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023-08-29徐昊妍凌雪冰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建设思政课教师优化策略

徐昊妍 凌雪冰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永恒性和时代性并存的话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职业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素养;加强教育培训,形成良好风气;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这三方面的优化策略,以健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优化策略

引言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高等人才的教师队伍,其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質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研究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特性与要求,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提出优化策略。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互联网+”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14年,马化腾作为腾讯公司创始人在《人民日报》中所谈及的,他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趋势。“+”是指融入各个传统行业[1]。故而,“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某一传统行业”,在本研究中即为“互联网+教育”。“+”表达的是连接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有效桥梁,将互联网和教育有机结合。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及相应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成为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了文献研究。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与意义方面,张芳(2020)[2]等厘清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内涵与意义,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用堂堂正正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内容方面,林媛红(2021)[3]等提出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守土人”;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做学生授业解惑的传道者;充满家国情怀,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涵养,做“人格正”的示范者等四方面的要求。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实现的途径方面,王艳秋(2013)[4]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主导的师德建设推动机制、师德考评保障机制、师德培养培训机制、思政课教学研究机制、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工会引领机制、德育队伍的准入机制等解决措施。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评价方面,刘卫平(2018)[5]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联结、内外两要素也有各自的联结方式等方面论述现存问题,并分别形成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

自“互联网+”概念提出至今,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对于“互联网+”的研究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7月,在“中国知网”上以“互联网+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可检索到54484条结果,其中仅学位论文就有3758篇。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为关键词搜索也有69条搜索记录。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互联网+”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已经开展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式研究。

但是将“互联网+”加之以“高校”“道德”为关键词检索,仅有75条搜索结果,其中几乎均以“立德树人”为主题,即提高道德修养的研究主体为学生,并未见到以教师为主体的相关研究。同时,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2020年仅有1篇、2021年仅有2篇,2022年仅有1篇研究与师德师风相关。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数量上尚有不足,这意味着研究角度、研究深度尚有待挖掘。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是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着眼于建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然而,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道德失范的情况,近年来时有发生。在网络高度发达、注重学生权益的“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经常会被迅速放大、传播,损害教师队伍形象。为建立一支道德优良的教师队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1 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德为才之帅”,道德修养作为成才的根基,是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互联网+”背景下,亟待培养出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并自觉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高等人才,必须要有一支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高水平道德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支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道德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性问题,才能够承担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才能够引导好符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以健全发展的人格紧跟与国家发展相适配的新理念新方略。

2.2 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

教育管理机制是教育系统的必要环节,事关教育队伍的建设,乃至教育整体生态,“互联网+”背景下对于管理制度也有新的要求。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人才培育的质量,甚至影响高校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导向,强化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提升教师队伍品德素养,充分落实高校育人功能,是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的必然要求,对完善当前教育评价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2.3 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组成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与“互联网+”背景下所要求的师德水平相挂钩。在年度考核、岗位晋升等个人职业发展时,师德是必要考核因素之一,对于师德缺失的教师,可有一票否决权。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践行师德意识,才能实现为人师表,将“身正为范”内在含义真正落地,才能拥有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的改进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是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组成。但仍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无法达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师德要求,存在师德基本知识欠缺、师德底线意识薄弱、师德培训认可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建设的改进策略。

3.1 坚持党建领导,提高政治素养

党建指引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理念、路线,将政治立场与党和国家立场保持高度一致。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建意识有待提高,日常网络教学任务与党建精神融合度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好“互联网+”背景,加强党建工作的网络宣传,对优秀典型人物事迹进行表彰,加大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提高政治素养,明确党的指引方向,为党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同时,将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日常网络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将日常网络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与党政领导紧密结合。明确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是党和国家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承担确立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努力完善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满足党和国家需求,培养与加深对师德的认识。

3.2 加強教育培训,形成良好风气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将“专业知识”或“科研成果”作为好老师的唯一标准的错误认识,并未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上升到足够的重视层面,导致师德师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在“互联网+”背景下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尤其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高校应通过积极组织教师观看新闻直播、参加专家讲座与培训、开展主题研习会等多种举措加强党建工作对高校教师的领导。认真对待职业继续教育培训,严禁让学生代刷网课的情况出现。同时,高校要进行顶层设计,基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互联网+”时代要求,自上而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教师的优良师德自发学习和养成态度蔚然成风,并将教师职业道德成果反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3 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互联网+”背景下的评价机制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高等学校评价机制是监控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互联网+”背景下健全评价机制,对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评价机制尚有待完善。其一,评价监管部门未建立,尚未形成师德管理的专门部门、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师德管理的主权、内容不明确。其二,评价形式不全面,评价内容、方式单一。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可依据“互联网+”时代要求,建立师德管理部门,明确职责界定,完善评价细则,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评价专门化、专业化、体系化、网络化。重视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意见。具体评价中,可在互联网上发布匿名评价问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不仅要有对教师道德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又要重视期末、年末的总结性评价,重视在网络上开展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教师,严格追溯原因,如情况属实,对不合格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权”。

结语

高等学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主体,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在思想道路上的有益引导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把握坚持党建领导、提高政治素养;加强教育培训、形成良好风气;健全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这三方面的系统优化策略,以扎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能够承担起民族责任与使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意轩,赵展慧,朱少军.互联网正深度改变生活[N].人民日报,2014-04-21(9).

[2]张芳,刘俊峰.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的文化养成和培育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1-74.

[3]林媛红,张君辉.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J].广西社会科学,2021,(4):184-188.

[4]王艳秋.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8):123-124.

[5]刘卫平,徐嘉敏.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20-21.

作者简介:徐昊妍,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建设思政课教师优化策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试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