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就业面临的突出挑战与对策建议

2023-08-29刘树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灵活就业人群缺乏必要保障、“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增多等。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研究了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对应对就业面临的这些挑战,从宏观政策调控、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指导服务、社会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市场 结构性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022-02

随着高校毕业季临近,就业相关话题热度持续上升。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青年群体失业率高、灵活用工保障缺失等问题仍待加强关注,对此本文通过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突出挑战

(一)周期性、产业性、结构性因素叠加,“就业难”与“人才荒”同时存在,求职者和岗位仍需时间适配

当前就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周期性、产业性、结构性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引起的。从经济周期看,全球在经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多重事件后,推动过去繁荣发展的经济因素在逐渐消散,比如高速的人口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由的经济贸易环境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各国的长期潜在产出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不少国家被动加息,导致全球经济体系融资成本提升,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国内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行业就业机会减少,不少企业招工意愿降低,甚至暂停招聘。

从产业调整方面看,随着我国新兴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一些制造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不足,产能不断压降甚至倒闭,岗位需求量大幅减少。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在经济增速换挡、产业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求职者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企业岗位要求不适配,导致我国摩擦性失业群体增加。

从就业结构方面看,在后疫情时代,一些毕业生出现“求稳”心态,即追求岗位职位稳定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甚至成为一些青年群体的“信仰”。一边是一些国有企业招录比达到200比1甚至更高,一边是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招工难”“人才荒”,给就业市场带来结构性问题。

(二)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一升一降”,给就业市场带来挑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6月份全国16~24岁劳动力調查失业率为21.3%,比5月(20.8%)高出0.5个百分点,成为自2018年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1}。目前来看,青年人的就业压力正在不断增加。首先,青年群体失业率高企的背后,是应届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的现状。根据教育部预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2}。此前,贵州、江西、四川等不少省份也陆续公布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几乎全部创下当地历史数据的新高。如果再加上往届的待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求职人数超过往年,成为历史上的“最难就业季”。

其次,海外留学生归国意愿强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就业市场的压力。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根据智联招聘的最新报告,2022年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创业的数量同比增长8.6%{3}。

最后,受到疫情等方面影响,互联网、金融、地产、教育等行业今年景气度仍然在低位徘徊,往年吸纳就业规模较大的行业,今年就业岗位减少。值得注意的是,更细分的失业率数据表明,学历越低,失业率低高,而随着学历程度不同,失业率的差异已经非常显著。随着不少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数量饱和,一些低门槛的就业岗位也在消失,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

(三)新就业形态兴起,灵活就业人员缺乏必要保障,社会制度亟待完善加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的加持下,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以灵活就业人群为代表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这些灵活就业人员在择业时优先选择工作时间更加自由、工作内容更加个性化、工作场所不固定的岗位,不仅满足自身个性化的工作诉求,也大大减轻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事实上,新就业形态下,员工参与数量和企业实际用工数量都在增加,据统计,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家政人员、新媒体主播等就业人群已经高达2亿左右{4}。

不过,作为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也同样突出。首先,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给人员保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早在2020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网文,就引发社会大量关注{5}。而由此引发的规范性问题,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安全保护、工作强度、薪酬安排等至今仍然存在优化的空间,如何对企业和平台进行正向引导,值得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劳动关系认定亟待加强规范。当前一些新就业观念带来了灵活、兼职、共享等“新型就业概念”,很多就业人群被称为自由职业者或多重职业者,因而出现劳动关系模糊的问题。比如在工伤认定方面,当就业人群受到职业伤害时,一些平台和企业并不承认其法定关系,劳动保障部门以用工主体不一致而驳回工伤认定的风险很大。

再次,保障制度尚未确立。一些政策安排,比如灵活就业行业的规范分类、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渠道、差异化的社保缴纳方式、缴纳社保的户籍门槛等一系列的安排,亟待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调整。一些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调适或者冲突的状况,亟需通过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规进行妥善处理,为这一就业人群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增多,“延迟毕业”“直接躺平”“回家啃老”成为一些群体应对就业问题的思想动态

面对越来越“卷”的就业形势,不少青年群体就业意愿和择业观发生变化,希望通过“慢就业”“缓就业”制造缓冲期。部分学生群体就业不积极,甚至出现“呆在高校”的想法。一般来说,只有科目挂科、论文未通过等情况,才会出现“延迟毕业”的情况。但目前已有不少高校生表示,现在求职并不理想,而主动选择“在学校呆两年再出来找工作”。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2022届高校毕业生已有较为明显的“慢就业”“缓就业”倾向,我国高校生不按期毕业率有所提高,15.9%的毕业生选择延迟就业,这一比例较2021年提高了3%{6}。今年3月,“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登上新浪微信的热搜榜单,不少网民留言称“不去考个硕士、博士,怎么好意思去找工作”。然而,这种延迟毕业的动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2023年就业市场的压力。

同时,也有不少青年陷入“毕业即失业”“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啃老”的“躺平”思维中。截至2023年6月,新浪微博话题“毕业即失业是种什么体验”相关话题阅读已经超过5000万次,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不少年轻人开始流行“躺平”“摆烂”文化,并自嘲自己为“不升学、不就业、不上进”的“尼特族”{7}。“吃饱了饭没事干,已经活成了孔乙己”等言论在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媒体受到热捧{8}。一些群体应对就业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思想,值得全社会关注和警惕。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解决就业市场各项挑战,根本在于促进经济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

面对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信心不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改革的办法解决就业市场的困境。一方面,对反映就业状况的统计信号,比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等,更加注重跨周期调节,通过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注重中小企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比如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延期还贷服务等,提振中小企业信心,增强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好用足财政、金融、产业等各项政策,比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延续、优化、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增加就业稳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出,在定额税收减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制定一揽子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一减一增”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良性循环。

(二)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打通信息堵点、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鉴于目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促进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信息互联互通的工作尤为迫切。应通过政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搭建数字化的就业信息平台,打通就业市场的信息堵点,解决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校学生、社会人员等各层面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求职者和岗位的匹配效率。同时,为创业者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信息,在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方面加强指引,鼓励和支持新兴技术创业、返乡创业等行为。此外,建立处理就业问题的机制和信息平台,为存在劳资纠纷等问题的劳动者和企业排忧解难。

(三)细化优化青年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课程安排和就业指导。一方面,主动设置和改革教育课程,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全新内容引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鼓励高校主动走出去联系企业,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实践新型模式,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供需的适配性。另一方面,打造新型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尽快建立集指导、培训、宣传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配备专职的就业服务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化的就业课程内容,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就业问题的教育能力建设,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匡正错误认知。

(四)强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制度保障,重点保障弱势群体就业

将新形态就业群体纳入政策覆盖范围,界定符合新业态用工特征的劳动者,明确灵活就业的内容和类别,加强对新业态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鼓励新业态就业人群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减少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门槛限制,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政策渠道,拓宽企业职业年金的应用场景。同时,人社、仲裁、司法等部门尽快统一裁定尺度,明确企业、平台与个人的责任关系和认定标准,设立“互联网+”的法律援助服务站点,探索跨地区劳动仲裁模式,切实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加强对残疾、大病、低保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广泛吸纳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实体企业参与就业援助服务,对各类重点群体加强帮扶力度,拓宽就业服务的供给渠道。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向好[R].统计局网站,2023.

{2}教育部.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N].《人民日报》网站,2022-11-18.

{3}智联招聘.2022中國海归就业调查报告[R].智联招聘网站,2023-02-10.

{4}人社部.目前我国灵活就业规模达2亿人[Z].中国政府网,2021-05-20.

{5}赖祐萱.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N].《人物》杂志,2020-09-08.

{6}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R].智联招聘网站,2022-04-26.

{7}南都民调.七成受访尼特族受过高等教育,近五成难觅理想工作“家里蹲”[N].《南方都市报》,2021-11-19.

{8}央视网.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Z].央视网,2023-03-16

参考文献:

[1] 刘金全,申瑛琦,张龙.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中国政策差异化反应与宏观经济波动[J/OL].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07):1-11.

[2] 顾静怡,闻其越,贾思洁.平台型灵活就业人员工伤权益保障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88-189.

[3] 孙嘉宁,刘大勇.思政视域下新时期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研究[J].世纪桥,2023(06):72-75.

[4] 盛磊,杨白冰,刘幼迟.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及其对策[J].中国物价,2022:91-93.

[5] 周熙.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困境与进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4):25-32.

[6] 黄彦波,孙丽娟.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302(12):118-120.

[7] 盖玉昊.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效应的影响[J].中国产经,2022,298(18):34-36.

[8] 吴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3,455(06):48-50.

[9] 李叶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及调适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305(03):163-165.

[10]李国华.共享经济模式下新就业形态的法律性质认定[J].产业创新研究,2023,113(12):64-66.

[11]王金威.大数据在高校就业服务系统中的运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06):141-143.

(作者单位: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海 200000)

[作者简介:刘树,男,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上海分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经济金融领域舆情分析研究,著有《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案例分析》等。]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面向轨道交通工程行业的土木工程人才需求形势与对策分析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试论如何推动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