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3-08-29张春英孙昌盛
张春英 孙昌盛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等教育是适应中国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现状的重要决策,对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城乡建设与管理人才,从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与现状看,城市规划师价值观对城乡建设发展方向影响较大。研究以“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总体目标设计、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探索,其中,建立全面系统的德育目标、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线、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全面匹配性设计、创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对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思政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知识系统性教学改革探索,激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探索欲,最终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立德树人。
关键词:城市设计;课程思政;思政目标;专业知识;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181-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强调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可见,课程思政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这是为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重要决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政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当前,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仍存在思政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等问题,难以取得精准滴灌、如盐入水的实效,这是中国高校教育当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
在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教师一直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但总体而言,思政教育还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深入探索,实效作用还有待提高,难以做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无法达到“同向同行、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3]。
为适应社会发展诉求,贯彻落实《纲要》和“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本文基于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诉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城市设计原理”课程为案例,对落实其课程思政进行系统性探索,进一步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建设的质量,为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案。
一、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与教学思政现状
(一)发展历程
城市设计自古有之,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引进多国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4]。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研究方向,依附在城乡规划学或建筑学框架下。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直到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至此城市设计才开始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正式被提上日程,获得更加明确定位。也正是由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设计的滞后,带来了城市建设实践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品质低、千城一面、地域特色缺失、人性化空间尺度与意蕴不足等[5]。反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是国家与城市政府经济导向、规划师物质空间扩张导向、教学体系市场导向等多重原因造成的后果,这也更说明规划师价值观念培育的重要性,专业课程思政在很大程度上如同掌舵手,可以让规划人才深惟重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行业建设实践的发展方向。
2021年,全国两会首次将“城市更新”寫入政府工作报告,很多学者便将此年记为“城市更新元年”。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实质上就是修补城市快速扩张建设时出现的问题。城市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应适应时代诉求,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与城市发展诉求的城市设计人才,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思政在规划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思政教学现状
“城市设计原理”作为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中核心理论课,也是城乡规划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基本理论、设计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城市实体空间研究、分析与组织等知识;具备基于多视角、多维度综合思考空间问题,进行各种类型城市空间设计与策划能力;培养学生城市设计综合思维,增强学生城市设计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设计思维,让学生形成浓郁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职业情操、使命担当、守法尽责等价值观念,以实现立德树人。可见课程教学目标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德育要求,但反思效果,诚如前文所述,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思政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实效性的问题。当前教学内容相较于早期,核心专业知识内容变化不大,更多的是城市设计价值观念与实践对象的转变,而目前对规划人才价值塑造与专业思维培养要求更深刻,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情操以及正确价值观与城市设计专业思维,达到“如盐入水,有味无痕”的效果呢?
二、坚持面向时代背景诉求、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进行课程思政目标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是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价值诉求的产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要一环。高等学校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就业主体,其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方向与建设质量,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意义重大[6]。城市设计的价值影响就像是用圆规画圈一样,它影响的不是大小,而是覆盖的区域设计意蕴,价值不同,设计场域的意蕴就不同,因此价值观是设计的原点。思政教学须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秉持面向国家战略、明确当前时代背景对各专业人才价值与能力诉求,是课程有效思政与教学的前提[2]。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培育适应社会发展诉求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展开的基础前提。当前,中国已全面进入城市更新时代,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由重数量向重深度的转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目标,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当前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当前城镇化转型背景下,需要结合时代诉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的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作用,适应时代背景的城市设计教学应明确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还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和中国梦教育宣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要结合学校办学宗旨、专业类别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各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OBE教学理念,确定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与思政目标,开展思政教学改革,并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当前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和教学尤为重要。
三、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为了解决课程思政常见的问题:知识传授与价值培育“两张皮”、生硬植入,难以协同共育等问题,教学团队依据城市设计原理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进行匹配性设计,并在教学方法、思政资源库、思政平台进行了积极拓展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匹配性设计
城市设计原理课程兼具学科的融合性、知识复杂性与发展的动态性特征,教学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具有广阔的思政元素基础。为让教学思政目标更加凝聚,结合课程实践项目的目标宗旨,教学团队以“承中国文化、塑美丽城市、谋幸福生活”为主线,又依据教学阶段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城市设计基础知识、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路线、城市实体空间设计与案例三个层面,按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也为课程思政目标的针对性设计带来了条件。如此,思政目标不仅主题明确,而且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了课程思政与知识教学的协同共育的目标,为培养一名知识、能力与价值素养都合格的规划师添砖加瓦。
(二)持续发掘思政元素、深化思政目标
城乡规划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该专业课程教学要时时结合时代诉求与课程实践持续更新与完善,思政教学改革也需适应知识背景,结合现实应用与发展识别与发掘思政元素,展开思政教学元素与新教学知识点的对接[5]。如因课程教学实践性特征,课程教学内容富含丰富城市设计案例,而市场优秀案例不断更迭,教学案例也不断更新优化,通过案例的对比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创新与批判性等思维能力;通过城市设计核心价值理念的剖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保护自然与传承中国传统与在地文化等价值理念;通过对中国城市特色资源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解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职业责任与使命;通过精细化与大数据设计方法学习,让学生掌握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思维与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人民谋幸福的职业理想。以此,不仅能扩展思政元素与目标体系,而且让思政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关系更紧密,双线并进,达到教学的高阶性效果。
(三)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内化于课程知识体系
通过建设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归纳整理并分类课程思政的素材和案例,将思想资源关联到课程中相应的知识点里,通过详细的课程教学设计,使课堂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内化于课程知识体系中,同向同行,相互促进,达到“1+1>2”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巧妙准确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比如在“城市标识”这一教学内容中,首先通过问题“谈谈你家乡的标识”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教师从城市标识概念、设计原则两个方面,采用案例与对比式教学方法,如北京央视大楼对比北京故宫;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对比桂林象鼻山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种类型的标识更合理,然后再提出问题“基于所学知识,谈谈什么特性要素才可以成为好的城市标识?”,通过前面教学中多次的对比分析,学生已经深刻领悟到城市标识的特性:在地性与生活性,在此水到渠成地植入城市设计的专业思维。以注重地域特色塑造与以人民生活诉求为中心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思维,实现将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设计应用中去,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四)建设思政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本身也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团队协作能力差、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思政的时效性目标,教师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建设思政与实践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团队通过建立“中国城市地域性特色建构路径”与“发现美丽桂林城市生活”两个长期性研究主题(但不限于此),依托广西新能源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大创项目平台资金资助,在教学课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探讨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建课题组,建立团队,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论文撰写”等多种途径形成研究性成果,并通过本专业“山水人居学社”平台公开演讲团队研究成果,并探討新的研究动向。如此,既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应用,形成榜样效应,激励本专业其他同学也积极投入这些课题研究中。从学生研究成果内容看,多数是围绕桂林城市特色与意象塑造、社区生活与空间营造、乡村特色与振兴等主题展开,基本符合课程思政教学主线“承中国文化、塑美丽城市、谋幸福生活”的价值培养目标,无论是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提高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与主题价值培育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研究发现,专业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是非常可行且必要的,本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有几点探索很值得推广和借鉴。1. 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主线,如本课程“承中国文化、塑美丽城市、谋幸福生活”,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价值观念方向更清晰;2. 建立全面系统的德育目标,结合专业时代背景与发展诉求、学科类型、专业育人标准、学校育人要求,以及课程育人目标确定课程德育目标;3.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匹配性细化设计,依据知识特点与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思政目标的细化与匹配设计,使思政目标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拓宽专业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专业思维,提高个人品格与修养;4. 创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增强教学的凝聚力,基于课程思政而产出的多元的教学方式可活跃课程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与目标性,带动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关注居民日常生活,不断从专业性思维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很好地依托课程平台资金资助,产出成果,提高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课程思政绝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大多数老师理解的只要在几次课程中出现思政元素就可以了,而是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全面系统地展开,实现专业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2021-04-21(04).
[2] 冷红,袁青,于婷婷. 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22, 31(03):96-101.
[3] 龙献忠,胡乂尹,孟佳轩,等.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0):45-47.
[4] 杨俊宴,徐苏宁,秦诗文,等.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回溯与思考——郭恩章先生访谈[J]. 城市规划,2021,45(06):117-124.
[5] 张春英,孙昌盛. 新时期城市设计课程群构建与教学融合性思考[J]. 高教论坛,2019(05):26-30.
[6]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72-176.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