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023-08-29韩静,翟滨,孙京艳等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区域活动能够让幼儿以积极的状态融入其中,实现“玩中学、做中学”。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幼儿园高度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教师积极观察、有效指导,让幼儿实现了在区域活动中深度学习,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通州区督导评估标准》中,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及指导提到“教师基于持续观察,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幼儿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形成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促使教师针对在区域观察解读与指导中存在的真问题,积极研讨,提升自我,促进幼儿自信、自主、快乐的发展,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依托背景,结合现状,制定研讨主题
我们以“如何识别意图,投放意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实践探究”为教研主题,通过区域观摩、观看视频、实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与教师们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分析、研讨与实践,提升教师区域游戏时的观察、分析、识别与支持的实践能力,支持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自主、深入地游戏、学习。
问题分析,明确研讨内容
首先,结合园所实际,分析区域活动时存在的现状及问题。一是,幼儿发展问题:在游戏中缺少持续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成人的依赖性强。二是,教师发展问题:对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支持不够,经常出现以教师思路为主导的情况,且教师的观察、识别、分析、支持能力不足。其次,制定教研目标。一是,通过视频研讨,了解识别幼儿游戏意图的方法及策略。二是,根据案例分析,清楚了解投放意图材料的策略,支持幼儿自主游戏。三是,通过集体研讨,解决班级实际问题和困惑,支持教师进行运用、实践。
研讨过程及方法
首先,梳理前期经验。一是,通过关键词回顾“如何利用意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内容,梳理思路。二是,引发思考:如何识别幼儿游戏意图?鼓励教师积极动脑,大胆表达,引出研讨主题。
其次,通过视频分析,探讨如何识别幼儿真正的游戏意图的策略及方法。一是,依托中四班角色区游戏视频,进行案例研讨。二是,教师分组研讨、记录。 三是,共同梳理,提升经验。四是,通过游戏,分析、了解如何识别幼儿真正的游戏意图。如玩游戏“图片背后的秘密”,交流、讨论看到的与观察到的区别,支持教师深刻理解如何识别幼儿真正的游戏意图。五是,教师梳理:我们要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不能只看幼儿某片段的游戏情况,就主观判断幼儿的游戏意图。
再次,通过案例分析,识别游戏意图,探讨如何投放意图材料的策略。一是,分享中五班表演区游戏案例,提出问题,交流研讨。二是,结合案例、深入研讨,梳理总结,提升经验。
最后,集体研讨,解决困惑。一是,针对相关问题集体研讨。如针对小五班打枪游戏的困惑,进行讨论“后续游戏停止了,是为什么?”。研讨:教师的介入支持是否存在教师的主观意愿?投放的“纸盒”挡板是否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游戏是否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通过交流、研讨,帮助教师解决了实际困惑,有助于教师新经验的获得,巩固了教研的主要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升了在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观察解读与指导能力。
教研成果与反思
首先,教研成果。一是,通过本次教研,教师能在班级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实践过程中,先了解幼儿意图,尊重幼儿游戏意图,投放幼儿需要的意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二是,开展区域游戏时,教师的观察、识别、支持能力,有明显提升。能根据幼儿游戏意图投放适宜的意图材料,做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三是,教师在观察解读与指导能力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研反思。优势:重研讨,实案例,贴合实际,实效性强。解误区,答疑惑,收获方法,应用实践。氛围好,敢发言,认真积极,学以致用。不足与整改:个别教师缺乏自信,研讨时发言比较少,今后在日常下班指导时多关注教师情况,给予肯定,增强教师自信心,支持教师更好落实教研效果。
(文/韩静)
◎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限”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的有效观察、识别幼儿兴趣、提供有效支持十分重要。下面以小班“拼枪打仗”为例阐述我的观点。
晨起8:00-10:00真空采血法采集肘部静脉血5 mL,立即送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乳胶颗粒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RBP4。
第一次。“阳阳,你在拼插区想要做些什么?”阳阳:“嗯,打仗。”我:“哦,那你想怎么做?”阳阳看着我并没有说话,我等了一会儿说道:“那今天我们就先做一把手枪吧。”阳阳点点头,我:“用什么材料来做手枪呢,你可以找一找。”阳阳在玩具柜旁边转了一圈,最后选择了管道玩具,阳阳首先组装了一把较大的手枪。阳阳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用很小的声音说:“能一起玩吗?”两个小朋友点点头,三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开始了拼造枪支的过程。一会儿听琪琪说:“你看我这个枪大吧,它有两个炮筒。”一一说:“我的枪不用换子弹。”三个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自己的枪支。 三个小朋友拿着自己拼的枪支,开始“突突突”地打枪,玩了一会儿,一一说道:“我的枪没子弹了,我要换一把枪。”说完,一一从玩具筐内拿出一把魔尺,他将魔尺恢复成直线形状。“看我的枪怎么样?”然后开始第二次的打仗,又过了一会儿,“没地儿藏呀。”“是呀,怎么没有地方藏呢?”“什么东西能帮助我们藏起来呢?”三个小朋友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阳阳说:“这盒子就当土坡吧,藏土坡后。”一一拿出魔尺:“说这个是草,这是河,我在这边。”然后新一轮的游戏又开始了。
在这次的游戏中,我观察到幼儿开始尝试同伴游戏,并在同伴游戏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景,利用魔尺、玩具盒充当掩体,丰富游戏情景。小班幼儿在游戏里过程中需要环境的支持以深入游戏。环境能够激发幼儿进行游戏的延伸与创造。因此,我针对幼儿游戏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掩体纸箱。
第二次。昊昊、阳阳继续用管道玩具拼着手枪,两人看到我放在睡眠室的大箱子,问道:“老师,这箱子干吗用的?”我答道:“昨天你们的堡垒没有建成功,我找来两个纸箱,你们看看,能够怎么用上呢?”昊昊拼成一个较长的大的手枪,阳阳拼了一个较大的会转的手枪,两个人的手枪拼完之后,将箱子摆放好,然后躲在箱子后面进行枪战,“你打不到我吧,我藏起来了。”“看枪!”两个小朋友一个躲一个打枪,过了一会儿,昊昊说道:“老师,我想有那个‘突突’的声音。”我:“什么‘突突’的声音?”昊昊:“就是我爸爸看的打仗电视剧里的‘突突’的声音。”我拿起手机放了一个冲锋号的音乐,昊昊:“对,对,就是这个。”“我们怎么利用这个冲锋号呢?”昊昊说:“冲锋号响起来,我们就冲呀,打仗去。冲锋号没了,我们就躲起来。”就这样,两名幼儿又一次进行了游戏。
此次的游戏中,幼儿能够迁移爸爸看的战争片中冲锋号的角色,为自己的游戏加入了新的兴趣点,并初步尝试制定规则,使打仗的游戏更加深入,更好地引发游戏状态。在一些情景内,教师能在游戏中了解幼儿当时的需要,给予直接的支持,辅助他们丰富自己的游戏,所以在幼儿游戏时教师适时的支持十分重要。
第三次。几个小朋友用管道玩具拼接手枪。阳阳说:“我们来玩点不一样的吧。”涵涵说:“玩植物大战僵尸吧。”几个小朋友问他怎么玩,浩浩说:“一个去当僵尸,老师放音乐,我们躲在后面用枪去攻击他。”只见他们把两个箱子拉到了床角旁边,用两个箱子摆成直角的形状和床脚围起来将自己藏好。当我用手机放起音乐时,游戏开始了,只见其中涵涵学着僵尸的样子走向箱子,其他几个小朋友藏在箱子里面不出声,当音乐停止后,涵涵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走。几个小朋友立刻出来,拿着枪开始攻击,这一次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本次游戏中幼儿在枪战的基础上,延伸出了新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我识别到了幼儿在此次游戏中涉及较为明显的角色扮演,可并没有能够帮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材料,于是在与幼儿沟通后,我们又一次提供了一些纸质锥桶、报纸等区分僵尸种类的道具,继续丰富了幼儿的游戏。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应不断地观察、识别、支持,使幼儿不断深入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切实需要的材料,让幼儿有兴趣进行游戏,并深入游戏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游戏体验。
(文/翟滨)
◎ 角色区活动中教师如何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操作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性学习与自主性发展。角色区活动是幼儿参与度最高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想象,创造性再现生活情景。角色区活动主要包含两类内容:生活模仿类游戏内容、职业体验类游戏内容。如,小班:娃娃家;中班:小餐厅、小超市;大班:烧烤店、蛋糕房等。那教师如何在角色区活动中有效观察与指导呢?
如何观察解读幼儿
观察什么 一是幼儿的游戏状态,二是幼儿的游戏水平,三是幼儿的游戏表现。教师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个体,还需对全班幼儿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如,材料的适宜性是否满足幼儿游戏意图,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后幼儿的反应与变化等。
如何观察 一是合理分工,保障观察全面性。班级教师合理分工,分配主要观察任务。二是掌握观察方法,提升观察能力。观察方法包括:扫描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式观察。三是借助观察工具,保证观察质量。教师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手机,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通过后续回顾、分享,理解幼儿的内心,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如何指导幼儿
指导的时机 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是观察者、支持者,介入幼儿游戏时,应注意介入时机是否适宜。一是直接介入指导的时机:幼儿出现安全问题时,幼儿向教师求助时,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与争执时。二是适时介入指导的时机:幼儿游戏简单重复时,幼儿无所事事时,幼儿在区域中游逛时,幼儿游戏停滞不前时,幼儿发呆不进行游戏时,幼儿情绪失控时,幼儿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其他幼儿活动时,幼儿不能明确角色职责或游戏规则时。
指导的方式 一是运用对话推动游戏。二是提出问题,推动深度游戏。三是平行游戏,示范、引领与启发。四是组织幼儿讨论。
常见的指导问题解答 一是,角色游戏中,幼儿经常因角色分配发生争执,教师如何引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询问幼儿发生争执的起因,请幼儿进行描述;用问题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有哪些办法?”帮助幼儿选择适宜的解决办法,让大家都能接受;帮助幼儿理解问题产生原因,理解他人的感受,懂得体贴、关爱和礼让。二是,幼儿缺少角色意识,喜欢自己玩,很少与其他伙伴交流、沟通,教师如何引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造机会,帮助幼儿提升生活、社会经验;运用区域环境、材料辅助幼儿明确角色扮演意识,确定角色游戏的任务与内容;以角色扮演的身份,适时介入游戏,帮助幼儿深度确立角色意识,丰富游戏内容,拓展游戏情节,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互动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行为,细致观察、发现幼儿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并适时地运用讨论、小组分享、集体交流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文/孙京艳)
◎ 让“五式”为区域活动加油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最能体现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一日区域活动中,笔者通过五“式”为区域活动“加油”,让区域活动这列快车载着幼儿驶向全面发展的目的地。
材料式内容——让学习操作化
材料式内容是指遵循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材料。在与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的互动中,幼儿的心智得到了发展。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活动形式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直观形象性及直觉行动性。教师在建构内容时应从目标、方法、内容三方面共同开展探索,在凸显材料可操作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材料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形成“材料式内容——让学习操作化”这一特色。
标识式常规——让规则隐性化
标识式常规就是将传统活动中教师用说教方式培养的常规,转变成标识式的符号、图画,将这些符号和图画呈现在幼儿要与之互动的材料和环境中,通过这些符号、图画的指示,使幼儿自觉地规范行为,从而促进良好常规的养成。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开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更强、自由度更大。教师如果用以往的统一说教方式来培养活动常规,则无法把握和选择常规培养的先后和方法,不利于区域活动常规的有效建立。标识式常规将原来需要教师的反复说转换为通过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标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这些蕴含常规的标识分布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并在幼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着指示、规范幼儿行为的作用。
聚焦式评析——让评价过程化
聚焦式评析通过重点关注幼儿活动中的互动行为,运用表格、照片、幼儿作品、幼儿记录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评价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像我们每个月、每个学期为幼儿制作个人档案一样,及时记录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的发展。另外,在成长档案资料的记录、收集、筛选、分析、评价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状况的了解,为进一步修正和调整区域活动目标及材料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家园沟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文式指示——让指导直观化
目前,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一个教师要面对5 个甚至更多的幼儿,他们在自我探索中拥有各自的活动内容、方式和节奏,教师很难做到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对这些幼儿均衡地开展指导。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图文指示,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行为转化为一组符号,让幼儿借助这些符号的引导,能自主地、顺利地完成区域材料探索活动,如可以呈现在以下材料中。一是独立于材料中。这种存在形式是将图文式指示设计成独立的、只提供指示而不需要幼儿进行操作的材料,它和与之相关的、幼儿需要借助它才能完成操作的材料放在一起,构成一份完整的区域操作材料。二是隐藏于材料中。隐藏在幼儿的操作材料之中,需要幼儿经过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它及其使用方式,它有可能设计在材料的边框处或材料的背面,也有可能设计在材料的画面之中。三是匹配于材料中。如:科学区——毛毛虫的一生,这份材料需要幼儿将蝴蝶生长的四个阶段用拼图表现出来,并摆出正确的成长顺序,以此指导幼儿正确地完成材料的操作。
多元式交流——让分享情境化
多元式交流是指在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与幼儿利用实物、照片、录像等能反映活动过程的媒介开展讲述,再现幼儿活动过程及结果,让幼儿多感官参与分享交流,让他们能获得更真实的感受,使每次区域活动时只在一个区内活动的幼儿,了解更多其他区域的活动信息,借助同伴影响力,激发他们参与更多活动的兴趣,促进区域活动的转换。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并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对于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与环境始终共存,幼儿既依赖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幼儿与环境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其成长的质量。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随着幼儿的发展和兴趣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才能使材料具有适宜性,符合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文/王蕾)
◎ 幼儿自主游戏与教师指导相融合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游戏玩法的一种区域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需要交流、思考、探索、尝试,进而提升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等,但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幼儿选择了玩具后没玩一会儿就开始更换玩具,又或者是遇到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游戏,因为不敢尝试、不愿思考而放弃,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需要及时进行支持指导,但指导的前提一定要基于有效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识别、解读幼儿的需求,进而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才能达到幼儿自主游戏与教师指导的相互平衡。近日,班级中投放了新的材料——轨道玩具,教师通过持续性地观察,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给予支持,使得幼儿对轨道玩具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能力不断深入。
整理材料,提高幼儿游戏效率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和游戏技能的提升,幼儿的拼插规模在不断加大,使用到的材料也在不断增多,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取放材料的问题,当需要小零件时往往它在玩具筐的最底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而收玩具时因为材料的种类太多,原有的玩具箱分类格又少,造成不同类别的材料一股脑儿地都塞到玩具箱里。于是在游戏中出现了这样一幕:莫莫想要一个红灯作为大桥的装饰,他找遍了自己身边的这个玩具箱也没找到,最后在另外一个玩具箱角落里找到了,而此时游戏时间也结束了。因为材料摆放得不合理,造成幼儿在游戏中取放材料不方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寻找材料上,而真正的游戏时间却很少。于是教师对玩具进行了重新分类,每一种材料放在一个玩具筐里,幼儿在游戏时节省了寻找材料的时间,不再因为材料的缺失而被迫停止,减少了干扰因素,能够更加专注地进行游戏。
提供合作机会,满足合作需求
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针对大班幼儿“活动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应该充分支持幼儿合作游戏的意愿,为幼儿创造合作游戏的机会。在区域前嘉嘉的计划是和晓米、奕航一起玩轨道玩具,拼一个两层的大桥,嘉嘉负责找材料,晓米和奕航负责拼轨道。游戏时,我观察到:拼好了的大桥总会被嘉嘉或晓米拆掉,在分享环节三个小朋友拿着零散的作品说:“我们今天本来打算拼一个能拐弯的大桥,但是最后没拼成。”我追问道:“为什么没有拼成呢?能再说一说你们的计划吗?”晓米说:“嘉嘉负责拿材料,我负责拼轨道,但是我刚拼好的桥被嘉嘉拆了,他说不好看,又拼了一个红绿灯。”进入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开始展现,为了不打击幼儿合作游戏的积极性,我们认真阅读说明书,发现每一个作品都是由ABC等几个部分组成,因此,我建议幼儿可以先与伙伴确定想要完成的作品,再确定自己负责其中哪一部分,从找材料到拼插都由一名幼儿完成,拼完自己负责的部分后,幼儿再参照说明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作品完成的成就感继续激发着幼儿对轨道玩具的兴趣,而合作游戏的意识也在幼儿心中不断萌芽。
创新游戏形式,激发游戏兴趣
随着游戏时间的不断增加,幼儿对拼轨道的游戏兴趣度降低,连续几天无人问津,观察后我发现原来是经常玩轨道玩具的幼儿近几天没玩,于是我思考:轨道玩具的玩法是否过于单一导致幼儿失去兴趣?怎样让更多的幼儿喜欢这类玩具?带着疑问,我开展了关于轨道玩具玩法的教育活动,幼儿自由探索,有的用轨道玩具拼出了手枪,有的幼儿还结合其他玩具制作了篮球场、游泳池等,在之后的一次区域游戏中,几名幼儿用轨道玩具拼了一个球场进行打球游戏,这种新的游戏形式激发了更多幼儿的游戏兴趣。
轨道玩具又重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而对于轨道玩具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在游戏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在前探索,教师在后指导,跟随幼儿的兴趣和疑惑,必要时为幼儿提供适宜性材料,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在尊重幼儿自主游戏、自由发展的前提下,给出适宜性策略。
(文/吴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