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2023-08-29鲍春林
鲍春林
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素养发展,凝练了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了科学思维,提出了探究实践,强调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思维是关键能力,是素养核心;探究实践是关键能力,是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亲历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提升科学核心素养。科学基于实证,实证源于数据,数据出自探究实践。下面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摆的快慢》为例,希望通过优化课堂实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教材分析
《摆的快慢》是一节经典的实验探究课,本课探究内容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本课承接上一节课《机械摆钟》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不同的摆,摆动快慢不同”,由此提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做出合理的假设,在教师的帮扶下,借助控制变量法,最终能自主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从而依据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年级的学生,没有正式学习过在探究实验中如何进行变量的控制,教师只是在平时的实验中进行了简单渗透。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即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对于实验操作的严谨性、数据的整理分析、科学结论的完整得出,学生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课上进行有效引导。
二、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不高涨
本节课的导入,常规的方法是采取直接复习的形式。如通过出示上节课小组自制摆的摆动数据,从图表数据上,学生能很顺利地发现“不同的摆,摆动快慢不同”。或者,为了体现课堂数据的真实性,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直接现场演示:以两个上节课学生自制的摆为例,请两位学生上台直接操作,再次观察两个不同摆的摆动。虽然在演示操作时,可以顺势复习摆的结构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但是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主要是两位演示实验的学生参与度较高,而在座大部分作为观察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高涨,学生的探究欲望没有快速、充分地调动。
(二)实验器材不便捷
研究摆的快慢实验时,都是选用以铁架臺作为支架,再挂上线绳,用钩码或金属垫片等重物作为摆锤。探究过程中,绝大多数铁架台因为使用时间比较长远,都不稳固,晃动严重,支架与铁环之间距离较近,容易撞杆。线绳直接缠绕在铁环上,导致支点不稳定,也容易撞杆。摆幅的大小,在实际操作时较难控制,容易误导学生,影响探究实验的严谨性。摆锤的悬挂,利用回形针挂取,在多个钩码同时悬挂时,容易脱落,并且用钩码悬挂还会产生不同的悬挂方式,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便的实验器材,导致学生探究实验时,用时长、效率低,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低,干扰后续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小组分工不明确
本课中,实验操作内容较多,相对烦琐,需要学生收集的数据也不少。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来,虽然有平时科学课的实验探究训练,组间划分是明确的,但组内分工仍不够清晰,各组员的职责没有严格遵守:计时员、观察员、记录员的工作没有很好的分工、衔接。出现整组在做完一次实验后,记录员一人记录数据,其他成员无事可做、等待的现象。大大增加了探究实验用时,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全部的探究活动。
(四)思维碰撞不显著
研讨环节,“我们是通过什么实验方法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没有很迅速地回答到点上,说明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掌握得不够扎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课堂教学时,学生探究实验看似很充实、很热闹,在本课的3个探究实验中,学生也都能很好地得出相关实验结论,但仍然缺乏学习自主性,没有理解本课设计探究实验的要点,教师扶得过多。从而致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到位。
三、原因初探
(一)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
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教师往往有很多的磨课或试教经历。每一次教学,教师不仅要仔细研读教材、课标,还应该充分了解学情,要预设到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班情。以此,基于教材、课标、学情,设计不同的教案,一班一教案。新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加注重突出科学探究的本质,明确要求:科学教学要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文字载体,教师应在吃透教材、课标、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班级有不同的方案。
(二)课堂教学需把握细节
在试教的过程中,教师能明显地感受到不同学生之间科学素养的差别:有些小组分工很明晰,组内探究井井有条;有些小组,组员们个个情绪高涨,导致小组实验时过于“热闹”,争先恐后,人人都想做;极个别小组,存在一些组员对探究实验不感兴趣、不愿参与的现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细节,以小见大,夯实基础,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实到细微之处。
四、相关教学策略
(一)重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基于真实、现实的教学场景,努力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新课标将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明确于核心素养内涵之中,因此,教师更需要在教案中落实。因为是借班上课,本课内容与上一节课内容的学习,由于客观原因,学习间隔时间有点长,关于摆的结构,学生大多有遗忘。在这样的学情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从玩摆开始(让小组自主设计不同的摆),既能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能熟悉实验器材、复习摆的结构,同时在玩中又有发现:各个摆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自然过渡到影响摆的快慢的研究中。通过设计动手活动,来顺应学生好动的天性,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科学结论的得出基于数据,而数据来源于严谨的实验操作。虽然新版教材中关于摆幅大小对摆动快慢的影响没有做具体的探究,但是遵从实验的严谨性,仍需要用直观的数据来验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摆幅的探究可以作为第一个实验,通过小组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步骤,从而明白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而后续的两个实验,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有一个情绪高涨的过程,可以先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再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摆绳长度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的,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再来研究摆锤质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能先满足学生的探究情绪,先摘到果子,得到甜头。
在拓展环节,为了与后续科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出示摆绳长度相同,摆锤悬挂方式不同的两个摆。从而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快慢不同,再次引起思维冲突,设置悬念,请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将学习延伸到课后。借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迁移和应用。
(二)优化实验材料
在家常课中,《摆的快慢》研究优选的支架仍是铁架台,虽然有些创新材料中舍弃了铁架台,用夹子直接固定在实验桌上保证了摆的稳定性,但是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角度低,加上桌子的遮挡,不便于小组成员有效观察和操作。因此,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良,在铁架台底座下垫抹布,小组内安排一位学生扶住铁架台,确保铁架台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组内学生的参与度。通过使用量角器来精确调整摆幅,确保实验的严谨性。用带凹槽的塑料杆(膨胀钉保护套)精确确定摆绳支点,将摆绳卡在凹槽中,削弱支点不稳定引起的摆绳晃动情况。用可增减数量的单个重10克的金属垫片作为摆锤,以垫片叠加的方式固定在一起,避免因使用钩码导致悬挂方式的不同而带来不必要的实验误差。在摆绳每隔10厘米处提前做好标记,最后利用燕尾夹固定摆绳,便于快速、有效改变摆绳长度。
通过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使用有结构的实验器材时,也能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从而获得可靠的原始数据,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有效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规范实验操作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点滴渗透。小学科学课堂更加注重小组合作,讲究团队意识、互助意识。
1.在小组探究中,充分调动合作意识
首先,明确组内职责。每组小组长一名、材料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采取定期轮换制度。每位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通过岗位轮换,得到平等的锻炼和提高。其次,有效指导,培养团队意识。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四年级时教师的半扶半放,此时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有效指导。本课中,在指导学生设计好第一个探究实验(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的关系)步骤之后,采取一组上台做演示实验的形式。因为是第一次遇到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时,教师需提醒小组内每位同学合理分工:组长指导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的规范性,同时负责记录实验数据;两名观察员(其中一名是操作员)认真操作、观察,明确摆如何摆动算一次等;计时员熟练使用计时器,准确计时。在进行第二次重复实验时,提醒操作员不需要等待记录员记录,应在结束一次实验后接着继续第二次操作,减少中间等待的时间,从而节约探究时间,提高探究效率。
2.借助信息化设备,有效规范实验操作
本课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不少,为了获得精确有效的数据,需要教师注意实验细节处的指导。用量角器如何精确把控摆幅;用凹槽嵌入摆绳时,如何有效调节摆绳的长度;摆锤重量如何改变等。这些需要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出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借助事先录制好的小视频以及拍摄的照片,或者课堂上直接利用实物展台等这些信息化设备,现场讲解,从而直观地解决问题。
3.巧用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是记录数据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记录单,为学生搭建探究脚手架。本课的实验探究遵循由扶到放的规律,在后面两个自主探究实验时,让学生在记录单上填一填实验步骤。通过手写的方式,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一个因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优化实验记录单,使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本课中修改后的部分实验记录单如下:
实验记录单中,关键字用加粗字体的方式达到提醒的目的。通过统一明确不变的因素具体采用什么数值,有序、规范实验操作,同时让全班的数据有可比性。表中摆锤质量和摆幅的选取,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30克属于比较重的摆锤,确保摆锤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摆在摆动过程中因为摆锤太轻而发生旋转等干扰现象;摆幅40°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验时的可操作性,角度太小,摆容易在15秒测量时间之前就停止摆动。记录表中删减了原教材中“中摆绳”这一栏,以及将每次测量时间由30秒改为15秒。这样,在保证能获得有效实验数据的同时,为后续探究实验增加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充分的探究。
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需要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通过重构教学设计、优化实验器材、规范实验操作、巧用记录单等形式,提高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效率,获得正确的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作保障,落实科学素养培养。教师更需要牢牢把握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在细节之处做研究。