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流挟沙浓度对沉管基槽内回淤厚度的影响

2023-08-29冯先导韩鹏鹏仇正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基槽槽内河床

冯先导,韩鹏鹏,仇正中,王 聪

(1.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 430040;2.长大桥梁建设施工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40;3.交通运输行业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武汉 430040;4.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武汉 430040)

0 引 言

在内河上修建沉管隧道时需预先开挖基槽,因搁置时间长易受到洪水和暴雨影响,河床表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向悬移质转变,经过基槽时在内部形成回淤。国内外学者通过CFD软件研究不同流速下冲淤地形随时间变化,揭示了泥沙运动规律[1]。曹影峰等[2]依托深中通道工程进行试挖槽回淤观测,从坡顶至坡脚回淤厚度逐渐递增,且坡顶的回淤厚度要比坡底部小得多。通过对港珠澳大桥进行预挖槽试验,辛文杰等[3]及曹慧江等[4]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得知,基槽中回淤主要由悬疑质形成,在枯水期基槽内回淤变幅不大,在汛期基槽回淤强度增加。依托广州如意坊沉管隧道,傅鹤林等[5]分析两河交汇处基槽回淤状况,进而得出基槽回淤厚度分布规律,基槽后坡淤积厚度明显小于前坡淤积厚度。针对黏性颗粒絮团,许春阳等[6]采用模型试验进行絮团沉速定性研究,泥沙颗粒随着粒径减小,絮凝强度逐渐增加,且低水流紊动强度有利于泥沙碰撞进而絮凝沉降。李慧梅等[7]研究表明絮凝沉降速度受含沙量和泥沙粒径影响较大。刘俊秀等[8]系统总结了胶体微粒絮凝原理,分析了泥沙级配、泥沙浓度对絮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浓度离子水体有助于细颗粒泥沙絮凝发生。黄颖[9]对水库下游实测数据分析发现,当水沙条件发生变化时,河段冲刷和回淤随时间发展呈非线性,前期变化较大,随后逐渐达到新的平衡。黄才安[10]通过水槽中输沙强度试验,在考虑泥沙颗粒相互作用基础上,探究垂线方向上泥沙浓度分布规律。周双[11]通过高速摄像技术观察泥沙颗粒起动和悬疑质运动过程,建立泥沙浓度较低时推移质输沙率公式。钱七虎[12]剖析现有数值模拟冲刷量较大的原因,为内河修建沉管可行性提供参考。陈雄波[13]利用计算机编程模拟多沙河流泥沙运动规律,计算得到小浪底水库泥沙输运公式,其结果能够反映实际地形变化。白静[14]通过建立三维大涡模型来研究悬疑质泥沙输运过程,并研究了脉动速度对泥沙浓度的影响。孟震[15]开展了均匀沙和非均匀沙粗化试验发现,在高速水流作用下泥沙表层逐渐粗化并逐渐形成沙纹状。

目前,众多学者通过现场观测和水槽试验建立泥沙输运方程,对泥沙运动和基槽内回淤厚度分布规律已有很深的认识,在相同泥沙浓度情况下,关于短期内回淤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少见。基于泥沙运动复杂性,依托襄阳内河沉管隧道工程,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挟沙水流对基槽回淤厚度的影响,揭示沉管下放后基槽内泥沙浓度分布规律,以期能够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襄阳东西轴线道路工程鱼梁洲段起点位于规划旭东路东侧,终点位于纵四路西侧,主线全长5.4 km,隧道工程主要包含樊城明挖隧道314 m、西汊沉管351 m、东汊沉管660 m。河床表层为粉层,泥沙直径在0.075~0.2 mm之间,开挖坡度为1∶3;下层为卵石层,开挖坡比为1∶2。沉管基槽开挖深度为18.4 m,底部宽度为39.3 m,如图1所示。

图1 基槽断面

2 基槽回淤观测分析

在汉江东汊所在施工区域受到上游泄洪和暴雨天气影响,基槽内每天回淤厚度差异很大,为了减小基槽回淤对沉管安装的影响,在基槽内沉管顶部与底部设置回淤盒,开展回淤观测试验。结合水文条件对基槽内回淤随时间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东汊沉管基槽回淤主要发生在洪水季,从图2可知,水流平均流速为9 cm/s,7月10—28日对基槽内每天回淤厚度进行分析,在监测初期受到上游洪水影响,基槽沉管底部回淤强度平均为3~5 cm/d,基槽沉管顶部回淤强度平均为1 cm/d。洪水过后沉管顶部与底部回淤强度大致相同,都为1 cm/d。其中7月22—24日为暴雨天气,在内河流域,降雨从陆上挟带泥沙微颗粒至水流中,基槽内回淤量陡然增加,基槽沉管底部回淤强度平均为18 cm/d,基槽沉管顶部回淤强度平均为13 cm/d。暴雨过后,受到上游流量增加影响,流速增加至30 cm/s,之后的回淤强度与受到洪水影响的回淤强度相似。

图2 流速与回淤厚度历时曲线

3 基槽回淤演变数值分析

3.1 三维泥沙输运方程

当水流经过松散泥沙河床时,泥沙颗粒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起动、上举与沉积3种形式。促成河床泥沙起动的力有上举力、托拽力、脉动压力等,泥沙赖以抗拒起动的力有重力、黏结力等,泥沙起动和沉积取决于这两类力的状态。

3.1.1 泥沙起动

泥沙起动是泥沙运动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Shields曲线被广泛用作泥沙初始运动的准则,由于其纵横坐标差异带来黏性颗粒与起动情况不符合的事实[16],国内外学者多次对其修正,其中沙玉清[17]考虑薄膜水引起黏聚效应和孔隙率变化,利用水动力平衡方程得出泥沙粗细颗粒起动流速公式,结合实测资料加以验证,即

(1)

式中:δ为薄膜水厚度,取值为0.000 1 mm;ε为孔隙率,其稳定值为0.4;D为粒径;d为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γ为水重度;γs为泥沙颗粒重度;vc为泥沙起动流速。

3.1.2 泥沙上举输运

在实际水流中,河床表面剪切力是通过河流作用河床表面的剪力,临界希尔指数θcr,n可以定义出临界河床剪切力τcr,n,泥沙的起动和沉积作为泥沙运动两种相对的状态是同时发生的,联合起来决定悬移质和推移质之间的交换比率,泥沙离开河床的上举速度可以通过Winterwerp等式计算,即

(2)

(3)

式中:ulift,n为泥沙颗粒上举速度;nb为河床面法向量对应的系数;an为泥沙挟带系数;d*,n为无量纲参数;dn为泥沙颗粒直径;sn为砂率;θn为第n种泥沙希尔参数;τ为河床剪切力;τcr,n为临界河床剪切力;ρn为第n种泥沙颗粒密度;ρf为流体密度;θcr,n为临界希尔指数,根据河床面上相同颗粒受到剪切应力推导而得。

3.1.3 泥沙沉积

黏性细颗粒泥沙(粒径<32 μm)存在絮凝现象导致沉降速度计算相对复杂。黏性细颗粒泥沙浓度达到2~3 kg/m3时,泥沙颗粒之间就会相互吸引发生制约沉降[6]。针对黏性沉降特性,为清晰描述泥沙黏性细颗粒沉降速度,利用分形维度概念,Te Slaa等[18]将Richardson-Zaki等式拆分得到黏性颗粒沉降速度ωfs,即

式中:ωs,0为单个黏性颗粒低浓度状态下沉降速度;nf为分形维度;Ø为泥沙体积浓度;Øf为黏性泥沙体积浓度;Ømax为泥沙最大浓度。针对非黏性细沙颗粒沉降特性,结合各种制约因子,Baldock等[19]沉降公式中引入Krieger-Dougherty 黏性项,得出非黏性沙沉降速度为

μe=ωs,0(1-Ø/Ømax)-2.5Ømax。

(5)

式中μe为非黏性泥沙颗粒沉降速度。

3.2 模型边界条件确定

河床地形变化是泥沙运动的结果,通过水下声纳扫描得到东汊汉江河床原始地形高程数据,经过CATIA软件边界处理得到适合计算的三维模型。为研究水流对河床泥沙运动规律的影响,借助原有Flow-3D数值模型框架,将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更换为沙玉清泥沙起动公式,重新建立泥沙起动模型。上游采用速度入口边界,在速度入口设置泥沙浓度,下游采用压力边界,上部采用压力边界,左右采用对称边界,最小网格尺寸为0.35 m,网格总数大约150万,初始条件水深为3.5 m。如图3所示。

图3 东汊河床地形

3.3 模型适用性分析

选取基槽内左侧、中部典型断面作为流速监测断面,在基槽断面共布置15个测点进行流速监测,如图4所示。

图4 基槽断面测点布置

图5 上游水流平均流速为0.1 m/s时基槽断面流速验证

河床整体呈现左低右高形态,造成水流汇集河床左侧,因此基槽左侧的流速比基槽中部大。当上游水流平均流速为0.1 m/s时,基槽断面流速如图5所示,从实测测点1、测点2、测点4、测点7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水流经过基槽断面时,随着过水断面面积增大,在河流表面流速呈下降趋势;经过基槽后部,因过水断面面积减小,流速有所增大,基槽后部流速小于基槽前部流速。从测点4、测点5、测点6可以看出,在基槽垂直向方向上流速呈现上高下低的趋势。

根据测点分布位置,为验证数值计算结果适用性,将沉管基槽计算流速与实际测得流速对比分析,如图5所示。从图5(a)中可以看出,在河道左侧,实测值与计算值差异在5%以内;从图5(b)中可以看出,在河道中部,实测值与计算值差异在6%以内。综上所述,数值模型精度能够满足计算需求。

4 计算结果分析

4.1 清水条件下基槽内回淤厚度分析

根据历年流速实测数据,汉江东汊河流流速在0.1~0.42 m/s之间,基于此,分析0.1、0.5 m/s状况下清水条件下河床地形演变和基槽回淤状态。当河流平均流速为0.1 m/s时(图6),河道流速比较平均,经过沉管基槽时,水流表面流速有微弱下降,流速为0.03 m/s。在近岸两侧基槽内,受到遮蔽效应,水流流速趋近于0 m/s。河床表层泥沙尚未起动,从图6可以看出,由于流速尚未达到河床面泥沙起动流速,河床表面地形整体并未发生变化,在东汊河道凹侧因回旋水流存在,有少量回淤产生,在经历20 h后,基槽底部并未有回淤产生。

图6 上游水流平均流速为0.1 m/s时流场分布与局部回淤地形

图7 上游水流平均流速为0.5 m/s时流场分布与局部回淤地形

当河流平均流速为以0.5 m/s时(图7),河道右侧受到地势较高的影响,主流集中在左侧,表层流速较大,为0.63 m/s。经过沉管基槽时,可明显看出水流表面流速整体下降,流速为0.35 m/s。在近岸两侧基槽内,受到遮蔽效应,水流流速趋近于0.14 m/s。河床表层泥沙细颗粒接近起动流速,从冲刷地形图6(b)和图7(b)对比可以看出,河床表面地形整体已发生改变,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局部河床由凹凸不平已开始变平,在基槽前端河床表面泥沙逐渐向基槽内部运动,在基槽前坡段有淤泥,在东汊河道右侧基槽底部尚能保持平整,在东叉河道右侧有少量回淤产生,经过20 h后,基槽底部有微量回淤。

4.2 泥沙浓度对沉管基槽回淤的影响

在遇到极端暴雨天气以及支流高浓度水流汇入状况下,水流挟带陆上泥沙进入河流混掺,因其碰撞粘结作用,遇见流速较低时,易絮凝沉降形成浮泥层,河床基槽内回淤十分明显。当河床水流流速为0.1 m/s时,研究输沙量分别为1、2、3、4 kg/m3基槽内泥沙浓度分布情况,基槽表面设置11个测点分析基槽表面回淤变化,如图8所示。

图8 回淤厚度测量点布置

以上游输沙浓度4 kg/m3为例,探究水中悬移质经过基槽时泥沙浓度分布,如图9所示。上游进口水沙条件与实测相似,在垂线方向上泥沙浓度逐渐升高,靠近河床面泥沙浓度接近8.4 kg/m3,水流中悬移质经过基槽沉积后,基槽前端泥沙浓度大于基槽后部泥沙浓度,水流中高浓度泥沙主要集中在基槽前坡和基槽底部,并在基槽底部逐渐沉积。

当水流中泥沙含量较高时,基槽内部回淤分布也有所差异,基槽两侧河床地形基本保持原有形状,并没有形成显著回淤,不同泥沙浓度下基槽测点回淤厚度变化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知,基槽内回淤初期各个位置回淤厚度大致相同,回淤经过发展后,基槽靠近上游边坡淤积较厚,靠近下游边坡淤积较薄,前坡淤积量比后坡淤积量要大,相同时间内基槽前坡回淤速率较后坡大。受到水流作用,泥沙在前坡回淤主要集中在坡段的两侧,经过基槽时,水流紊流强度渐弱造成泥沙沉积,含沙量显著降低,在基槽后坡回淤厚度沿程逐渐降低。从图10还可知,不同泥沙浓度挟沙水流经历20 h后,当泥沙浓度为1 kg/m3时,在前坡回淤最大厚度为5 cm,基槽内回淤厚度约为2.5 cm,在后坡回淤厚度约为1 cm;当泥沙浓度为2 kg/m3时,在前坡回淤最大厚度为7 cm,基槽内回淤厚度约为4 cm,在后坡回淤厚度约为2.2 cm;当泥沙浓度为3 kg/m3时,在前坡回淤最大厚度为9.1 cm,基槽内回淤厚度约为5.2 cm,在后坡回淤厚度约为3.5 cm;当泥沙浓度为4 kg/m3时,在前坡回淤最大厚度为10.58 cm,基槽内回淤厚度约为6 cm,在后坡回淤厚度约为2.5 cm。

4.3 沉管安装对基槽回淤的影响

在河床表面开挖基槽后,铺好碎石垫层,然后进行沉管浮运安装,沉管立面尺寸为31.2 m×9.2 m (宽×高),采用两孔一管廊布置,如图11所示。为探讨沉管安放对基槽内部泥沙回淤的影响,当河床水流流速为0.1 m/s时,在沉管附近流场非常复杂,在沉管顶部的流速比沉管底部流速要大许多,在沉管尚未沉放区域内,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水流流速梯度较大,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在沉管安放区域,沉管顶部流速为0.07 m/s,在沉管底部有明显涡流存在,流速趋近于0.01 m/s。水流流速和泥沙浓度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沉管周围流场分布规律,间接推求水流中泥沙经过沉管时发生的变化。通过泥沙浓度分别为1、2、3、4 kg/m3时分析计算,得出沉管底部和顶面在回淤分布规律。

图11 沉管沉放布置及断面A-A流线分布

从沉管纵向立面和横向立面泥沙浓度分布规律(图12(a))可知,在泥沙浓度为4 kg/m3时,在沉管前侧泥沙浓度上升梯度较大,沉管前侧泥沙浓度为6.7 kg/m3,约为沉管后侧泥沙浓度两倍,从泥沙浓度分布可以看出,水流中泥沙浓度在垂线方向上逐渐增加,经过沉管时,底部浓度较高泥沙停留在沉管前侧,上部浓度较小泥沙颗粒继续流向下游,造成少量泥沙沉积在沉管前侧,而在沉管后侧几乎没有出现回淤,受到回旋流影响,在沉管后侧附近泥沙浓度有所升高。从纵断面(图12(b))来看,沉管底部泥沙浓度比沉管顶部泥沙浓度高,在沉管顶部水流区域,泥沙浓度分布比较平均,由于沉管底部边线处涡流存在,泥沙浓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沉管右侧,泥沙最高浓度为6.2 kg/m3,经过长时间淤积会形成浮泥,当沉管进行下一节进行沉放时,会影响其安装精度。

图12 沉管泥沙浓度分布

不同泥沙浓度对沉管回淤的影响如图13所示。当泥沙浓度为1 kg/m3时,经历20 h后,沉管顶部回淤厚度为1.1 cm,沉管底部回淤厚度为2 cm,相对于沉管顶部回淤厚度增加80%。当泥沙浓度为4 kg/m3时,经历20 h后,沉管顶部回淤厚度为7.15 cm,沉管底部回淤厚度为9.35 cm,底部回淤厚度增加30%。沉管底部回淤量随着泥沙浓度的增高而增高,沉管顶部也具有同样规律,但顶部与底部回淤厚度差别随着泥沙浓度增高而逐渐减小。另外,同基槽尚未安装沉管相比较,安装沉管后,受到沉管对水流的扰动,基槽底部回淤厚度有所增加。

图13 沉管顶部与底部回淤厚度对比

5 结 论

(1)泥沙凝聚造成沉积因素众多,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来看,水流中挟沙浓度增加会导致基槽内回淤厚度增加,在基槽垂向方向上,泥沙浓度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

(2)在清水条件下,造成基槽内回淤的主要原因是河床表面细颗粒形成推移质流入基槽内,基槽回淤量主要集中前坡;在挟沙水流条件下,水流经过基槽时流速下降是造成回淤的主要原因,回淤量主要集中在基槽前坡和底部,前坡回淤量厚度较后坡回淤量大。

(3)基槽内安装沉管后,沉管顶部相对基槽底部回淤厚度有所减小,在考虑减小回淤方案时,可以通过减小过水面积来阻止泥沙沉积。

猜你喜欢

基槽槽内河床
沉管基槽水下炸礁高精度控制技术
水下基槽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狭长基槽圆弧滑动抗隆起稳定计算方法探讨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渠首闸后防冲槽的抛石粒径与消能试验研究
迷你甜甜圈制作机
KD405:多功能折叠筷子
沉管隧道水下基槽边坡稳定性与合理坡率研究
ArcGIS在河床冲淤量分析中的应用
河床下伏采空区岩移规律及治理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