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之路已开启
2023-08-29陶勇
陶勇
我的人生之路,似乎就是一条勇敢者的进击之路,或者说,如果缺乏那一个个坚毅果敢的瞬间,无法成就我现在的模样。
17岁那年的夏天,香港回归,举国欢庆,我也面临着一件人生大事——高考。考上大学,不仅是全家人的希望,更是我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半点犹豫和纠结,在所有批次的志愿栏里填报的都是医科大学。父母再三提醒我,学医很苦、很累,医生经常要值夜班,而且一辈子都要学习,但这些提醒没有对我的决心构成实质性的动摇。
19岁,我已在医科大学读了2年,很多事情都和预想的不一样,我想到了学医苦,却没想到会这么苦。一共74门课,每一本课本都像砖头那样厚,可以从地板摞到天花板。解剖、组胚、生理、生化,被稱为基础学科四大杀手,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医学名词读起来拗口,写起来困难,数量又繁多,像桃花岛上的迷阵,令我深陷其中。每一个学期过后,发际线和头发密度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我还是选择迎接挑战,把每门课都拿下。
25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我又遇上临床学科四大杀手:内、外、妇、儿。勤奋已经不足以支撑临床知识的学习了,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烂熟于心,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例如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获得与同事合作的经验。精湛的医术是医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为了练习显微操作,我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用只有头发丝1/4粗细的线在纱布上缝合打结,用小镊子完整地撕除圣女果的果皮,坐2小时车去屠宰场买大量猪眼做解剖的缝合。那段时间,维持我临床实习这个阶段的动力,来自一点一滴的进步。
31岁,我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成为人们口中“一号难求”的专家,生活和工作都进入了舒适区,只要自己愿意,周末轻轻松松做几台手术,就能满载而归。如果要去挑战无人尝试的领域,创新教科书上没有的方法,就意味着体力和精力上巨大的付出,而且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几番挣扎后,我还是决定走进无人区,再勇敢一把,从我遇到的最多的疑难眼病——眼内炎症性疾病着手。我用了10多年的时间开发眼内液检测方案,感谢那些泡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还有不计其数的摸索、试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方案,迄今已帮助700多家医院的近8万名眼病患者解除眼疾困扰,该方案也被首次写进眼科学教材。
40岁,一名患者以手中的刀砍向我,我在ICU里住了10天才转到普通病房,伤医事件确实给我带来了一定伤害,它让我在伤痛期间不断回忆起至暗时刻,还要直面不能再用左手使用手术刀的残酷现实。但我走出黑暗还是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原因有3个:一是我即便不能再亲手做手术,但依然可以用科技这把更厉害的“手术刀”为病人带来光明。二是我的患者朋友和盲人朋友给我的无私的爱,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尤其是那些盲人朋友,他们身处黑暗中,依然积极生活,努力学习,这些让我觉得,没有什么坎是越不过去的。三是我在多年的经历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逻辑自洽体系,对医学的信仰帮助我化解打击,让我依然可以大步向前,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3年,媒体和公众始终对我充满关爱,大家都说,走出伤医事件阴影的我很勇敢。
我勇敢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问自己。是的,坚持初心需要勇气,改变自己需要勇气,挑战无人区需要勇气,走出逆境更需要勇气。面对未知的挑战,人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为了节能和安全,大脑经常会提醒我们,待在舒适区里别出来,这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可进化的本质不就是要打破既有、变革升级吗?当你所做的努力,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那时你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都曾是孩子,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可怕的“巨人”。有的孩子心中的“巨人”叫作“困难”,觉得学习好难,考试好难,坚持梦想好难,遇到困难就想逃跑,总是沉浸在畏难的情绪里;有的孩子心中的“巨人”叫作“万一”,总会想着:万一失败呢,万一受伤呢,万一爸爸妈妈不爱我呢……这些“困难”与“万一”,犹如巨人的大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拖住你的双脚,使你无法前进。但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放任“巨人”继续长大。
勇敢,也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带着惧怕迈出第一步,踏上通往勇敢者游戏的道路。当一个人可以正视自己的软弱,直面名叫“恐惧”的“巨人”,就会越来越厉害,相对地,“巨人”则会变得越来越矮小,直至我们抬抬腿就能轻易越过他。如何走上勇敢者之路,当然也不需要从变得很厉害开始,因为你一旦开始,就会变得很厉害。坚持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就是我认为的勇敢。希望我们可以一起乘风破浪,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