赣南地区可以延迟到12 月中旬。②多花黑麦草板田直播方式播种量30 ~37.5 kg/hm2、翻耕播种方式15 ~22.5 kg/hm2。③播种方法采取撒播。免耕直播宜在无雨微风天气进行;播种前确保土壤湿润但墟面不积水;如果土壤表面较干,在播种前1 天进行灌溉浸透土壤,播种前排干墟面水分。翻耕种植方式需在播种后利用机械浅旋耕盖种,盖土厚度1 ~2 cm。
(2)精准施肥。抓好3 个阶段施肥管理。第一个阶段在苗期(出苗5 ~10 天)施尿素37.5 kg/hm2;第二个阶段分蘖期施尿素75 ~120 kg/hm2;第三个阶段在第1 次刈割后,施尿素75 ~120 kg/hm2。施肥在雨后进行或配合灌溉进行。
(3)合理田间排灌管理。根据农田地势开好排灌沟,确保田间排灌通畅,做到田间不持续积水;且地下水位高度距畦面15 cm以上。
2.水库消落带地区适时补播多花黑麦草季节性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水库消落带区域选择、适时播种、科学追肥,合理利用等技术。
(1)水库消落带区域选择。宜选择枯水期与多花黑麦草营养生长期(9 月—次年5 月)相符的水库,消落带区域地势较平坦(坡度小于30°)、有一定的土层、面积较大,便于放牧。
(2)适时播种。一般播种时间在9 月—11 月,根据水库退水以及土壤湿度情况,采取水位随退随播方式,如遇干旱季节,需结合雨水情况,确定播种时间。采取免耕撒播技术,播种量30 ~45 kg/hm2。
(3)科学追肥。水库消落带区域土壤肥力养分差异较大,根据多花黑麦草长势及叶色表现综合评价进行施肥。推荐施肥量:苗期37.5 kg/hm2、拔节期37.5 kg/hm2。
(4)合理利用。一般以放牧利用为主。多花黑麦草草层高度达到20 cm,可进行放牧利用。刈割利用,需株高达到40 cm以上。当水库进入涨水阶段,应结合水位涨势及雨水情况,优先利用近水区域的多花黑麦草,涨水速度较快,可刈割青贮加工。当多花黑麦草草层高度下降至5 cm左右,进行阶段休牧至黑麦草长草层高度达到10 cm左右再利用。
3.多花黑麦草改良天然草地(林草地)技术
主要包括天然草地(林草地)选择、地面处理、播种技术、播后管理、放牧利用等技术
(1)天然草地(林草地)选择。天然草地选择供持续放牧利用的草层较低矮、植被稀疏的低地草甸类草地,以及热性灌草丛的白茅型、具灌木的白茅型、野古草型和具乔灌的野古草、热性禾草型草地。林草地选择落叶林。
(2)地面处理。8 月,草地或林草地开始重度放牧牛羊,降低草地植被盖度;对植被密度大、草层较高的草地,进行机械或人工打草和疏松,清除有害草,并适当清除杂灌。
(3)播种技术。9 月—11 月,在降雨前或土壤湿润时播种。种子质量要求符合《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T 6142)》三级及以上标准;播种量为37.5 ~45 kg/hm2。
(4)播后管理。播种后3 天内进行适度放牧,通过牛羊踩踏,利于草种子与地面紧密接触。播种3 天之后实行禁牧60 天左右,利于出苗及苗期生长。出苗后5 ~10 天内,在土壤湿润或降雨前,追施尿素45 ~60 kg/hm2。播种后10 ~20 天,对出苗平均不足60 株/m2的草地及时补种。
(5)放牧利用。草层高度达到20 cm时,可进行放牧利用。面积较大的补播改良草地/林地,参照NY/T1343 规程,采取划区轮牧。草层高度下降至5 cm左右进行阶段休牧或轮牧转场。休牧期间,追肥尿素60 ~70 kg/hm2。
(二)杂交狼尾草多年持续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品种选择、重施基肥、合理种植密度、巧施追肥、适当刈割、保护根蔸过冬等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着具有耐寒性强、耐贫瘠、分蘖能力强,再生性强、产量高等优质特性,适应亚热带地区的国家审定草品种,如桂牧1 号象草、热研4号王草、紫色象草等。
2.选地与整地。可利用各类土地种植,使用新开垦的或土壤贫瘠土地时,应提前1 月—2 月翻耕除草,并施用有机肥,使土壤熟化。有条件的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宜深耕翻30 ~40 cm。翻耕后犁耙,使土块细碎、地面平整,并起畦、开好排水沟,便于机械收割。
3.重施基肥。基肥对其高产十分重要。视土壤肥力情况,在翻耕前施入有机肥3000 ~5000 kg/亩。
4.育苗与栽植。3 月—4 月选择质量好的健康种茎进行集中育苗。幼苗生长至3 ~5 叶期选择正常种苗栽植。按行距80 ~90 cm 开沟,沟深10 ~15 cm;按株距50 ~60 cm 定植;每亩土地种植种苗1000 ~1200株。栽植时间3 月底到4 月气温达15℃以上,选择降雨前或阴雨天气时栽植为宜。
5.巧施追肥。栽植苗成活后5 ~7 天可追施尿素5 ~6 kg/亩,或浇施沼液(土壤干燥时)1500 ~2000 kg/亩,以促进幼苗生长和分蘖;在生长期或刈割后及夏季高温干旱天气,分期追肥,每次每亩追施尿素8 ~10 kg 或浇施沼液1500 ~2000 kg。
6.适当刈割。鲜喂利用刈割高度为150 ~180 cm,青贮加工适宜刈割高度为180 ~220 cm,刈割留茬高度8 ~15 cm。在初霜前完成最后一次刈割。
7.保护根蔸过冬。在最后一次刈割后,过冬前宜亩施畜粪(牛、猪粪)5000 ~8000 kg覆盖根蔸,可防止根蔸受冻害,安全越冬,促进下年度宿根早萌发,为高产打下基础。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宜全省各地及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1.冬闲田多花黑麦草生产精准管理配套技术。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应低于10 cm,以免影响牧草收割。板田直播牧草的农田,水稻秸秆应回收利用。在水稻种植前15 ~20 天及时收割牧草进行土壤翻沤。
2.水库消落带地区适时补播多花黑麦草季节性利用关键技术。多花黑麦草放牧利用,应避免牛羊吃雨水草、露水草,严禁在有水洼地放牧。
五、技术依托单位
本技术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