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方法在不同运动技能阶段的选择与应用
2023-08-29韦理鹏
韦理鹏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运动技能掌握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运动技能;选择;应用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一些体育教学工作者受自身学术水平、运动技能及教学能力的限制,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研究体育教学方法,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1 体育教学方法的演变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换句话说,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或目标而采用的一切方式、途径和手段都可以包括在教学方法这个概念中。体育教学方法就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体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体育工作者(主要是广大的体育教师)创造出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了便于进行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对众多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分类,明确教学方法的目的及意义。回顾与分析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演变过程,教学方法的分类多样、标准不一,虽然有许多人主张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但由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所提出的分类依据也多种多样,出现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
李定仁在《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中,针对1979 年至1999 年有关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发现教学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启发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复习法等。这种梳理不够全面,在教学改革之后,我国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引进的方法和本土化的方法,如引进日本的“快乐学习法”“程序教学法”,本土化的有“情境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念动”练习法等。
1981 年《体育理论》教材的相关定义有: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重复练习法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变换练习法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 在变换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1994 年《学校体育学》教材的相关定义有: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分解法是指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 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2005 年《体育教学论》教材将教学方法按定义分为四个大类。以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含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比赛法、变换练习法、完整练习法。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指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及时改正的方法;游戏练习法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比赛练习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变换练习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改变练习环境和条件以达到增加练习难度的方法。
在对体育教学方法梳理的研究中,按整体性的思维, 站在历史横断面的角度去梳理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而且也是在体育教学方法分类工作研究构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赖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 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高教學质量,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也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依据,综合考虑教学相关因素,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组织,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并结合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加以应用。
可以把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初步掌握动作技能阶段);第二阶段是巩固动作技能阶段(学习运动技能阶段);第三阶段是动作技能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
2.1 初步学习和掌握动作阶段
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大脑皮质兴奋处于泛化时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兴奋点不集中,处于扩散状态,因而动作表现不协调,动作僵硬,并且感知不到错误动作;在此阶段学生以视觉感知动作信息为主, 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学习动作技能。鉴于以上心理学特征,笔者认为该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为主,应选择直观法。示范法和语言为主要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练习法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加强本体感知;此阶段学生对认知动作的加工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识记、理解掌握技术动作的外部结构特点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进行正确动作的示范,加强学生表象记忆。此时期学生的注意强度较高、注意分配能力差、注意范围狭窄,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动作的主要环节上,讲解示范要突出重点。如双手胸前传球的持球动作,发力顺序,食、中指拨球等,尤其在学习复杂技术动作时,示范讲解速度不宜太快。此时期学生在学习中情绪的紧张度较高,对动作技术外部特点进行认知加工和记忆存储,使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学生易出现心理疲劳,因而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使体力和脑力活动相结合,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内容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新授课的学习内容安排在课程的前半部分进行。
2.2 巩固动作运动技能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初步掌握了一系列简单的技术动作,并能够把这些技术动作逐渐地连接在一起,这时候学生的运动神经系统(大脑皮质) 处于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日趋准确与集中,内抑制过程逐渐加强,学生逐渐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并使之联系起来,动作的完成趋于协调,个别动作的完成更加准确完整,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逐渐消除多余动作,学生识别错误动作能力逐渐提高,但在完成整套技术动作时,动作之间时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练习的注意力指向动作的技术完成的细节与准确性上来。例如,在篮球教学课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巩固阶段教学中,在学生逐渐掌握持球手型和发力顺序后,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动作发力的协调连贯和投篮的准确性及屈腕拨指的精细动作。
在巩固动作技术阶段中,学生对动作的完成信息逐渐从视觉感知向动觉感知过渡,随着多次练习的信息反馈,学生逐渐以动觉表象完成动作,使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进一步嵌合,从对动作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和理解个别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联系特点,逐渐把握动作结构的本质特点,此时学生的注意范围扩大,学生动作记忆的重现和评价能力加强。因而,在此阶段教师应选择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所学运动技能的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相结合,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相结合。还可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增强他们相互评价、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身动作错误的认识和对他人正确与错误动作的评价能力,在对比讨论中强化正确动作,改正错误动作。在教师的巡回指导中,对于出现的错误动作运用纠正错误动作法进行集中纠正与个别纠正,强化正确动作,提高学生自觉分析能力,深刻理解动作要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另外,学生在练习中大脑皮质兴奋度适中,在较好地完成个别动作时,学生会产生自信、愉悦的心理体验,教师的表扬与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集中表扬与鼓励,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学生身体能量消耗增加,脑力消耗逐渐减少。运动技能形成的巩固技术动作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应着眼于动作技能的连贯性和协调性,所以应采用完整练习为主、分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2.3 动作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
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动作已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巩固的动作动力定型,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按着时空特点要求快速准确、连续稳定交替进行,形成牢固的动作技术定型,动作表现为协调自如、随心所欲。学生在完成整个技术动作中,大脑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控制动作状态,动作的完成主要是靠动作的表象及动作概念系统联合活动来控制的。学生对动作结构的理解深刻能够很好地掌握个别动作和整体动作之间的联系,能通过动觉感知来判断动作的完成情况, 并及时调节动作。这时学生的注意处于中等强度,注意范围扩大,注意分配能力加强,动作记忆十分稳固,即使长时间不练也不会遗忘动作技术。
根据这一阶段运动技能的形成特点,该阶段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时教师应选择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变换练习条件,提高练习难度,增强学生动作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而技术的表现形式一定要在比赛中,在处理对手与同伴的关系中来体现, 所以在此阶段,比赛法和游戏法是最合理有效的练习方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不仅能够分散学生对动作本身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战略战术的理解,有效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竞争的精神。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一是在运动技能教授的初级阶段,学生主要以视觉感知动作信息为主,应选择以语言讲解和直观示范为主的教學方法。
二是在巩固动作运动技能阶段,学生逐渐掌握了所学技术并能够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动作的细节与准确性上,应选择以纠正错误动作、完整练习为主,分解练习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三是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学生已经建立了巩固的动作动力定型,该阶段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变换训练条件、强化动作技能,此时比赛法和游戏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3.2 建议
一是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借鉴、引进、创造先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优化与选择。
二是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一定要根据教授技能、学情及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国内外先进的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杜放, 郑洪才, 罗鹏等.“建构主义”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解读[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2):63- 65.
[2] 杜放, 王岚, 代莹等. 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1(1):126-128.
[3] 叶巍. 对运动意识问题的探讨[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6):307-308.
[4] 杜放, 郑洪才, 罗彭. 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