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3-08-29王欣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高职

摘 要:教育部印发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的指导纲领,提出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搭建招聘与配置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的思政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学教辩做导结思”教学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思政 招聘与配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78-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教育息息相关,而我国正处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如今高等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教育之根本,应以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指在其他学科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统一起来,保持两者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印发,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提供行动指南和指导意见。随着高职院校在高校序列中站位日益提升,随着高职学生在调整结构性失业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高职院校更应在用心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融合,达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政治硬、道德强、技能高,具有家国情怀的“工匠”。由此可见,各类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目标相同

课程思政的教育對象是人,本质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也是人,今后的工作也是对人的管理,培养推动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和课程思政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同时,课程思政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与人力资源管理“选、用、育、留人”的工作内容也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开展专业工作具有先导作用。

(二)实施方法相同

在实施方法上,课程思政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人格养成等内容与各类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相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实现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结合。而人力资源工作是把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内容与各项规章制度互相融合,实现显性工作与隐性文化的有机结合。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对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继续开展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主力队伍相同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专业过硬、政治过硬、师德过硬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员工的引路人、塑造者、管理者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起着引导、培养、教育的作用,是组织经营管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如何让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使将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好地开展员工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从校园延伸到社会,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课程思政,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理念承继、方式创新、社会延伸的效果,进一步达到全方位巩固思政教育的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上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三、招聘与配置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招聘与配置主要研究按照组织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它是组织开启人员管理的第一步,与其他五大模块相辅相成。现从招聘与配置这一层面展开课程思政构建路径的探索。

(一)教学建设目标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千禧一代”享受技术飞速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在父母精心创设的优越、舒适环境中成长,未曾经历过生活窘迫的心酸和被迫辍学的无奈,对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理解较浅。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人生目标模糊,缺失人生方向感。因此,在招聘与配置课程建设上,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首先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之相匹配的优秀文化理念和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学科前沿,贯通新老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接着在课堂上构建“将来的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否想要招聘你自己”的反向思维模型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传统理论教学,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确自己学习的努力方向。

(二)教学内容设计

在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专业课程为主,潜移默化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德育”“智育”“技育”的全方面提升。现将课程思政融进招聘与配置教学内容设计如上表。

(三)教学方法创新

1.避开课程思政建设误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弱化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二是混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主次地位和功能定位。同时,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老师存在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清晰、对课程思政缺乏系统设计,存在要么直接引入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形成“两张皮”的现象,要么课堂上讲个小故事,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未触及根本。因此,在建设中应避开这些误区,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内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招聘与配置课程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目标,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原有“教学做”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形成“学教辩做导结思”的新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底子薄、学习自觉性差,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翻转课堂模式。为在高职学生当中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课前预习、课上教学、合作探究、实操练习、教师指导、课堂总结、课后反思”的“七步法”。第一步,授课前由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自主预习或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结合当前时事热点总结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所感所思。第二步,课堂20分钟,教师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步,课堂2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和教师的讲解进行个人观点展示,求同存异。第四步,课堂20分钟,结合讲授内容开展实操练习,让学生在提升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观点展示过程中讨论的内容。第五步,课堂20分钟,教师结合学生实操的情况进行指导,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挖掘深层次的思政元素进行剖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达到理想信念的提升。第六步,课堂10分钟,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点评,将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以及个人的表现均进行说明。第七步,课后教师和学生根据课堂上总结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在下一次課程中积极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引入,并通过合作探究环节进行研讨,在教师指导环节得到巩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支撑

课程思政的建设,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是需要教师本身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政治过硬、师德过硬,才能更好地以德施教,立德树人;二是需要教师真心对待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理解他们的内心,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们,使学生爱其师懂其道;三是教师需要收集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将当前热度最高的前沿资讯和案例带进课堂,保证课程思政内容都是最新鲜的;四是教师需要激活学生学习热情,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做以用为本的思政;五是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学习,结合课堂上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要求教师课前准备的内容更多,付出更多。

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新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寻找与内容贴切的时事热点等信息,因此,在开课之初抓好学生的预习是关键,把控好课堂进度和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蝴蝶效应,为后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好基础。

五、结语

国家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已拉开序幕,高职院校将积极响应,深入贯彻落实,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既具备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以及责任担当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职业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改进再探索中呈螺旋式发展,因此,仍需要不断去研究和完善。

[基金项目:hngs2021—yb15《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校企合作教材编制探索]

参考文献:

[1] 冯荣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用研究——以《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01):170-171.

[2] 姜玲玲.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112-115.

(作者单位:海南工商职业学院 海南海口 570203)

[作者简介:王欣,硕士,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