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治理导向的高校水资源管理优化研究

2023-08-29陈波黄云静

会计之友 2023年17期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国家治理

陈波 黄云静

【摘 要】 高校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强化了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但也存在着用水单位节水积极性弱、水资源管理不全面等不足之处。文章从会计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将分配给高校的用水指标赋予水资产的权能,年末节约的指标持续到下年使用,新增用水需求只能到水权市场购买,从而建立起节约用水激励机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持续核算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并把高校可使用的自来水、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综合核算,促进高校主动地节水和精细化地管理各种水资源。在此基础上,优化了高校水资源会计核算报表的结构和内容,并以某市属高校为例,从会计治理的视角提出对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的升级方案。

【关键词】 会计治理; 计划用水管理; 国家治理; 高校水资源管理; 水会计; 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7-0141-0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自然资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1]。这为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战略方向。高校人口集中、绿地面积较大,是用水大户,其用水结构和用水行为复杂[2],加强高校水资源管理对城市节水非常重要。然而,我国从节约用水的角度,研究水资源使用情况,往往是以农业、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高校的节水问题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仅有少数文献对高校用水设备智能化和用水管理信息化[2]、高校行业用水评价指标体系[3]进行讨论,或者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高校用水方案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价[4],鲜有研究探索高校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及解决方案,更没有研究从会计治理的角度来考虑高校水资源的核算和信息披露,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按照政府规定的水量和用途用水,自由裁量权较弱,一般就采用统计的方法核算用水量。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想的落地生根,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推进,计划用水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曾以“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的精辟论断阐述了会计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5]。本文结合水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理论,从会计治理的视角,探索高校水资源管理制度改进方案,讨论与之相适应的水资源会计核算新方法,并以某市属高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有利于精细化管理高校各类水资源,促进高校内生的节水积极性。同时,由于高校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对高校水资源管理优化的研究,还有利于完善计划用水管理制度,促进更加广泛的计划用水单位主动节水,改善水资源的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理论分析

(一)水资源管理优化的动因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一项重大任务。所谓国家治理,就是国家应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和过程。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本质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以便以公平、透明、道德的方式管理一个国家的资源和事务[6]。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在“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确立政府权力边界,明晰政府职能,将竞争和市场机制引入公共资产管理中[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等为重点。在推进水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打破计划用水管理制度中政府一元治理的格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原则”,系统推进水权制度改革,拓展水资源产权权能,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者享有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由政府负责初始水权分配和建立市场监管制度、交易制度,由市场进行二次分配,使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形成网络化的治理结构。为了使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有效运作,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改变由政府分配水资源、经营水资源并核算监督水资源的现状,借鉴经济管理活动中由微观经济主体编制财务报表,经过第三方独立审计后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做法,由政府颁布统一的水核算准则和水审计准则,微观涉水主体依照准则的规定,定期编制标准化的水核算报告,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水量和水权的变动,并经独立第三方审计后,对外披露通用的水核算报告和审计报告,满足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的信息需求,形成维护水市场运行的有效监督机制,实现水资源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从而推动水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高效化。

(二)高校水资源管理引入会计治理的动因

1.高校水资源管理现状

高校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一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以用水定额为基础,按照规定的用水计划指标用水。用水计划分为年计划用水总量、月计划用水量、水源类型和用水用途等。按照规定,高校不得擅自变更由用水主管部门核定的年计划用水总量、水源类型和用水用途。如需变更年计划用水总量的,应当到主管部门申请调整用水指标,并提交相关材料说明用水指标增减的原因,如仅调整月计划用水总量,仅需向主管部门报备即可。高校的月计划用水量根据年计划用水总量自行确定,并向主管部门进行报备。此外,主管部门下达的用水指标会根据上一年实际用水量而不断变化,如果上一年的用水量小于用水指标,那么下一年的用水指标就会相应减少;但如果上一年的用水量大于用水指标,那么就会对超额的部分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高校用水除了满足学校活动正常开展的教学、生活用水和学校附带的宾馆、写字楼、餐饮商业等辅助生活用水以外,还有园林绿化和景观用水。2014年《计划用水管理办法》(水资源〔2014〕360号)规定,具备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条件的单位,应当尽量利用这些水源。否则,用水主管机关将核减其年计划用水总量。按照《计划用水管理办法》的要求,很多高校建起了雨水收集设施和再生水厂,收集雨水和教学、生活、商业用废水,加工处理后冲厕或浇灌校内园林绿地或供河湖景观使用,以节约自来水的使用。

2.高校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水资源管理现状体现了国家掌握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政府代表国家实行水资源的计划、分配和管理,高校作为水资源的使用者,没有权力参与配置和管理水资源,只能被动地按政府计划用水,从而缺乏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用水指标节约或超额的处理办法不利于调动高校节约用水的积极性。由于每年未用完的用水指标在年末清零,且根据每年的实际用水量,用水指标将逐年减少。而用水单位为了不减少下年度的用水指标,可能会使实际用水量接近于用水指标。另一方面,如果实际用水量超过计划用水量,用水单位只要能对超额部分进行合理的说明,主管部门将会据此调整用水指标,而不对超额部分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加收水费。

高校节约用水不但没有获得收益,反而使得下一年的用水指标减少,损害了自身利益。这种制度会严重挫伤高校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高校在计划指标范围内最大化用水,甚至浪费水资源。对超出计划用水量的部分,高校可以通过申请调整计划用水指标而免于受罚,使计划用水量缺乏刚性约束。

第二,水统计表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管理。高校按照《计划用水管理办法》设立的用水统计台账提供当月的水使用状况并编制水统计表上报主管部门,水统计表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其作用是为了统计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方便政府依据统计得到的数据来分配用水指标。这削弱了水统计对水资源使用者管理水资源的作用,还可能出现有的地方为了争取用水指标而主观上报用水数据[8]。

第三,水资源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对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状况及使用缺乏统计。由于用水主管部门核定给高校的用水指标仅限自来水、地下水等常规水源,不包括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高校仅需要每两个月上报给主管部门常规水源的实际使用量,因此对常规水源精确计量。而学校通过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等方式得到的非常规水源的水量与实际使用情况,无需向主管部門上报,仅通过计算估测,其水量变动的状况记录得不充分,不能精确地管理和控制这些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发挥其最大效用。

3.高校水资源管理引入会计治理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根本所在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改革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从法律上赋予用水单位对其获得的用水指标拥有使用权的权能,可享有使用、收益、转让的权利,用水单位对节约的用水指标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或转让,从而,建立用水单位节约用水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会计治理手段,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把常规水源和非常规水源都进行精细化反映和监督,编制水会计报表,经过独立第三方审计,对外提供水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充分调动水资源使用单位管理水资源的积极性,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水信息,以加强用水单位对各种水资源节约使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会计治理视角下高校水资源管理优化方案

(一)赋予用水指标水资产权能,实施总量控制,节约的用水指标可跨年度使用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发改环资规〔2019〕695号)明确提出,在满足自身用水情况下,对节约出的水量进行有偿转让[9]。由用水主管部门核定给高校的用水指标应当由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为高校的水资产,具有可转让等资产权能。高校节约的用水指标(水资产)可保留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或者可视不同情况规定,年末未使用的指标由用水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5%~10%)核销,其余用水指标可持续到下年继续使用。当高校节约的用水指标积累较多,在能满足自身用水情况下,可将节约出的用水量在水权市场上有偿转让。此外,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做法,由用水主管部门核定的用水指标在较长时间内(如5—15年)应当保持稳定[10]。如果高校改建扩建、新增业务、新招教职员工和学生等,新增用水需求,只能到水权市场上去购买用水指标来满足新增的用水需求。这样,高校对其拥有的水资产的权利具有稳定的预期,既掌握节约用水的收益,又受到用水指标的刚性约束,将极大地调动高校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高校可持续地管理水资源。

(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持续核算水资源和水权的变动

由于年末未使用的水指标可持续到下年使用,这形成了高校一项独特的水资产(水权),它不能用单纯的水统计方法来核算,而应当采用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来反映水资源的权利和责任的归属和转移。权责发生制的特点为水主体按照与水资源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而不是按水资源的实际物理流动来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针对高校等用水户,即凡是在本期发生的水资产的变动,无论水实际是否发生转移,都要在本期的水核算报表中反映变动状况。反之,凡是不属于本期发生的水资产变动,无论实际水是否发生转移,均不在本期的水报表中反映变动状况。如年末未使用的水指标,就作为高校一项权利性的水资产——“水许可——自来水”来确认。如果对于供水单位,年末应供而未供的水量就作为水负债要素下的“应供水量”来确认。

(三)全面核算高校管理的各种水资源变动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在缺水地区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9]。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有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11]。高校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的利用和管理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因此,全面计量、核算和反映高校自来水、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状况及使用情况,不仅对加强高校水资源管理和考核、细化节水工作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对于计划用水单位实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水会计核算研究具有理论先进性。

(四)编制通用目的水会计报告,全面核算和监督各类水资源使用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水资源和水权的状况及变动为实施水会计核算、编制水会计报表奠定了基础。编制水会计报表与编制水统计报表的目的是不同的,水统计报表逐级上报给水资源管理部门,不对外披露,主要为水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而水会计不仅帮助用水户核算和保护其各类水资产,而且也为所有水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水资源状况、水权状况、水流量变动等有关的水资源信息,从而使其做出正确的资源分配决策。因此,水会计报告的披露方式与水统计不同,水会计报告需经过审计,对外报告,为水会计主体以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被称为通用目的水会计报告(General Purpose Water Accounting Report)[12]。

高校编制水会计报告的基本职能是为了核算和监督各类水资源活动,对水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拓展职能为预测水资源前景,通过水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定量或定性地判断和预测自来水、雨水、再生水等各类水资源即将发生的变动规律,从而指导和调节下一步水资源使用计划,高效管理水资源,参与水资源决策。根据水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各个水资源管理方案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方案;评价水资源管理业绩,利用水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用水单位一定时期的水资源管理效率进行评估。

四、基于水资源管理优化的会计报表框架设计

高校编制的水会计报告包括报表说明、水资产和水负债表、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水流量表三大报表以及附注[13]。其中,三张水会计报表是水会计报告的主体,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勾稽关系。

(一)水资产和水负债表

水资产和水负债表类似于财务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高校某一特定日期的水资源状况。根据如下静态水会计等式1编制:

水资产-水负债=净水资产 (1)

其中,水资产指水报告主体拥有物理上的或债权性质的水资源,水负债指合同或供水计划规定的在报告期间的供水义务,净水资产表示没有包含在供水义务中的可使用的水资源。根据高校水资源状况,高校水资产要素下可设置水许可、人工湖水量、再生水池水量等总账科目,在总账科目下,根据管理需要可设置明细科目,如在“水许可”总账科目下,设置“自来水”“地下水”等明细科目,分别表示高校计划用水指标的来源。高校是用水户,通常情况下不存在水负债,或者说水负债为零。水资产和水负债表是比较报表,需反映本期和上期期末各会计科目的数据,而且,最后计算出来的净水资产必然滿足等式2:

期初净水资产+本期净水资产变动=期末净水资产   (2)

高校水资产和水负债表的内容如表1中的A1所示。

(二)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

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类似于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高校净水资产的变动状况。权责发生制意味着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是按照决策的权利或义务的发生来界定的,不一定是实体水资源的转移。水资产变动和水负债变动的关系等式3所示:

水资产变动-水负债变动=净水资产变动 (3)

式3反映水资源和水权的增减变动情况。其中,水资产变动包括水资产增加和水资产减少之差,水负债变动也包括水负债增加和水负债减少之差。因此,可转换成式4:

水资产增加合计+水负债减少合计-水资产减少合计-水负债增加合计=净水资产变动 (4)

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就根据等式4编制,同时应在报表中反映各项目的本期数和上期数。高校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的内容如表1中的A2所示。

(三)水流量表

水流量表类似于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反映高校一定会计期间水资源流入和流出的性质和数量,报表中包括本期和上期的水流入量和水流出量以及蓄水量变动,蓄水量变动根据式5计算,期初和期末蓄水量的关系满足式6。

水流入量-水流出量=蓄水量变动    (5)

期初蓄水量+本期蓄水量的变动=期末蓄水量 (6)

高校水流量表的内容如表1中A3所示。

三张水会计报表的内容如表1所示[14]。

理论上,A1中的“净水资产变动”与A2中“净水资产变动”的数值相等。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计量上的误差或遗漏,这两个数往往不等,可通过设置“未说明的差异1”反映二者之差,它揭示了高校对水资源控制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未说明的差异越大,说明高校水资源管理水平越低。两张报表内在的本质的勾稽关系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检查和验证。此外,理论上,水流量表中的蓄水量变动还等于A1中扣除债权性水资产外的所有水资产的期末合计数减去期初合计数的差额。但由于上述误差,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不等,可用“未说明的差异2”来表示误差。而“未说明的差异1”必然等于“未说明的差异2”,除非存在概念性的错误。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

为了检验高校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造成的影响,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进方案,本文将进行案例研究,试编高校水会计报表,并对案例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北京作为我国文化中心,高校数量众多,而且高校已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第二大用水户[2]。因而,选择拥有雨水收集设施、污水处理厂的北京某市属高校作为案例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校占地面积670余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截至2023年5月,学校各类在校生8 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用水群体庞大。需水建筑为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其中学生宿舍楼和食堂是校园内的耗水大户。

(二)方案设计

首先,编制水统计报表,把各年计划用水指标和实际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对实际用水量的影响,证明现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其次,按照本文提出的改进思路,未用完的计划用水量可持续到下期使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水会计报表。这需要考虑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和确定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通过实地调查和与学校水资源管理者的访谈进行有关数据收集,从而编制出水会计报表,并与高校现在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的水统计表进行比较。

该学校用水指标是根据区节水事务中心下达的年计划用水总量分解为月计划用水量,并向区节水事务中心报备,区节水事务中心实行双月考核制度,对超出部分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学校建立了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设施和人工蓄水池,水资源类型多样,可编制水会计报表,全面反映各种类型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满足校内外相关利益者对水资源信息的需求,尤其是校内外水资源管理部门了解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计量方法

编制水会计报表需要考虑报表中各个项目的计量。本案例所涉及的用水指标、实际用水量、污水处理量、雨水收集量、环境用水量的数据都是通过与学校节水办负责人进行访谈,以及从学校节水办的用水统计资料或相关用水情况工作总结中获得。

(四)案例结果

1.现行水统计

目前该学校按照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的规定,每月抄录自来水实际用水量,并将统计数据上报给区节水事务中心和统计局。在与学校节水办的负责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下用水数据的统计资料,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6、2017年该学校的实际用水量分别低于计划用水指标,为41 130m3和735m3,节约的用水指标被没收。其中,2016年节约用水4万多吨,学校没有得到任何奖励,反而造成2017年的用水指标比2016年减少了10 000 m3。2017年实际用水量比较接近于用水指标,但超过2016年用水量30 395 m3,约占2016年实际用水量的7.4%。这证明了现行计划用水制度下,年末未使用的水量被收回,并导致下年的用水指标减少,较大地挫伤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导致用户在计划用水指标范围内,尽量多用水,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2018年用水指标为438 000m3,实际用水量为470 669m3,超出用水指标32 669m3。按照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学校对超额部分做出了说明。实际用水量的超额是由于学校内人员的增加,扩建留学生食堂,改建咖啡厅,且合并商务科技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增加,从而导致用水量的增加。通州区审核后,未对该学校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计划用水指标缺乏刚性约束。

学校设立了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设施和人工蓄水池。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为1 000m3,每年处理污水120 000m3,雨水年收集量20 000m3,处理过的污水和收集到的雨水都蓄积到容积为6 300m3的人工蓄水池,用于洗手间冲厕、校园绿化。现行管理制度下,学校不需对污水处理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进行核算上报,学校没有准确的测量数据,以上的环境用水量及雨水收集量均为学校节水办计算估测。春季人工池蓄水量大量用于园林灌溉,水位较低,蓄水量较少,之后随着季节变化,绿化用水减少,降雨增多,到年末,蓄水池的水量基本维持在最大容积6 300m3,多年来未向外排水。

2.按照改进后的方案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水会计报表

按照本研究提出的改进后的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用水户年末未使用的用水指标可持续到下年使用,即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水会计报表。假设该学校每年被许可的用水指标均为445 000m3,2016年“水许可——自来水”账户年初余额为0。本年未用完的水许可,没收10%的水量后转到下期使用,分配转移的水量按上述实际用水量来计算,水分配计划及执行情况见表3。

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包含自来水、雨水、再生水等全部水资源在内的水资产和水负债表以及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见表4和表5。

在水资产和水负债表(表4)中,由于学校是用水单位,因此不存在水负债。它呈现了该学校2018年和2017年人工池蓄水量均为6 300m3,年末保持最大容积不变。2018年和2017年结转到下年的用水指标“水许可——自来水”分别为7 882m3和34 427m3,2018年比2017年减少了26 545m3。2018年年末和2017年年末的净水资产分别为14 182m3和40 727m3,2018年比2017年减少26 545m3。发生以上变动的原因可以从水资产、水负债变动表和水流量表中得出,这是由于2018年自来水的实际用水量超过当年分配得到的用水指标,靠2017年节约的用水指标来弥补超额用量。净水资产的大小反映了该学校当年所拥有的水资源的合法权利。

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表5)呈现了该学校2018年和2017年水资产的变动状况。由于每年分配到的用水指标相等,而且学校没有统计每年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的准确数据,只是估計每年雨水收集量是20 000m3,污水处理量约是120 000m3,因此2018年和2017年的水资产增加合计都为585 000m3。由于学校扩建和人员数量增多,2018年供教学生活用水量为470 669m3,比2017年的439 265m3增多31 404m3。最后得出2018年和2017年的净水资产变动分别为-26 545m3和1 910m3,与水资产和水负债表中净水资产变动的数值相等,体现了水资产和水负债表与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间的勾稽关系。

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水流量表,如表6所示。水流量表呈现该学校2018年和2017年水流入和水流出的情况。由于自来水的流入和流出相等,雨水和再生水的收集与使用没有准确数据,根据学校节水办负责人员的估计,二者相等,所以水流出量约等于水流入量,蓄水量没有发生变动,为人工池蓄水量最大容积。2018年水流入量和水流出量均为616 069m3,2017年水流入量和水流出量均为579 265m3,期末蓄水量相等,都为6 300m3,是人工蓄水池的最大容积。与水资产和水负债表中的地表水资产项目相等。

这种优化计划用水管理制度的方案显示了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能大大促进高校节约用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水资源使用者真正参与到水权制度建设中,充分保持水资源计划的长期稳定性,促进水资源管理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第二,由于编制水会计报表要求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用水户管理的各类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且各项数据要精准,这样能促进用水户加强对其所管理的各项水资源的计量和核算,更大范围地节约用水,促进水权交易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三,由于编制水会计报表不仅供高校的内部管理使用,也要定期向外披露水资源信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监督,比现行制度下水统计报表只需向节水事务中心和统计局报送更加透明。第四,在水会计报表中,设有未说明的差异,反映水资源管理和控制水平,该数值越大则说明对水资源管理控制的效果越差。由于从学校获得的人工池蓄水量,环境用水量都是计算估计的,且人工池的水位没有准确测量值,每年的变动情况并没有详细记录,因此,在编制报表时默认污水处理量和雨水收集量等于环境用水量,人工蓄水池每年年末维持在最大容积不变,这样未说明差异均为0,没有反映出水资源管理和控制的水平。而且,基于上述指标未能获得准确数据,未对雨水收集及再生水利用使用权责发生制研究。如果能获得准确的上述数据,将更能体现水会计核算的优势。

六、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国家治理框架下会计治理的视角研究高校水资源管理的优化方案,并对北京某市属高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按照现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来实行水资源管理,对于提高计划用水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调动高校节水积极性。高校每年分配得到的用水指标未使用完的数量在年末清零,且根据每年的实际用水量,用水指标将逐年减少。高校为了在下一年度不被削减用水指标,在本年度的用水指标范围内尽可能使用水资源,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而当高校实际用水量超过用水计划时,往往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寄希望于向用水主管部门申请新增用水指标,这样,违背了《计划用水管理办法》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的初衷。

本研究提出,我国应当建设水权制度,完善计划用水管理制度,把分配给用水户的用水指标赋予水权的权能,用水单位年末未使用完的水指标可以根据规定被征收一部分(如10%),其余结转到下年继续使用或转让,使用水户获得节约用水的收益,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治理之中。同时,如果用水户扩建改建、新增用水用途等,用水指标不够用,必须到水权市场上购买用水指标。用水主管部门核定的用水指标具有法律上的刚性约束,并且保持长期稳定性。在持续经营水资源的情况下,采用会计治理的方法,用水单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水资源状况及变动。为了贯彻《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本文提出了把用水户拥有或管理的各项水资源(包括自来水、雨水、河湖水、再生水等)全面全过程核算的思路,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构建了水会计报表框架。建议政府制定水会计准则,规范水核算行为,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水资源国家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A].2019.

[2] 陈阳,陈远生,吕文菲,等.设备智能化与管理信息化对高校用水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7,

39(10):1956-1963.

[3] 王瑛,陈远生,朱龙腾,等.北京市高校行业用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5):839-846.

[4] 田舒菡,徐琳瑜,魏昕,等.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校用水方案优化及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09-113.

[5] 李敬涛,陈志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政府会计治理效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40-46.

[6] 李建发,包璐璐,张国清.公共产权视角下政府资产治理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3-35.

[7] 竹立家.国家治理体系重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19-21.

[8] 龙秋波,贾绍凤,汪党献.中国用水数据统计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6(2):248-254.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国家节水行动方案[A].2019.

[10] GODFREY J M,CHALMERS K.Water accounting: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to policy and decision-making[M].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12:106-122.

[11] 梅冠群.国家水安全战略下的节水工作研究[J].中国水利,2016(11):30-32.

[12] Australian Government Bureau of Meteorology,Australian Water Accounting Standard 1[Z].2012.

[13] MOMBLANCH A,et al.Adapting water accounting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the jucar water resource system (Spain)[J].Journal of Hydrology,2014,519:3369-3385.

[14] 陳波.水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2,375(3):11-23.

猜你喜欢

权责发生制国家治理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浅探
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难点及建议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