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的时代,不变的坚持
2023-08-29陆益龙
陆益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局势动荡,影响着正常社会秩序,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近年来,我在帮助一些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到,如今中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很大,对未来有非常高的期望,但他们话语里焦虑、迷惘的含量也很高,他们为世界的动荡局势而困惑,担忧自己所学是否被需要、是否有价值。说实话,这些与我的中学经验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读中学时,我就有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那时候义务教育并未普及,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要参加全县统一升学考试。当我考入區完全中学的重点班后,母亲很高兴,常和亲戚朋友说,希望我好好学习,以后当一名教师。我出生在安徽枞阳的一个小村庄,母亲希望我当教师,并不只是想让我“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而是我身体瘦弱,以后不适合做农活。记得我高考那年,学校给我们发了一个高考志愿填报档案袋和高校招生指南。那时农村中学生最关心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学,至于考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家都不太在意,所以老师并不指导我们怎么填志愿。我只能自己仔细看了高校招生指南,在第一志愿上认真地填写了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大学,当了一名大学教师。
在20世纪80年代,本科生成为大学教师较为普遍,但我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在学术上有所追求,真正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排除种种阻力和障碍后,我最终选择到北京大学费孝通先生创立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当了10年的大学教师,且已为人夫、为人父,需要转换角色过学生生活,需要适应往返于寝室、食堂、研究所的三点一线的生活。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记得一次春节返校,我艰难地挤上一列从合肥开往北京的火车,十几个小时几乎都被挤吊在空中,脚不着地,更不用说吃喝上厕所了。在3年博士生生涯中,我几乎翻遍了研究所资料室里所有的书,除了寒暑假,几乎天天要坐在研究所机房的电脑前写作。时间是最公平的,最终我顺利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后来留校任教并被评为教授。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转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教师待遇显得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生活很清贫。身边有一些老师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下海经商或从政。而我选择坚守岗位,并且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教龄40多年的大学老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和芬芳桃李。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简单也不平坦,虽然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大时代下个人的本真选择,其实相差无几,或许可以总结我的经历,给中学生们一点借鉴。
我常常用“善心不变”来总结我的成长经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及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原则是要坚守底线,即保持善心不变。
如果从我所研究的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善心也指社会之心、利他之心。何谓社会?个人与他人合作互动,并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关系把个体组成社会。当今世界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本质上类似于社会学家鲍曼所说的“现代性困境”,究其根源是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和善心原则或利他主义的式微。人们越来越偏重个体价值,轻视甚至忽视他人、社会和整体的价值。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从生态环境问题到国际紧张局势,实际上都是人们的行动选择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后果。面向未来,如何化解人类自身的困境,我想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人文社会关怀,去沟通,去交流,去合作。
我们谈未来,谈理想,其实是在谈事业心。人们一般认为拥有事业心,就是要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在社会学看来,事业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需具备的,学会做事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我们通过做事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社会联系。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努力和付出,初始的境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在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要有更高的境界,即事业心,要去为更多的人做事。不少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向我询问在中学时如何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我告诉他们两个要点:一是多读书,二是多观察思考。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深入社会广泛地开展调查,才能真正读懂社会,理解世界。而这两点,不只对社会学适用,也能帮助我们成就未来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事业。
毋庸置疑,未来一定会迅猛发展,谁也无法预测明天的模样,但无论我们面临多少不确定性,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只要坚持初心,坚持不变的事业心,就一定能找到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和途径。“60后”的我可以做到,“00后”的你定然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